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曾經每年保持9.6%的增長速度。中國的城市化速度也是全世界有史以來最快的,在過去的40年里,每年城市化率提高3.1%,而發達國家、高收入國家的平均城市化速度是0.33%。一些和中國處在同一人口轉變時期的國家,城市化速度在過去40年里平均是1.75%,中等偏上收入國家,不含中國,每年只提高了1.65%。
但是,中國的高速城市化,依然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中國城市化率是常住人口的城市化率,比如58%,有相當多的人并沒有享受到城市的穩定就業、社會保障、基本公共服務等,也就是1.7億農民工。如果除去他們,戶籍人口城市化率到目前為止也只有42%。
第二,中國的城市化速度過去很快,但是已經開始減速,從2010年的3.33%,降至現在的2%。高收入國家的平均城市化率是84%,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是65%,中國至少與他們的差距在7個百分點以上,中國的城市化任務還遠遠沒有完成。中國目前的人均GDP在8000至9000美元之間,未來5年要達到人均GDP12000美元,步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中國的城市化道路還沒有走完,必須持續下去。
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能在低城市化水平上實現現代化,無論是基本現代化,還是現代化強國,中國必須繼續保持城市化速度。
當前,中國面臨的挑戰,比如中美貿易摩擦,分析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可以為中國提供借鑒。
上世紀90年代之前,世界貿易格局是被分割的,國際貿易在發達國家之間進行,主要是產業內貿易,發展中國家沒有加入到這個分工體系中。由于發達國家之間沒有根本上的資源稟賦差異,因此他們進行的貿易不是交換生產要素,而是規模經濟。當時的國際貿易不會改變生產要素相對收入水平,不會影響國內的收入分配狀況。上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蘇聯、東歐、拉美先后加入世界貿易體系,全球變成了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之間開始交易,也就是交易生產要素。
美國的勞動力市場在這個過程中形成兩極分化,中間生產制造業產品的工人失去工作,制造業轉移到其他國家。另一方面,科技、教育的發展,使高端勞動力人才得到發展。而為老百姓生活服務的崗位永遠都在,因此勞動力市場走向兩極,收入也兩極分化。
中國要從中總結經驗。
一是失業是過度就業的結果,找工作困難是長期勞動力短缺的結果。如果在社會長期存在勞動力短缺會帶來問題,會導致過度就業,過度就業是指失業率已經低于自然失業率。有自然失業率人們會知道,想找到工作,必須接受好的教育和好的培訓。如果沒有自然失業率,只要想找到工作,總有人要,在這種情況下就不鼓勵人們去接受人力資本的培養,這就造成了潛在的長期增長隱患。
二是長期勞動力短缺,會造成工資的過快上漲,工資上漲速度快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意味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抵償不了工資的提高,單位勞動成本就要提高,產業比較優勢就將喪失。資本要加快替代勞動力,機器人迅速替代人,同時產業還要向其他地區、其他國家轉移,剩下的崗位就會減少。此時崗位流失,人力資本不能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以后的技能需求,工人可能會陷入新的困境。解決這個問題,中國的城市化需要提前減速,因為它遭遇到一些制約,如果打破制約,可以使生產要素勞動力的供給更充分一些。
從改革開放之初,1978年城市化水平只有17%,70%的勞動力在農業。現在城市化率從17%提高到58%,勞動力從70%多降到不到20%,并沒有發生農業和非農產業勞動生產率的趨同,差距仍然很大。
第一,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沒有提高到應有的程度,農業經營規模沒變,土地規模沒變。因此推動城市化,擴大土地經營規模,提高農業生產率將是必然之路。
第二,戶籍制度仍然阻礙農民工在城里長期居住,阻礙農民工的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像城里人一樣消費、像城市里的人一樣到60歲退休。
第三,過去幾年在調整產業結構時,有一些誤區,認為從二產到三產就一定是進步,但到目前為止,第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高于第三產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城市化的方向是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因此當勞動生產率不能提高的時候,就不應該從第二產業轉向第三產業,反而應該從第三產業轉向第二產業。因為保持城市化的速度,保持勞動生產率原則都是同樣重要。
(記者張一鳴根據會議資料整理,經會務組審核,未經本人審核)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