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湖南省4市8縣的調研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為探索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銜接的模式,3月初,湖南省開展了農業社會化服務專題調研活動,農委分兩個組赴衡陽、常德、益陽、婁底4市8縣現場調研。從調研情況看,全省社會化服務發展較快,探索了一批好的模式和做法,在推動規模經營上發揮了較好的作用。但產業發展不平衡,服務質量還不高,發展瓶頸不少,還需綜合施策,推進擴面提質,真正將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全過程。
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迅猛,模式多樣
近年來,湖南各地農業社會化服務遍地開花,發展迅猛,較好地解決了一些地區存在的“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等問題。調研的四市,參與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經營主體18825個,其中農業企業864個,農民合作社11217個,家庭農場及大戶3125個,服務農戶190.27萬戶,服務作業面積1056.54萬畝。社會化服務的迅猛發展,為小農戶發展大生產、融入大農業、對接大市場搭建了平臺,探索了路子。
在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各地探索了多種有效的服務模式。按參與主體分,有“合作社(大戶、家庭農場)+農戶”“合作社+服務站+農戶”“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按服務內容分,有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等;按服務方式分,有托管服務式、訂單服務式、平臺服務式、站點服務式、股份合作式、代耕代種式等。以下從服務方式方面解析調研地的服務模式。
“托管服務”模式。農戶等經營主體在不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條件下,將農業生產中的耕、種、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業環節,通過簽訂協議或口頭協議,委托給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完成,明確服務價格、標準、時間、效果等內容,收益歸農戶所有。主要典型有益陽市農田謀士現代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等。農田謀士位于赫山區,去年開展水稻社會化服務8萬余畝,其中全程社會化服務1萬余畝。在湖南首次提出“九代”服務概念,包括統一育秧、統一翻耕、統一機插、統一大田管理、統一病蟲草害防治、統一收割、統一烘干、統一銷售、統一存儲。合同約定早晚兩季服務費1300元/畝,保證早稻最低產量375公斤,晚稻最低產量400公斤,超收部分公司農戶三七分成。農戶可直接將糧食按市場價格加價5%賣給農田謀士,也可免費代收儲,隨時按市場價賣給農田謀士。通過社會化服務,農民畝均純收入800元以上,遠超流轉收益。同時騰出勞力可從事其他工作。
“訂單服務”模式。龍頭企業依托自身資金、技術、市場、品牌等優勢,與農戶簽訂生產合同,農戶使用企業提供或指定品種,按企業標準種植、管理,企業提供生產社會化服務,收獲后按協議價統一收購。該模式主要有湖南角山米業有限責任公司、桃江同興水稻聯合社等。角山米業成立于1992年,是集糧食種植、存儲、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倉儲容量50.5萬噸,年加工稻谷能力50萬噸。2017年,公司依托“角山”品牌,與衡陽縣及周邊7.3萬戶小農戶簽訂24萬畝高檔優質稻生產協議,農戶負責田間管理,公司提供種、藥、肥、技、耕、插、防、收、購“九統一服務”,產出高檔優質稻由公司高于國家保護價30元/百斤收購,戶均增收900元以上。今年簽訂訂單面積45萬畝,價格176元/百斤,預計帶動農民增收近2億元。
“平臺服務”模式。是指以農業企業、合作社(聯合社)等市場主體為龍頭,通過結盟、聯合等方式集合一批服務組織,依托信息化技術搭建服務應用平臺,為農戶等提供社會化服務,將服務提供者和小農戶有機聯系起來。主要典型有湖南安邦新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安邦科技位于衡陽市,是一家綜合性農業社會化服務公司。“安邦模式”前后有較大變化。以前,安邦科技通過租賃方式流轉水田,按規模分片轉包農戶耕種,合作社提供生產服務,轉包農戶負責田間管理,公司按市場價收購農戶稻谷,扣除合作社服務費后剩余部分歸農戶所有。現在,“安邦模式”實現轉型。安邦科技組織農業企業478家、各類服務和合作組織2830家等,建立了2個縣農業社會化服務產業園,23個鄉鎮服務中心,83家村級站。通過平臺服務、成員企業及合作社作業,2017年完成水稻全程機械化面積58萬畝,油菜全程機械化面積21萬畝,推廣測土配方施肥73萬畝,實施病蟲害統防統治36萬畝,收購農產品23萬噸,服務小農戶20多萬戶。
“站點服務”模式。服務組織通過成立分社、服務站等方式,為農戶提供輻射范圍廣、覆蓋產前、產中、產后等多環節的立體式服務,一般在農資采購、病蟲害防治等幾個環節服務相對突出。主要典型有錦繡千村農業合作社、大地飛歌農業有限公司、桃江谷豐合作社等。錦繡千村位于常德澧縣,現已形成1家縣級總社、13家鎮級分社、97家村級服務站的三級服務體系,總社負責統領全局,分社協助服務,服務站負責落地;擁有5家成員內部資金互助營業網點。錦繡千村直接向一線廠家采購農資直供農戶,降低成本近20%。生產服務涵蓋全產業鏈,農戶下單后,總社根據作業規模、機械存量、地理位置等情況統籌,下達任務到就近服務站點開展作業。2017年,合作社為常德及湖北公安縣的29個鄉鎮配送農資5億元、集中育秧10萬多畝、統防統治20多萬畝、糧食購銷20多萬噸、技術培訓2萬多人次,帶動農戶10萬余戶,節本增收1億元以上。
“股份合作”模式。農戶以自己承包地入股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主體,由其統一發展生產,農戶根據主體經營狀況獲取股份收益,或獲取土地租金保底收益后,再獲取分紅收益。如澧縣干河村829戶農戶將4609畝土地入股村集體牽頭的合作社;桃江賀家坪水稻種植與農機服務合作社,去年純收入102萬元,入社農戶除每畝400元保底收入外,另獲70元每畝分紅收益。
