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維護好這一大好形勢?在資本下鄉的熱潮中,既保護食品的質量安全,又不影響數量安全,同時讓城市高端消費人群吃上放心食品呢?這里面還是大有學問的。農業的事情,不是光有資本就能解決問題的,搞不好還會賠錢。這是因為良心和誠信是這個行業最為關鍵的,一旦沒有了消費者的認可,大量的投資就難以收回。據筆者觀測,各下鄉企業重視認證或監控檢測,但忽視了最根本的一條,從源頭杜絕有害化學物質的使用,讓農業回歸,生產真正的放心食品。
以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為例,這些認證都是收費的。其中有機認證是由各認證公司來做的,是商業行為。盡管認證的是國家標準,但是,這個國家標準是由商業公司來判斷的。由于認證公司本身也要生存也要創收,且進行的是靜態認證,對最終產品缺乏動態的監控,還是不能讓消費者認可,反而增加了誠信成本。
其實,優質安全農產品不是認證出來的,也不是末端監管出來的,而是在源頭生產出來的。有機認證規定不準使用化肥、農藥、轉基因等技術,但企業如果沒有相應的替代技術措施,反而難以實施。筆者經常到一些有機認證的農業企業參觀考察,發現他們的蔬菜園或作物種植園,并沒有充足的有機肥供應,僅從市場上買一些高價的有機肥。從其供應到市場上的有機食品量來看,似乎很難實現零化肥生產;病蟲草害也沒有相應的技術措施,怎么保證零農藥生產呢?這些企業能夠有底氣向消費者顯示的,就是有花錢得來的有機認證證書。大企業可能不在乎那些認證費(每項產品費用每年都要產生),但對于生產真正有機食品的小農戶,由于出不起認證費,可能就會被排斥在外了。
保障食品安全,保障健康,最重要的群體還是農民。即使大資本下鄉,也要雇農民從事農業生產,他們的積極性如果不能有效調動的話,這個產業還是難以走通的。針對身體健康,過去是“要么把錢給農民,要么把錢給醫生”,如今還要增加“還要把錢給認證公司”。市場上的有機食品價高不說,其真實性還是讓人懷疑的,否則這個產業早就發展起來了。
安全優質農產品的生產,必須從技術上突破,即按照認證標準不能使用的化學物質,需要有相應的措施保障產量,使生產成本保持在合理的范圍之內。
筆者認為,達到有機認證的產品,必須做到“六不用”,即化肥、農藥、農膜、除草劑、添加劑、轉基因都不用。為什么要這樣嚴格呢?這是因為,生產化肥使用化肥造成環境污染;農藥殘留對健康不利;農膜難以降解,低溫焚燒產生二惡英致癌物,我們不能一邊生產食物,一邊生產致癌物;尤其是草甘膦除草劑對土壤生物多樣性有很大影響,草甘膦還可能造成動物乃至人類繁殖力下降;各類添加劑尤其激素對人體健康影響也很大,兒童發育異??赡芘c食物中激素水平過高有關;轉基因安全問題存在嚴重爭議,各國有機標準均將其排斥在農業生產技術之外。做到了“六不用”,就是安全的有機食品,而僅用少量的化肥,即滿足“五不用”就是綠色食品。只有找到相應的替代措施,消費者才能買到放心的有機綠色食品。因此從源頭不用有害化學物質,并加強動態的監控,才是優質安全農產品生產的“重中之重”。
對于消費者而言,他們花較高價錢消費有機綠色食品,一是有利于保護自身健康;二是保護生態環境健康;三是將大部分有傳統手工藝的農民穩定在生產第一線上,為民族的繁衍保留一片凈土和優秀的農藝。因此,消費真正的有機或綠色食品,是利己、利人并利國的,是先富帶后富的具體行動。
當然,有機和綠色產品還是要有身份認證的。但認證必須在上述“六不用”和“五不用”前提下,有關部門才能夠給他們發相應的證件,并加強動態監管。認證權力必須收回國有,認證員是公務員,他們的權力也必須得到監督,其個人待遇是因其公正的業績來決定的,而不是由其認證費用來決定的。全國認證機構就那么幾十家,所有從業人員不過幾千人,政府還是完全有能力提供這些就業的。
優質安全農產品關乎每一個人的健康,對此馬虎不得。只有買到真正的有機綠色食品,消費者為了保護自身健康,保護生態環境和帶動農業發展,多付出的錢,才能夠物有所值。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科學報》 2014-07-11 第6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