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來,中國城市群的研究與發展順利完成了從激烈的理論紛爭到實踐應用的歷史性跨越,城市群連續15年被納入國家新型城鎮化的空間主體,國家及國際戰略地位得到快速提升,對國家城鎮化和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貢獻】
中國城鎮化取得的主要成就與進展
40年的改革開放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極大地改變了中國城鄉發展面貌,顯著地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1.40年來中國城鎮化水平翻了1.5番,超過了世界平均城鎮化水平3.7個百分點。在1980年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城鎮化水平只有19.4%,比同期世界平均城鎮化水平低20.1個百分點(如表所示),10年后的1990年中國城鎮化水平與世界的差距縮小為17個百分點,20年后的2000年進一步縮小為11個百分點,30年后的2010年進一步縮小為1.2個百分點,到2013年中國城鎮化水平首次超過世界城鎮化水平0.3個百分點,到2017年超過3.72個百分點。
從1978年到2017年,中國城鎮常住人口由1978年的1.73億人迅速增加到2017年的8.13億人,每年平均凈增加1600萬人;城鎮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58.52%,相對于1978年翻了1.5番;40年平均每年增長1.06個百分點,比同期世界平均增長多0.65個百分點;1980-2017年歷年平均增長速度為3%,比世界平均增長速度(0.82%)快2.18%。中國順利完成了世界歷史上速度最快、規模最大的城鎮化進程。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用了短短40年時間完成了西方國家200年才完成的城鎮化進程,創造了世界城鎮化發展的歷史奇跡。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吸納了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提高了城鄉生產要素配置效率,促進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推動了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和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成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
2.40年來中國城鎮化順利完成初期和中期的快速成長階段,即將邁入后期成熟階段。同世界上所有國家一樣,中國城鎮化進程基本符合世界城鎮化發展的階段性規律。根據城鎮化發展的四階段論,即城鎮化水平小于30%為起步階段、介于30%-60%為中期階段、介于60%-80%為后期階段、大于80%-100%為終期階段,可知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城鎮化發展階段順利完成了穩健起步階段和加速成長階段,即將邁入后期成熟階段。從1980年到1996年的16年間,中國城鎮化水平由19.4%上升到30.48%,順利完成了城鎮化起步階段。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到2020年中國城鎮化水平將達到60%,即將完成城鎮化的中期快速成長階段。總體來看,中國工業化作為城鎮化的主要驅動力,在有力地推動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同時,快速將中國城鎮化發展推向后期成熟發展階段,這既符合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規律,也符合中國城鎮化發展的階段性規律。
3.40年來在數度調整與改革創新的實踐中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城鎮化發展道路是與城鎮化發展階段密切相關的,不同發展階段對應不同的城鎮化發展道路和方針。從新中國建立初期到現在,中國經歷了十三個五年計劃,每個五年計劃時期政府從國家層面上確立的路線、方針、政策,直接或間接地都對中國城鎮化發展產生了重要的或根本性的影響。正是在這些國家政策的引導和宏觀調控下,中國的城鎮化發展才取得了今天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由于城鎮化方針與道路在不同時期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受歷史條件和特定政治經濟環境所控,甚至伴隨經濟發展政策出現過部分失誤,由此體現出城鎮化發展道路的動態性和曲折性。具體表現為,從1953-2018年的65年間,中國城鎮化發展先后
歷經了“一五”時期項目帶動的自由城鎮化道路、“二五”時期盲進盲降的無序城鎮化道路、“三五”“四五”時期動蕩蕭條的停滯城鎮化道路、“五五”時期改革恢復的積極城鎮化道路、“六五”時期抓小控大的農村城鎮化道路、“七五”“八五”時期大中小并舉的多元城鎮化道路、“九五”時期大中小并舉的健康城鎮化道路、“十五”時期大中小并進的多樣城鎮化道路、“十一五”時期中國特色的健康城鎮化道路、“十二五”時期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十三五”時期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城鎮化道路的數度調整與動態演變歷程表明,中國城鎮化發展道路是正確的,有力地推動著中國城鎮化朝著多樣化、協調化、差異化、健康化方向發展。
特別是2013年12月12日召開的首次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對推進新型城鎮化做出了戰略部署;提出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把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堅定不移地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2014年3月16日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實施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進一步指出,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鎮化質量。
