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121萬人口的衡陽縣,是一個農業大縣,是全國大型商品糧基地縣之一,糧油棉豬總產躋身全國百強、全省十強,雙低油菜被譽為“湘南的一顆明珠”。2010年,全縣實現地方生產總值154.93億元,增長15.0%;財政收入在2009年突破4億元的基礎上又登上了5億元臺階,達到5.32億元,增長26.6%,財政收入從2億元到5億元僅僅花了三年時間,增幅連續三年高于省市平均水平;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17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54元。先后獲得了全國首批文明縣城、全國科技先進縣、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水利工作先進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等重大榮譽,連續兩年被評為全省推進新型工業化紅旗單位、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全省引進內資先進縣、全省安全生產先進縣。面對“種糧大縣、財政窮縣”的普遍現象,衡陽縣是怎樣做強縣域經濟的?秘訣在哪?有哪些經驗?以下其答案。
一、以城鄉規劃為龍頭,合理布局空間資源,搭建城鄉發展平臺
近年來,衡陽縣堅持把科學編制規劃作為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龍頭,因地制宜,共同編制縣、鄉、村規劃,依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鎮建設規劃和國土整理規劃“三規合一”的原則,按照“縣城—中心鎮—次中心鎮—中心村”梯次,加快 “融城、融鎮”發展戰略,突出發展縣城,積極發展中心鎮、帶動發展一般鎮,實現城鄉空間的合理布局與要素的優化配置;以產業發展作為小城鎮建設的重要基礎,規劃了“一區三園三基地”,著力打造一批品質較高、功能較全、特色突出的小城鎮,帶動城鄉經濟共同發展。在廣泛聽取農民群眾意見的基礎上,突出特色,完成了39個示范村和3個示范片的新農村建設規劃修訂,規劃既注重發揮鄉鎮中心集鎮的載體作用,又注重以鎮聯村統籌發展,既著力解決眼前突出問題,又適度超前謀劃,為將來發展預留空間。同時,在建設中嚴格按規劃進行產業布局、設施建設、民房改造和村莊整治等,切實維護了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這樣,通過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一體的規劃體系,搭建了城鄉可持續發展的平臺。
二、以項目建設為載體,擴張投資拉動,增強城鄉發展后勁
“十一五”以來,全縣共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40.2億元,為“十五”總投資的3倍多;實施重點項目500個,已竣工或投產的項目454個。
一是產業項目取得突破,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衡利豐陶瓷、三安鐵礦、新雁鐵礦、利德有陶瓷、榮陽鞋業、飛益達食品、衡泰數控機床、雅典娜石英石等一批投資上億元的工業項目全面建設,榮陽鞋業和飛益達食品公司成為全縣創匯企業,2011年前3季度兩家企業已實現出口額3070萬美元。金鯤米業、角山米業、天天見梳篦、三和食品、信旺農牧、廣源牧業、三香農林、金城木業等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迅速,全縣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已發展到106家(其中省級5家,市級26家),全縣現有無公害綠色食品認證18個,“天天見”牌梳篦、“三和”牌米餅、“角山”牌優質米等名優產品,暢銷國內。
二是交通項目建設加快,城鄉網絡日漸完善。高速公路、鐵路從無到有,目前,全縣高速公路4條共
三是城建項目不斷推進,城鎮化逐步提速。目前,全縣城鎮化率達33%,比2005年增加10%,縣城面積17.3平方公里、人口19.8萬人,比2005年分別增加6.5平方公里、6.3萬人。現已完成縣城主次干道油化改造,完成污水處理廠建設,自來水廠擴能,公園廣場改造和35條背街小巷改造亮化等工程,宜居環境不斷彰顯。
三、以新農村建設為抓手,發展現代農業,夯實城鄉發展基礎
一是以人為本,創新建設思路。衡陽縣堅持“城鄉一體、鎮村共建”的新農村建設思路,創新“四個一體、三個為主”建設模式(即鎮村一體規劃、一體建設、一體整治、一體發展,規劃以民意為主、籌資以群眾為主、管理以村民為主),得到了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3個重點示范片和39個示范村建設步伐加快,在規模和效益上初見成效,帶動了全縣新農村建設由點向面擴展,逐步實現了從分散辦點到連片示范、從村莊整治到鎮村共建的轉變。庫宗橋鎮華山梅開欒木示范片、西渡鎮赤水正大咸育天星英南示范片、金蘭鎮金沙金蘭聯江示范片,臺源鎮群英村、洪市鎮楊泉村、“百城千鎮萬村”工程試點金蘭鎮金沙村等一批示范片、示范村多次成為全市新農村建設會議的現場,深受參觀者的稱贊。臺源鎮群英村已作為全省首批新農村建設示范村通過省級驗收。
二是著眼“兩型”發展,完善基礎設施。近幾年來,縣財政以獎代補8000萬元,整合涉農項目資金3.5億元,新農村建設后盾單位扶持資金2000萬元,農民及社會各界自籌資金10億元,集中投向新農村建設。全縣啟動新農村建設項目235個,其中實施土地開墾、耕地整理項目55個,農業綜合開發項目18個,投入水利建設資金3.25億元,全縣中型水庫除險加固全部完成,改造小型水庫76處,解決農村20萬人安全飲水問題,完成退耕還林22.05萬畝,“三邊”造林2.6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34.18%。鄉村清潔工程全面鋪開,全縣鄉鎮集鎮和重點村、路段已配備專職保潔員160人,已新建垃圾焚燒爐28個、垃圾中轉站26個,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環境“臟、亂、差”的局面。
