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鄉村產業興旺,關鍵是要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湖南是農業大省,近年來農業發展成效顯著,但農業現代化水平仍然不高。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市場為導向,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和政策支持體系,推動湖南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
一、湖南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
一是農產品結構失衡。在種植業結構中,糧食作物比重偏高。2016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達到7336.5萬畝,占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55.6%;在畜牧業結構中,生豬養殖一家獨大。2016年,生豬產值達到1206.06億元,占牧業產值的68.42%,而市場需求較好的牛羊產值合計為109.05億元,占牧業產值比重僅6.19%。二是區域布局仍需優化。全省初步確立了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商品糧產業帶、長株潭核心區“兩型”都市農業產業帶、湘南丘陵山區特色農業產業帶、大湘西地區生態休閑旅游農業產業帶的發展格局,但區域農業產業、產品相似度仍然較高,特色優勢不明顯。如,長株潭作為都市農業區,但其中不乏寧鄉、瀏陽、湘潭等產糧、生豬大縣,蔬菜基地、茶園等更是遍地開花。三是農產品品質不優。農產品總體以大宗低檔為主。截至2017年底,全省“三品一標”認證總數有3500多個,遠低于湖北(4518個)、四川(5142個)、浙江等省份;“三品一標”產品總產值700多億元,占農業總產值比重僅13%左右。
2.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亟需提高
一是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偏低。2017年,湖南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而發達國家普遍在80%以上,如以色列科技對農業增長貢獻率超過90%。一些農作物良種覆蓋率亟待提高。如,全省油茶林總面積達到2110多萬畝,其中有1100多萬畝為低產林;茶園良種率不到40%,低于全國平均水平(58.6%),與福建(95%)、浙江(85%)相差甚遠。二是機械化水平不高。2017年,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6.5%,比2012年提高了20多個百分點,但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近20個百分點。一些薄弱環節亟待突破。如,水稻耕種收機械化水平2016年已達到70.6%,其中機耕、機收環節分別達到93.5%、84.4%,但機插率只有26.2%,機械植保、機械烘干環節更是薄弱。三是農業生產綠色、集約程度較低。2016年,全省農用化肥施用量達836.97萬噸(按實物量計算),農藥使用量達11.86萬噸,畝均用量高出全國20%。農膜使用量8.47萬噸,回收率不足80%。此外,重金屬污染、農業面源污染等問題依然存在,農產品安全生產隱患較多。
3.農產品加工能力有待加強
一是加工轉化率偏低。我省農產品仍以鮮銷為主,2016年加工轉化率為38%,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特別是蔬菜、水果,加工轉化率分別僅有10%和20%。二是加工企業規模偏小。2016年,湖南農產品加工企業達4.81萬家,加工企業平均年銷售收入僅2769萬,是河南(6084萬)的45.5%。過100億元龍頭企業中,只有唐人神集團屬加工型企業,其余均為流通貿易型企業。唐人神2017年銷售收入只有138億元,與四川新希望集團(685億)、河南雙匯集團(539億)、江西正邦集團(620億)、湖北稻花香集團(550億)、廣東溫氏食品集團(556億)相比,差距明顯。三是精深加工不足。大多數農產品仍停留在初加工階段。據省農委測算,目前全省農產品精深加工率在30%左右。此外,一些農產品加工品種雖多,但成系列開發的少。如,我省茶葉產業多達300多個加工品種,但成系列開發的君山黃茶系列僅10多個產品。而“好想你”紅棗開發出的系列產品達600多個。四是品牌數量眾多,但有影響力的少。我省農產品品牌數量多,獲“中國馳名商標”企業達179家。雖然有安化黑茶、臨武鴨等一批知名品牌,但與河南、山東等農業大省相比,整體品牌影響力弱,市場占有率不高。如,河南的雙匯、三全、思念等品牌家喻戶曉,三全、思念速凍食品在全國市場占有率近60%。
4.新型經營服務體系仍需完善
一是土地規模經營程度低。截至2018年6月,全省共流轉耕地2489.9萬畝,占承包地總面積的48.9%,仍有一半以上的耕地處于分散經營狀態。二是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質量不高。2016年,全省83.9%的家庭農場年銷售額在50萬元以下,僅4.81%的家庭農場擁有注冊商標,只有5.27%的家庭農場通過農產品質量認證。全省農民合作社53571家,示范社6305家,占比僅11.77%。80%以上的合作社牽頭人為農民,企業和基層農技服務組織作為牽頭人的合作社占比僅5.84%。三是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龍頭企業與合作社、農戶之間的合作關系普遍比較松散,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農戶增收動力不足,合作社、農戶也難以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受市場波動影響,易發生違約現象,各方利益難以保障。