40年來,在數度調整與改革創新實踐中,中國走出了一條既不同于西方發達國家、也不同于拉丁美洲國家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在為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為世界城鎮化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模式。
4.40年來召開了首次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完成了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歷史性重大調整。2013年12月12日召開的首次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是黨中央第一次將城鎮化提高到中央層面戰略高度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會議。這次會議明確提出了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的一個主體,突出了以人為本和提質為上兩大核心,肯定了把城鎮化視為自然過程、歷史過程和長期過程的三大過程,強調要守住耕地紅線、生態紅線、城市開發邊界線和資金保障生命線四條紅線,構筑陸橋通道、沿長江通道、沿海通道、京哈京廣通道、包昆通道五大主軸構成的城市化戰略布局框架。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之后的2014年3月16日,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實施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針對原有城市規模劃分標準難以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要求的現實,國務院于2014年11月以國發〔2014〕51號文件發布了《國務院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該通知將中國城市規模劃分的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三級標準調整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五級標準,并對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劃分分別增加了2個亞級。以國務院文件的名義順利完成了中國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重大調整,這是中國城市發展的歷史性創舉,對逐步緩解并最終解決中國的城市病及鄉村病奠定了堅實的政策支撐。以此為依據,將新形勢下中國城市發展總體方針調整為:引導發展城市群,嚴格控制超大和特大城市,合理發展大城市,鼓勵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和小城鎮,形成城市群與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發展新格局。
從1978年到2018年的40年,也是中國城市群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創造世界城市群發展奇跡的40年,中國城市群數量從長江三角洲城市群1個發展到19個,城市群建設體量不斷增加,城市群已經成為參與全球競爭和國際地域分工的全新地域單元。
1.中國城市群發展進入引領全球城市群發展的21世紀新時代。改革開放初期,正當全球城市群發展經過100多年后進入成熟階段的時候,中國城市群的發展才剛剛起步,比全球城市群發展整整晚了80年左右。從最初不知道城市群到底為何物,到今天城市群被黨中央、國務院以中央文件的形式確定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的空間主體,只用了不到40年的時間。在這40年的時間里,通過不斷的改革創新,推動中國城市群到達引領全球城市群研究與發展的新時代。世界經濟重心第三次大轉移至亞太地區后,催生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等世界級城市群和一系列國家級和地區級城市群的形成與發育,中國的城市群正在肩負起世界經濟重心轉移承載地的歷史使命。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全球城市群的發展已經進入到21世紀的中國時代,中國是21世紀全球城市群研究與發展的主戰場,中國城市群成為世界進入中國和中國走向世界的關鍵門戶,中國城市群發展的國際戰略地位得到顯著提升。目前,全國95%以上的城市群處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這使得中國城市群成了“一帶一路”建設的主陣地,成為中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主要平臺,其發展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國際競爭力。中國城市群研究與建設的經驗與模式正在被全球城市群建設所效仿和借鑒,美國、英國和印度正在效仿中國建設新的城市群。中國城市群研究與建設經驗及模式正在影響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新的城市群建設思路與方向。