三是優化資源配置,發展現代農業。堅持以產業發展為支撐,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行“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個產業、一抓到底”的產業發展思路,打造農業產業基地,全縣已打造了110萬畝優質稻、10萬畝優質棉、2萬畝優質煙、10萬畝優質果蔬、70萬畝優質油菜、年出欄無公害生豬230萬頭、年出籠家禽2500萬羽等7大優勢產業帶。產業形成以村為點、沿路成線、聯線成片,推動特色產品向優勢區域集中,提高了農業的集約化和專業化程度。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發展專業合作組織143家,帶動農戶15萬戶,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洪市鎮荸薺加工合作社與420戶會員簽訂合同,實行統一技術服務、統一收購、統一銷售,會員種植荸薺收入畝平4000元以上,比以前畝平增收400元以上,真正實現了“建一個組織,興一項產業,活一方經濟,富一方百姓”的作用。湘南養豬專業合作社、永興肉鴿專業合作社、凱潔精米專業合作社先后被評為全省為民辦實事省級示范社。
四是開展創建活動,推行民主管理。廣泛開展了創建“文明村鎮”“星級文明戶”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提倡家庭和睦、鄰里和諧、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導農民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全縣60%以上的村成立了“一事一議”資金籌備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鄉風文明理事會等各種組織,讓村民自主監督、自我管理。洪市鎮楊泉村成立生產用水協會,由會員征收水費,維修水利工程,收支榜公布,群眾反響良好。臺源鎮群英村、庫宗橋鎮華山村等村還成立了紅白喜事理事會,明確了紅白喜事開支標準,有效遏制了互相攀比、大搞排場之風,每年可為本村節約資金10萬元以上。
四、以社會和諧為目標,推進社會事業,構建城鄉發展氛圍。全縣牢固樹立群眾工作理念,堅持謀劃發展為了群眾,發展成果惠及群眾。
一是推進城鄉一體化教育。落實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三免一補”政策,撤并學校、教學點30個,完成56所合格學校建設,招聘300余名優秀大學生定向到農村中小學任教,選派500名次城鎮學校優秀教師到農村支教,提高了農村教學質量。
二是推進農村公共醫療衛生。完善“五位一體”農村醫療救助體系,基本建立覆蓋全縣城鄉的新型合作醫療體系,切實解決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全縣共新建或改造122所村衛生室,農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8.6%。
三是推進農村文化體育服務。按照“政府牽頭、市場運作、共建共有、共管共享”的原則,科學編制城鄉文化體育設施建設規劃方案,研究制定政策措施,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農村社區文化體育事業發展,新建鄉鎮文化站76個,農家書屋442家,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99.2%。
四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幾年來,年新增城鎮就業5000人以上,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3000人以上,零就業家庭100%得到就業援助,年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萬人以上;五大社會保險征繳和支付年均增長30%以上,年發放城鄉低保資金5000萬元以上,募集慈善資金300萬元以上,救助各類對象3000人次以上。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成為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的安全網。
當前,衡陽縣委、縣政府還將繼續帶領全縣人民,進一步解放思想,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四化兩型”為主導,著力打造衡陽最具活力的工業新區、全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最具湘南特色的文明宜居縣城,努力把全縣建設成為人民富裕、社會和諧、山川秀美的全省經濟強縣。
(作者簡介:肖順生,歷任祁東縣洪橋區委副書記,太和堂區委副書記、區長,衡陽市江東區政府辦公室主任、副區長、區委常委,中共衡陽市珠暉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中共衡陽市珠暉區委副書記,中共衡陽市雁峰區委副書記、區長,2008年5月至今任中共衡陽縣委書記。)
文章來源:2012年1月《湖南領導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