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李周:科技進步與農業發展

李周:科技進步與農業發展

作者:組委會秘書處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更新時間:2012-8-27 錄入:王慧敏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李周所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李周則表示,農業科技要進農家,要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就要知曉農民的真實需求。農民最希望政府加強的工作是,第一要加強中低產田的改造和新修水利,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第二要加強先進栽培技術的研發和推廣,第三加強優質品種的培育。  近年來,湖南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水平大幅提高,全省科技成果轉化利用率已達70%。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3.5%,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3.5個百分點。2011年,全省水稻、茶油、柑橘產量均居全國第一位,湖南利用全國3.2%的耕地出產了全國總產6%的糧食。

講話提綱:

一、改革以來我國農業生產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技術進步是中國農業增長的主要動力。雖然技術進步的速度有趨緩的跡象,但技術進步度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在逐步提高,目前已經超過了50%。

1.隱蔽性失業基本消失

最近幾十年,農業發生的最大變化是農民起早貪黑在地里辛勤勞作的景象基本消失了。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市場機制作用范圍的不斷擴大,勞動力和水土資源使用成本不斷提高。

2004年,水稻、小麥、玉米畝均用工分別為11.85工日、8.10工日和9.97工日,到2010年分別下降到7.82工日、5.64工日和7.33工日。畝均勞動力用工成本分別從2004年的171.44元、111.84元和140.49元上升到266.58元、178.83元和235.10元。與這種變化相對應,機械和化學品替代勞動力和水土資源的趨勢越來越顯著。

2.綜合機械化率提高

1978-2111年,我國的農業綜合機械化率從不足20%增加到50%多,提高30個多個百分點或增加1.5倍。

2012年,1萬多個農機作業隊、150多萬農機手,21天完成小麥收割。小麥機收為農民節省126.9億元。減少遺撒損失約3%。機手獲得28.2億元的收入。

松與不深松相比,畝產多100斤。

深松的小麥地可以少澆了一遍水,節約費用正好用于深松。

3.測土配方施肥得到普遍采用

中國于2005年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7年來,中央財政累計投入資金57億元,項目縣(場、單位) 2498個,基本覆蓋所有農業縣(場)。

2011年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面積達12億畝以上,惠及全國2/3的農戶。

抽樣調查結果表明,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田塊,小麥、水稻、玉米畝均增產3.7%、3.8%、5.9%,增收30元以上;蔬菜、果樹等作物畝均增收達100元以上。

截至2011年,通過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全國累計減少不合理施肥700多萬噸,相當于節約燃煤182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730萬噸。

4.灌溉面積持續增長

從圖3可以看出,全國的灌溉面積由4500萬公頃增加到6000萬公頃,增加了1/3。

5.地膜覆蓋面積快速增長

從圖4可以看出地膜覆蓋面積由1993年的不足600萬公頃增加到2010年的1600萬公頃,翻了一番多。

二、農業生產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

1.農業總要素生產率的變化

從綜合技術效率來看,2000~2010年全國31個省份糧食綜合技術效率平均為0.864,純技術效率平均為0.917,規模效率平均為0.946。

使用1978~2007年的省級面板數據,運用非參數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模型和參數隨機前沿函數模型結合起來的SFA-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模型,測算了中國各省份及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的農業全要素生產率(TFP)變化指數,并分析了其時序增長與空間分布特征。

其結論是:1978~2007年期間,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年均增長率為0.7%。

增長主要來自于農業技術進步。

把整個研究時期劃分為4個子時期(1978~1984年、1985~1991年、1992~1996年、1997~2007年)后可以發現,農業技術變化指數在每個子時期均大于1(即農業技術進步),相反,農業技術效率變化指數在每個子時期均小于1(即農業技術效率下降)。

農業全要素生產率變化指數

前10 位中,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省份各占了8個(山東、海南、遼寧、浙江、江蘇、廣東、天津、北京)、1 個(河南)和1 個(貴州);

后10 位中各地區分別占了0 個、2 個(湖南、安徽)和8 個(新疆、寧夏、內蒙古、青海、四川、陜西、甘肅、西藏)。非常明顯,東部地區強于中部、西部地區,而中部地區強于西部地區。