四是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公益性農技服務組織人員結構老化,技術力量薄弱。經營性社會化服務組織數量較少,提供的服務有限,難以滿足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需要。農村金融產品、服務和貸款抵押方式相對較少,新型經營主體融資渠道狹窄,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仍然突出。全省大宗農產品生產與市場實時監測系統等公共信息平臺建設進展緩慢,缺乏有效管用的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
二、加快湖南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1.順應居民消費升級趨勢,著力優化農業產業體系
一是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按照“穩糧、優經、擴飼、提養”方針,加快推動農業結構由“糧豬獨大”向“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轉變。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強化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積極打造全國優質口糧基地;加快馬鈴薯、玉米等優質旱糧生產,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重點推進優質品種更新換代,提升品質和產量;在穩定生豬養殖規模基礎上,加快推進草食牛羊、地方特色家禽和特色水產品發展。二是完善區域布局。結合區域內農業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市場特點,進一步優化四大板塊農業功能區劃戰略格局,促進四大板塊農業功能區與“一縣一品”“一縣一特”戰略銜接融合,加快區域化、專業化、特色化的農業生產力布局。三是提升農產品品質。突出抓好“三品一標”農產品發展,加快推進“三品一標”的認證申報、監督管理、基地建設、宣傳培訓、市場開拓等工作,大力提高“三品一標”農產品比重,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
2.狠抓農業綠色安全生產,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與精深加工能力
一是大力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推進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恢復發展綠肥生產,減少不合理化肥使用。結合不同動植物的生活習性和環境特點,加快豬-沼-果、稻蝦共生、魚藕共生等一批集約高效種養技術推廣應用。二是結合不同農作物特點,著力突破一批機械化技術瓶頸和薄弱環節。如水稻方面,繼續圍繞“為機育秧、大戶購機、辦點示范、技術指導”四大環節,大力推廣機插秧技術,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購置無人植保飛機、節能高效烘干機等設施設備的扶持力度,加快推進水稻全程機械化;油菜方面,重點應加快油菜機械化高密度直播技術推廣。三是提升農產品加工能力。加大產品研發和技術改造,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實現產業鏈與價值鏈同步提升。加強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貯藏設施建設。重點圍繞畜禽、果蔬等農產品產后分類分揀、分等分級、保鮮、包裝等關鍵環節,建設商品化處理產業鏈條,降低農產品產后損失率。
3.大力培育發展新動能,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一是培育壯大農業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大力促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借鑒北京農業嘉年華、江蘇無錫田園東方、山東蘭陵國家農業公園等典型經驗,引入知名企業和行業領軍人才,深入挖掘湖南農業農村特色資源,打造有湖湘特色的田園綜合體、農業主題公園等新產業、新業態。二是促進休閑農業提質增速。按照“一心一區三帶”的總體布局,加大區域內休閑農業資源整合力度,強化品牌,規范服務,加強營銷,精心打造一批鄉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線路;積極開展星級農莊、休閑農業示范創建等活動,著力增強經營主體產業融合發展能力,培育一批經營管理規范、綜合效益較高、帶動效應突出的休閑農業經營示范主體。三是以“互聯網+農業”推動農業全產業鏈升級。推動互聯網技術與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產業鏈環節結合,加速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實現農業發展的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如,在生產環節中,利用大數據、物聯網、地理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融合,開發建設現代設施農業智能監控系統,通過設施設備信息化管理、智能灌溉、精準施肥和生產要素智能監控,提高水、肥和農藥的利用效率,增加產量,減少污染,建設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在生產管理環節中,將智能設施與互聯網技術應用于農業測土配方、作物輪作以及農場生產資料管理,提高生產效能。四是加強農村電商平臺和服務網點建設。大力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工程,著力加強貧困山區農產品電商平臺和鄉村電商服務網點建設,確保鄉鎮、行政村電商服務網點全覆蓋。