2. 城市群連續15年被納入國家新型城鎮化的空間主體范圍,地位得以快速提升。從國家層面分析,自2006年起,中國就開始將城市群納入國家新型城鎮化的空間主體范圍。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報告連續15年把城市群作為新的經濟增長極,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三個五年規劃綱要連續15年均把城市群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空間主體,《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把城市群作為重點開發區和優化開發區,2013年底召開的首次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和中共中央發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也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的空間主體,50次提到城市群,提出以城市群為主導,構建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化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新格局。城市群的國家地位不斷提升,近6年來,國務院相繼發布的《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國務院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國務院關于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若干意見》等文件,至少300次提到城市群的發展。與全球其他城市群相比,中國城市群發展比西方發達國家要晚80年左右,但成長速度很快,在短短40年時間里拉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3. 40年來城市群數量不斷增加,對中國城鎮化和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貢獻。從城市群數量及名稱變化分析,改革開放40年來,學術界和政府部門公認的中國城市群數量由1980年的1個,變為1990年的3個,2005年的10個,2010年達到23個,2015年合并減少為20個,2015年至今進一步合并減少為19個。期間城市群的名稱和空間范圍相應發生了變化,空間范圍不斷擴大,但城市群數量隨發育程度不斷提高而進一步減少。
從城市群對國家城鎮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分析,從1980年到2016年的36年間,中國城市群的面積不斷擴大,人口不斷增多,創造的經濟總量不斷增加,對國家的貢獻越來越大。從1980年到2016年,中國城市群面積占全國比重由19.26%增加到29.12%,總人口占全國比重由50.07%增加到75.19%,城鎮人口占全國比重由58.38%增加到72%,全社會從業人員占全國比重由43.37%增加到67.32%,現價GDP占全國比重由70.42%增加到80.0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國比重由58.93%提升到82.37%,實際利用外資占全國比重由47.62%增加到91.23%,財政收入占全國比重由79.14%增加到91.19%,年末金融機構存款余額占全國比重由58.76%增加到83.59%,年末城鄉居民存款余額占全國比重由75.25%提高到87.4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國比重由65.18%提高到88.17%。近36年來,中國城市群各項經濟指標在全國的地位均在穩步提升,城市群集聚效應越來越強,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核心區,主宰著國家經濟發展的命脈。
4. 40年來城市群的研究與發展順利完成了從激烈的理論紛爭到實踐應用的歷史性跨越。從文獻層面分析,對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的國內外有關城市群和中國城市群的研究分析得知,目前國際國內開展城市群研究的文獻累計達到108101篇,其中國際文獻41846篇,占文獻總數的38.7%,國內文獻66255篇,占文獻總數的61.3%。可見,對城市群的研究以國內占主導地位。在國內研究方面,有關國內城市群研究的文獻數量從改革開放初期的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數量逐漸增多。特別是進入21新世紀以來,有關城市群的文獻量迅速增加,年均文獻量超過3000篇,2017年達到近期峰值。
從學術層面分析,40年來中國學者圍繞城市群概念、拓展過程、識別標準、動力機制等方面展開了長時間的激烈紛爭。從不接收城市群這一概念,不認可中國有城市群的發育、不開展城市群研究,到逐步達成共識,嘗試實踐探索應用,順利實現了從激烈的理論紛爭到實踐應用的歷史性跨越。一大批地理學者從滿足國家戰略需求出發,從理論上提出并科學界定了城市群概念,提出了城市群空間范圍的識別標準,明確了城市群空間范圍的四次自然拓展過程,建立了城市群發育程度、緊湊程度、穩定程度和投入產出效率定量測度方法,提出了城市群形成發育遵循的自然規律,包括城市群形成發育的階段性規律、城市群多尺度空間集約利用傳導規律、城市群空間晶體結構組合規律、城市群自然生長的育樹成林規律和城市群可持續發展的梯度爬升規律。創建了城市群空間集約拓展與布局仿真決策支持技術鏈和軟件鏈,提出了中國城市群空間組織的“5+9+6”新格局(即重點建設5個國家級城市群,穩步建設9個區域性城市群,引導培育6個地區性城市群),被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全圖采用。于2010年發布了國內第一部《中國城市群發展報告》,于2012年研制出國內第一部《城市群規劃技術規程》,進一步將這些規程和研究方法應用于編制全國19個城市群的發展規劃中去,轉化為國家決策的重要依據,為城市群建設吸納眾智,獻計獻策,作出了重要貢獻。
未來中國城鎮化與城市群發展走勢展望
回顧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在城鎮化與城市群建設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總結成功經驗,反思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之后,要牢牢把握城鎮化與鄉村發展蘊含的重大機遇,準確研判城鎮化發展與鄉村中心的新特點與新規律,妥善應對城鎮化與城市群建設面臨的風險挑戰,加快推進中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進程。