2.技術進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

1.氣象產量。根據影響作物最終產量形成的各種自然和非自然因素,按影響的性質和時間尺度將糧食單產時間序列分解為:

Y=Yt+Yw+ε (1)

式中:Y代表糧食的實際產量;Yt代表糧食的趨勢產量;Yw代表氣象產量,ε為隨機隨機產量。隨機產量所占比例很小,如果忽略不計,則(1)式可以簡化為:

Y=Yt+Yw (2)

趨勢產量可采用直線滑動平均模擬方法獲得;求出趨勢產量后,氣象產量為:

Yw=Y-Yt (3)

進一步的分析表明,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用水和糧食生產有顯著的負面影響,在技術進步對增長貢獻不是很大的情形下,對糧食生產波動有較大的影響,隨著技術進步作用的不斷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這是在干旱加劇,單位土地灌溉水量減少的情形下,單位土地糧食產量持續增加的主要原因。

中國糧食生產經濟效率

采用隨機前沿生產函數的方法所做的計算結果表明,1979年以來,我國糧食生產的全要素生產率以每年近1個百分點的速度上升。

技術效率為0.795,仍有較大改進空間;規模效益為0.957,改進空間有限。

擴大土地經營規模對糧食增產的作用有限,但對降低糧食生產成本有顯著影響,即擴大糧食生產規模的主要作用是促進農民增收。

三、農業推廣服務組織體系建設

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初步形成了以政府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為基礎、農民自我服務組織、涉農公司、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以及其他社會組織參與,開放式、多元化的組織體系。農技推廣服務已經走向社會化。

(一)政府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

20世紀70年代中期,農業部借鑒湖南省華容縣經驗,在全國建起了縣——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四級農科網”。

1983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農業技術人員可以與經濟組織簽訂承包合同,并在增產部分中按一定比例分紅;1985年《中央關于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強調,要實行技術推廣的有償服務,技術推廣機構可以興辦企業型經營實體。

1988年,針對政府農技推廣體系出現“線斷、網破、人散”的問題,國務院在《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提出,大力扶持各類農民合作組織、技術協會以及民間技術推廣組織,建設多元化的農技推廣體系。

1993年《農業技術推廣法》頒布后,政府依據此法對鄉鎮農技推廣機構開展了定性質、定編制、定人員的“三定”工作,以穩定推廣隊伍。1995年,農業部將全國農技推廣總站、種子總站、植保總站、土肥總站整合為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省地市也建立相應的綜合性農技推廣機構。

2006年,《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逐步構建起以國家為主導,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科教等單位和涉農企業廣泛參與的多元化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并做出了在一線工作的農業技術人員不低于全縣農業技術人員總編制的2/3,專業農業技術人員占總編制的比例不低于80%的兩個比例,以及公益性推廣機構履行職能所需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的規定。

2009年,農業部啟動全國農技推廣示范縣建設,通過建立“專家——技術指導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的農業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通道,全面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并且規定:示范縣的科技示范戶不低于1000戶,鄉鎮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不少于10個;每年基層農技人員獲得集中培訓的人數不少于100名。

(二)自助性與商業性農業推廣組織的崛起

1.以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為代表的農業推廣組織

改革開放后,在地方科協組織開展的“學科學、用科學”活動中,涌現出一批“科技重點戶”和“科技示范戶”,誕生了各種類型的農民專業技術協會。大多數協會以技術交流、培訓、推廣為主,一些實力強的農技協演變成為經濟實體,甚至有了自己的技術研究所。少數跨省、區、市。

1994年,全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達到16.7萬家,其中以引進實用技術、開展技術培訓為主的協會占48%,為會員提供農資購買和聯系銷售的服務型協會占46%,開展產供銷一體化服務的協會約占6%。1995年,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成立。現有農技協約14.4萬家,會員1130萬(戶)。

2006年起,中國科協聯合財政部啟動“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到2011年,中央財政投入該項目的專項轉移支付資金10.5億元,并帶動省級財政建立專項資金。6年來該項目輻射帶動2933萬多農戶,培育和推廣新品種7.5萬項。