“代耕代種”模式。部分少勞力或其他原因不愿耕種農戶,將自己承包地委托給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簽訂服務協議或口頭約定,年終收成歸農戶所有并按約定支付代耕代種費用,或直接給付農戶約定數量稻谷的一種方式。
農業社會化服務存在的問題
從調研看,農業社會化服務解決了不流轉土地也能規模經營的難題,帶動了農民增收,促進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雖然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是大勢所趨,但自發的生長、粗放的發展凸顯不少問題,面臨不少制約因素和困難。
龍頭帶動不強。截至去年底,湖南全省農業企業雖然達到5.6萬家,但上規模的比較少,年產值過百億元的僅4家,從事產加銷全程服務、帶動全省整個產業的龍頭沒有。大部分服務組織整體規模不大,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能力較弱,帶動農民增收能力不強。全省合作社雖有7.6萬個,但覆蓋范圍窄,帶動的農戶不到30%,且多數為大戶。基層服務組織數量眾多,但規模都不大,自立山頭小品牌多。益陽、常德很多水稻合作社都有自己的品牌,但名氣不大,市場競爭力不強,效益不突出。
服務內容不新。從事生產環節簡單服務的多,從事產前、加工、銷售等服務的少。農業生產關鍵且薄弱的環節如育插秧、烘干等服務覆蓋面不廣。影響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服務不到位,桃源縣年排禽類糞污近500萬噸,處理量不到1/10,糞污收集、有機肥加工等方面服務欠位,產業發展及環境壓力很大。另外,服務產品附加值不高且同質化現象嚴重,惡性競爭時有發生。
利益聯結不緊。不少服務組織運作不規范,監督機制不全,合作意識薄弱,沒有與農戶簽訂規范的服務合同,對小農戶的服務,大多停留在口頭協議。部分服務組織與農戶沒有形成緊密的聯結和利益分配機制,不是“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產前信息、產后加工及銷售等服務不夠。
管理水平不高。大部分服務組織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兼業化多;缺乏相應的制度規范,管理機制松散,章程制度虛設;缺乏專業管理人員,責任分工不明確;部分服務組織臟、亂、差隨處可見,如桃江縣三農米業稻谷亂堆、灰塵滿地。專技人才缺乏,對人才吸引力不夠,自身培訓能力不足,有機無人的現象常見,沒經過專業培訓就上機操作的不少,存在安全隱患。
政策支持不優。基層市、縣財政支持力度有限,難以滿足全省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需要。服務組織設施設備成本高,補貼少,部分先進、適用的農機沒有納入政府補貼或補貼額度低,服務組織購買信心不足。部分地方稅費、用地扶持政策落實難,服務組織倉儲、機庫棚等農業配套用地不足。基礎設施不完善,山丘區機耕道和水利設施滯后,機械化作業不方便。貸款難現象較為普遍,銀行對無抵押農業貸款興趣不高,2017年鼎城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總額不足500萬。
加快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對策與建議
加快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是推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必然出路,需要多措并舉,多方發力,多層級重視支持。
培強一類主體。重視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的成長和發展,對開展社會化服務較好的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主體實行重點扶持。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管理、技術等專業人才建設,納入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計劃,通過脫產、考察等多種方式加強培訓,提高服務組織負責人的管理水平;加強對服務組織的指導服務,鼓勵支持自辦各類培訓;鼓勵大學畢業生、軍轉干部、科研推廣人員到合作社任職創業。制訂獎扶措施,引導農業企業、合作社、大戶等服務組織加快發展、聯合發展,提高帶動能力。實施“扶強扶特”戰略,對服務規模大、模式有特色、帶動能力強的服務組織重點扶持,打造區域性服務龍頭。
強化一個體系。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各級農業部門安排專人,加強管理服務和發展指導,引導服務組織做大做強,引導服務組織與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結機制。強化鄉鎮農技農機推廣體系,完善機構,配強人員,通過培訓和指導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提升農業發展和社會化服務水平。村集體經濟組織發揮聯絡協調作用,既當好“管家”,做好農戶及耕地的托管、流轉、社會化服務等管理工作;又當好“中介”,聯系服務組織和農戶,協調處理相關矛盾和問題。有條件的地方可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平臺,集中發布服務供需等內容,指導服務開展。
夯實一線基礎。進一步重視農村與生產有關的基礎設施建設。一要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建設基礎設施,對新型經營主體的烘干、倉儲、機庫棚、育秧棚等有服務功能的基礎設施,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其加大投入、開展服務的積極性。二要地方統籌,支持新型經營主體興建上規模的區域性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開展農業生產關鍵且薄弱的育插秧、烘干倉儲等環節服務,輻射帶動一方農業發展。三要加大以小型水利設施為重點的基本農田建設力度,完善農田水利建設和管護機制。加大農村公路和鄉間機耕道路建設力度,解決農業機械行走難題。
(作者系湖南省委農村工作辦公室副主任、湖南省農業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工作通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