1.推進新型城鎮化向高質量、高效率、高水平方向發展。一是創新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提升理論。科學把握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提升的內涵、規律和動力,進一步協調好城鎮化發展速度與水平的關系,確保城鎮化水平年均增長0.6-0.8個百分點,城鎮化水平穩步提升到70%-75%左右,順利完成城鎮化發展階段由中期階段向后期階段的戰略轉變,推進城鎮化進入后期成熟穩定階段。
二是最大限度地推動城鎮化向高質量方向發展。要著力解決城鎮化質量“高不高”、城鄉居民“滿意不滿意”、人民群眾生活“幸福不幸福”等關鍵問題,推動實現高質量的市民化、高質量的基礎設施、高質量的人居環境、高質量的城市建設、高質量的公共服務和高質量的城市管理的有機統一。把高質量城鎮化作為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奮斗目標。
三是增強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整體協同性。要明確不同類型地區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主體功能,推動產城融合發展及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城市運行效率;將高質量發展貫穿到新型城鎮化試點的全過程;規范特色小鎮,為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石。
2.推進城市群向高度一體化、綠色化、智慧化和國際化方向發展。未來中國城市群的建設將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重點建設創新型城市群、綠色生態型城市群、智慧型城市群、國際型城市群、低碳型城市群和利益共享型城市群。
一是城市群作為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空間主體的戰略地位不會改變并將進一步提升,城市群形成發育的高密度集聚效應和強大的吸管效應仍將持續,城市群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的貢獻繼續加大。
二是城市群數量將逐步減少,在沿海、沿江和沿河地區多個城市群將連片形成具有更高集聚度的超級城市群或大都市連綿帶。例如京津冀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和山東半島城市群將連片形成規模更大、一體化程度更高的環渤海超級城市群或環渤海灣區大都市連綿帶;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將連片形成長江三角洲大都市連綿帶;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將連片形成珠江閩江大都市連綿帶,大灣區經濟開始發育。
三是城市群總體將由發育的初級階段和快速成長階段演變到成熟階段,發育程度和緊湊程度將不斷提升,市場力量將會替代政府力量發揮主要作用。
四是城市群內部產業發展布局、基礎設施、區域市場、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城鄉發展與城鄉統籌、社會發展與基本公共服務等將向高度一體化、完全一體化和充分一體化方向發展。
五是城市群將真正肩負起世界經濟重心轉移承載地的歷史使命,并將參與塑造世界經濟發展的新格局。
3.推進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向同步化、融合化、共榮化方向發展。城市與鄉村從來就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城鄉不可分割,新型城鎮化過程就是城鄉融合發展過程,城市病因鄉村而生,鄉村病也因城市而生,城鄉互為病因,“城市病”必然引發“鄉村病”,鄉村病的加劇必然影響新型城鎮化進程,城市病與鄉村病同時存在,合并成為“城鄉病”。根治城市病必須通過鄉村振興,相反,根治鄉村病也必須通過新型城鎮化,城市病問題解決了,鄉村病自然會得到治理。可見,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是解決城鄉病、提升城鄉發展質量的兩種不同手段。
一是合并召開中央城鄉工作會議。從城鄉融合發展高度,廢除過去就城論城、就村論村的各種文件和規劃,建議國家層面取消目前單獨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合并召開一年一度的中央城鄉工作會議,出臺城鄉融合發展一號文件,統一解決城鄉病的問題,統一解決城鄉發展中的若干重大問題。
二是合并編制《城鄉融合發展規劃》。改變目前城市與鄉村獨立規劃、獨立實施、獨立政策體系的做法,逐步融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和《鄉村振興規劃》,合并編制《城鄉融合發展規劃》,通過規劃引導推動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向同步化、融合化、共榮化方向發展。
三是合并實施城鄉融合發展戰略。改變目前分別實施的新型城鎮化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等多種戰略分割分治分施現狀,合并實施城鄉融合共榮戰略,形成城鄉融合發展的一張戰略藍圖、一個戰略指導思想、一個戰略行動目標、一套戰略實施方案和一套戰略政策體系。
四是同步提升城市發展質量和鄉村發展質量,推動城鄉向高質量方向發展。重塑城鄉關系,建立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長效機制,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逐步延伸到鄉村地區,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共營,逐步縮小城鄉高質量發展差距,推動城市與鄉村同步實現現代化,讓城市與鄉村共同成為人人向往的美好家園。
作者系中國地理學會人文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理科學與環境所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報告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