2.涉農公司為代表的商業性農業推廣組織

主要有兩類公司參與農業推廣。一類是農資供應商或經銷商;一類是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農資供應商、經銷商的推廣服務大多存在內容有限、相對單一的問題。

隨著市場競爭程度的提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常開展特定的農業推廣服務,以保證農戶提供給公司的產品滿足公司的要求。

一般來說,原料質量與公司核心競爭力的關系越密切,龍頭企業的農業推廣服務越全面。

目前,全國省級以上龍頭企業有農業科技人員38.5萬人,相當于全國現有農業科研人員總量的36.8%;聘請的農技推廣人員為21.5萬人,相當于全國推廣隊伍的27.7%。“十一五”期間,龍頭企業年均培訓1300多萬人。

此外,營利性的植保、農機服務組織,加速了新機具、新農藥和統防統治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促進了生物技術、化學技術與機械技術的結合。

3.以農業科研院所為代表的研究型農業推廣組織

科研單位參與農業推廣,目前影響力大、覆蓋面廣的形式是科技特派員制度。

科技特派員不是提供咨詢服務的場外指導,而是與農民共同創業,共同分享農業推廣應用結果。科技推廣服務的效果與科技人員的收入水平緊密聯系。同時將農技推廣的范圍從生產環節拓展到了產、供、銷全過程。

2009年底,全國開展科技特派員試點工作的縣已經超千,占全國縣(市、區)的35%,累計下派科技特派員4.5萬人次。主要包括傳統的無償技術服務、自辦技術性生產實體或技術服務公司、技術承包、有償技術服務、以及技術入股、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等。

鑒于科技特派員人數、實力相對有限的狀況,福建創新出科研單位與地方政府整體對接,集中攻關區域產業的科技難題的模式。

4.以大專院校為代表的教育型農業推廣組織

大專院校的主要做法是推廣專家大院模式。

到2010年,全國有26個省(市)相繼建立了農業科技專家大院,包括龍頭企業或科技企業主導型、農民合作組織依托型、國家科技項目示范帶動型、集農業科技專家、合作社、公司、試驗示范基地于一體的化復合型。

專家推廣行為與個人利益聯系緊密、激勵機制健全的專家大院在農業推廣中的作用明顯。

5.以供銷合作社為代表的社會性農業推廣組織

供銷社參與農技推廣的主要形式是成立綜合服務社和莊稼醫院。

供銷社系統現有綜合服務社23萬個,連鎖經營服務網點76萬個。

從總體上看,綜合服務社、莊稼醫院的服務內容相對單一,覆蓋的農戶范圍小,在農業推廣服務組織體系中還難以占據重要的一席之地。

6.以農民田間學校為代表的公益性農業推廣組織

伴隨農業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深化,國外的NGO和國際機構在轉變農技推廣理念和機制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其中最典型的是農民田間學校。

截至2010年,我國累計開辦稻農田間學校3萬多家,棉農田間學校700多家。

某課題研究的統計結果顯示,稻農接受培訓后,農藥用量平均減少30%,平均畝產增加約40公斤。

然而,農民田間學校在全國覆蓋的區域和農戶均非常有限,主要作用是推廣新理念、新機制。

四、我國農業科研投資及收益變化

(一)農業科技投資總量與強度

從表6可以看出,我國農業科研投資強度不斷提高,但仍處于較低水平。

20世紀90年代中期,發達國家的平均農業科研投資強度為2.37%,30個最低收入國家80年代的平均水平為0.65%,差距較大。

(二)投入結構出現積極變化

從表7可以看出,種植業科研投資絕對量保持較快增長,但比重略有下降,反映國家對其他行業有了一定程度的傾斜。比重變化最大的是農業服務業,1997年的比重為6.03%,2008年提高到16.07%。