4.提質創新,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一是促進新型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加大龍頭企業培育力度,通過并購重組、交叉持股等方式,支持龍頭企業對區域內同類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整合,打造更強品牌軟實力,破解“誰也吃不飽、誰也做不大”的局面,使龍頭企業成為發展現代化大農業、開放型農業的核心力量。鼓勵農村能人、專業大戶、龍頭企業等牽頭發展合作社,加快示范合作社、示范性家庭農場建設,突出重點扶持培育一批示范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提升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經營管理水平。二是積極探索發展集體經濟。借鑒貴州安順塘約村、廣東清遠葉屋村等模式,在全省各市州有選擇地培養一批集體經濟試點村,以加強村黨支部建設為核心,依托集體經營、選賢任能、民主管理、政府扶持等方式,積極發展地方特色產業,打造充滿活力的村級經濟體。三是創新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借鑒長沙縣慧潤農莊等典型經驗,以產業鏈、要素鏈、利益鏈等為紐帶,引導農民以土地、房屋、資金、技術等入股,通過保底分紅、股份合作、生產托管、利潤返還等方式,參與規模化與標準化生產、農產品品牌創建,促進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戶之間形成分工明確、協作緊密、互利共贏共享的產業化聯合體,讓農民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四是大力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支持供銷合作社、龍頭企業、基層農技人員等領辦創辦各類專業化服務組織,擴大覆蓋范圍,確保實現鄉鎮專業化服務組織全覆蓋;促進農業服務主體之間融合發展,形成農業社會化服務聯合體,進一步整合農資供應、農機服務、技術咨詢、農產品購銷等服務資源,提高服務的專業化程度。堅持“對內不對外、分股不分息”原則,鼓勵合作社內部開展金融互助。
5.加強保障,完善政策支持體系
一是加大財政支農力度。貫徹落實新時代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求,完善財政支持農業政策體系,確保財政支農資金增長高于地區財政收入增長,確保農業各項優惠政策落地落實。充分利用資本、債券市場,支持農業龍頭加工企業上市融資,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公司債等。二是大力支持農業科技、人才發展。加大農業基礎性、前沿性和公益性科技研究投入力度。發展現代種業,抓好糧、油、果蔬、肉食水產等優質品種選育和推廣。加強綠色安全生產技術研究,在重金屬污染治理、病蟲害防治、施肥節水等方面加快創新突破。加強“三農”工作隊伍建設,選派熟悉“三農”工作的干部進入農業部門和鄉鎮領導班子,加大縣域農業技術人才引進力度。完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借助信息化平臺,開展開放式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和技能培訓。三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大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取消戶籍制度等限制,促進城鄉之間人才、技術等先進要素自由、平等流動。積極穩妥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引導承包農戶通過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等方式流轉承包地。加快推進農村“兩權”抵押貸款試點,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積極推進水稻完全成本保險、收入保險試點和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四是加強農業農村信息公共服務。借鑒浙江、青海、河南等地信息化平臺建設經驗,加快湖南省農業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騰農在線)建設及應用。借鑒“益村”等典型經驗,加強區域性農村互聯網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建設。
作者:湖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調研組
調研組組長:卞鷹 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主任
副組長:唐宇文 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調研組成員:袁建四、屈莉萍、劉海濤、周亞蘭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對策研究報告》2018年第46期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