(三)1997~2009年我國農業科研投資收益測算

1.農業科研投資總收益、邊際收益及長期邊際收益

農業科研投資總收益為農業科研投資的生產彈性系數乘以全國農業總產值。

農業科研投資的邊際收益為某年農業科研投資總收益除以對應年份的農業科研投資總量。

農業科研投資的長期邊際收益為農業科研資金的邊際收益、農業科研投資的滯后期限以及農業科研投資的年均增長率加1三項乘積。

1997年以來,我國農業科研投資所帶來的總收益是穩步上升的。邊際收益和長期邊際收益有遞減趨勢,但邊際收益一直非常顯著。

五、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民的評價

(一)農業技術人員的評價

1.對農技隊伍知識結構的評價

34.4%的被調查科技人員認為當前農技人員隊伍的知識結構老化嚴重;62.2%認為存在知識結構老化問題,但不嚴重;3.3%的認為不存在知識老化問題;33.3%的被調查人員認為應對基層農業科技人員再教育、培訓已不能滿足農民的需要。

2.對影響農技推廣工作關鍵因素的評價

農技人員認為,最重要的三個因素是資金、交通工具和培訓條件。

3.自己的訴求

(二)農民對農業科技的需求

1.農民的農技推廣的訴求

第一,得到農技人員指導,該項加權得分值為62分。

第二,降低使用成本,該項加權得分值為59分。

第三,降低技術難度、復雜性,該項加權得分值為39分。

第四,投入產出比高,市場前景好,技術風險低,該項加權得分值為31分。調查結果顯示,出現新技術時,25.6%的農戶會馬上采用,52.8%的農戶會做小規模嘗試,21.7%的農戶看到別人用得好才會采用。

2.農民最希望政府加強的3方面工作

第一,加強中低產田改造和興修水利,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該項加權得分值為63分;

第二,加強先進栽培技術的研發與推廣,該項加權得分值為52分;

第三,加強優質品種的培育,該項加權得分值為49分。

3.農民對農業科技培訓方式和內容的評價

73.6%的被調查戶反映培訓大多以上大課的形式舉辦,方式單一;

16.0%的農戶反映培訓時間段與農時不匹配,學到的技術不能馬上應用加以鞏固;

8.0%的農戶反映培訓內容與實際操作差別較大,學用脫節;

2.4%的農戶反映所教授的技術已經過時。

相關鏈接:第五屆湖湘三農論壇在株洲隆重舉行黃建國:以農業科技創新引領農業農村現代化張紅宇:現代農業發展與農業科技進步溫鐵軍:現代化危機與中國新農村建設李周:科技進步與農業發展第五屆湖湘三農論壇高峰論壇實況第五屆湖湘三農論壇分論壇一實況第五屆湖湘三農論壇分論壇二實況第五屆湖湘三農論壇分論壇三實況湖南衛視播報第五屆湖湘三農論壇實況關于表彰第五屆湖湘三農論壇獲獎論文的決定第五屆湖湘三農論壇優秀論文名單湖南省農村發展研究院三農讀物郵購目錄湖南省農村發展研究院招聘學術助理中國鄉村發現建立個人文集、征求個人信息啟事《中國鄉村發現》向社會各界征求評語名家評《中國鄉村發現》中國鄉村發現網征稿啟事中國鄉村發現》征稿征訂啟事 《休閑農業》征稿《中國鄉村發現》榮獲省優秀社科普及讀物獎《中國鄉村發現》誠邀合作公告

歷屆論壇鏈接:第四屆湖湘三農論壇在衡陽隆重舉行湖南衛視播報湖湘三農論壇衡陽開講實況視頻:第四屆湖湘三農論壇在衡開幕視頻: 衡陽電視臺:第四屆湖湘三農論壇在衡陽開幕第四屆湖湘三農論壇衡陽開幕_在線視頻觀看 第四屆湖湘三農論壇綜述《湖湘三農論壇2011·衡陽》第三屆湖湘三農論壇在邵陽隆重舉行第三屆湖湘三農論壇綜述湖南衛視:第三屆湖湘三農論壇在邵陽市舉行《湖湘三農論壇2010•邵陽》第二屆"湖湘三農論壇"在常德隆重舉行第二屆“湖湘三農論壇”綜述《湖湘三農論壇2009•常德》中國第四屆社科農經大會暨首屆湖湘三農論壇勝利召開首屆“湖湘三農論壇”綜述《湖湘三農論壇2008•長沙》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湘ICP備18016932號-1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第一页在线视频 | 亚洲第一网址在线观看 | 亚洲美女午夜在线 | 亚洲国产91l | 伊人亚洲综合中文字幕 | 中文欧美性爱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