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增加農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徑在于讓農業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業成為強勢產業。這不僅需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需要從外部為農業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創新金融供給,為中國強勢農業提供有力支撐是必然選擇。
1、中國農業完全可以成為強勢產業
農業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立足“四化同步”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必須善抓機遇,通過不懈的努力,把中國農業打造為強勢產業。
弱勢不是農業的固有屬性
從人類社會生產活動發展史上看,農業是最早出現的產業,在相當長時間內都占據強勢地位。19世紀以前,農業一直在國民經濟中處于支配地位。即使是19世紀以后,在一個時間段內,很多國家農業生產率增長速度都比工業快。特別是進入工業化中后期階段,發達國家的農業增長并不輸于工業增長。1965年到1995年的30年間,法國和德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年增長速度分別為5.2%和5.1%,同期工業生產率年增長只有3.6%和4.0%。
從世界范圍看,農業是一些國家的強勢產業,成為出口貿易的重要依靠。我曾去瑞典和丹麥就農業進行專題考察,最突出的感受是,農業是兩國典型的強勢產業。第一,農業勞動生產率高。瑞典勞均生產谷物45噸、牛奶23噸。丹麥勞均生產谷物113噸、牛奶60噸,事實上丹麥每年人均生產5頭豬、2頭牛,每年農業總產出可供全國人口消費3年。第二,農業國際市場競爭力強。瑞典農業僅占GDP的0.4%,但出口84億美元,占全國出口貿易的6%。丹麥農業占GDP比重為1.4%,出口額達227億美元,占出口貿易總額的1/4,丹麥的生豬、黃油、奶酪出口量分別位居全球第一、第二、第三位,在全球競爭中優勢明顯。新西蘭農民占全國人口約15%,貢獻了全國出口總值的60%。美國出口的大豆、玉米、棉花占全球同類產品出口量的39.7%、36.5%和31.8%,充分彰顯農業在這些發達國家的強勢產業地位。
中國農業成為強勢產業具備條件
農業有自然風險高、市場風險高、生產周期長、經濟效益低等幾乎與生俱來的缺陷,具有一定弱質性。但這種弱勢特征是否表達與環境有關。沒有落后的產業,只有落后的產品,只有落后的生產方式。農業的弱勢具有階段性和相對性,并不具有必然性。世界范圍內觀察,中國農業具有自身的比較優勢和良好的外部環境,經過努力完全可以成為強勢產業。
從發展環境看,政策取向、市場需求和社會投入都對將農業打造為強勢產業提供了有力支撐。第一,黨中央國務院對“三農”問題一以貫之高度關注,打造中國農業強勢地位有堅實政策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并明確要求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十三五”規劃提出,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第二,強勁市場需求對中國農業成為強勢產業提供了堅實基礎。人口總量增長、城鎮人口比重上升、消費結構升級和農產品工業用途拓展,使農產品需求呈剛性增長態勢,為打造強勢農業提供了拉力。據測算,每年總人口凈增加700萬人、城市人口增加1000萬人,需要增加糧食200億斤、肉類80萬噸。國際經驗表明,當恩格爾系數降至40%以下時,人們對食品營養、安全衛生水平的要求更迫切,數量需求將轉變為質量、高端、個性化需求,為做強農業產業提供了巨大需求動力。第三,各類社會資本進入為塑造中國強勢產業注入了強勁動力。農業是中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產業之一,競爭充分,產業縱向橫向拓展空間廣泛,具有良好的投資回報預期。民間資本投入農業增速在各行業中名列前茅,2015年農業投資增長31.8%,其中民間投資占農業全部投資的81.8%。
從產業基礎看,我國部分產品在全球范圍內已經具有相對競爭力。2015年蔬菜、水果、水產品出口分別達到133億美元、69億美元和203億美元,合計占農產品出口總額的57.3%;順差分別為127億美元、10億美元和114億美元,在農產品貿易中保持了明顯的競爭優勢。此外,近年茶葉面積增長很快,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十二五”時期茶園面積從2955萬畝增長到4316萬畝,產量從729萬噸增長到1519萬噸,出口量維持在30萬噸左右,出口金額從9.6億美元增長到12.4億美元。總之,相對于糧棉油等資源性農產品,我國勞動密集、技術密集甚至資本密集農產品,已經初步顯示了農業強勢產業特征。
打造中國強勢農業是個漸進過程
打造中國農業強勢產業的地位,既要看到有利條件,也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整體謀劃、有序推進。第一,水土資源配置效率有待提升。中低產田占2/3,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僅為0.52。第二,投入品利用水平仍處低位。化肥農藥利用率為35%左右,比歐美發達國家低15-30個百分點,農膜回收率也不足2/3。第三,小規模分散經營沒有發生根本改變。種植規模在30畝以下的農戶占96%,年出欄500頭以下的生豬養殖戶占57%,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帶動農戶的比例不足50%。第四,農業資源要素組合活力沒有充分釋放。據中國農科院專家測算,2015年我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為55.8%,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第五,農業機械化進展不平衡。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為63%,但畜牧業、漁業、農產品初加工、林果業和設施農業機械化率在25-35%之間,棉花采摘機械化率僅為15%。
要立足我國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弘揚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體制優勢,制定專門的強勢農業發展戰略,通過“六個突破”,打造中國強勢農業。
第一,在轉變農業發展理念上實現突破。既發揮傳統的生產功能、保障糧食供給,又發揮生態環保、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功能;既穩定糧食生產,又科學確定主要農產品自給水平,加快形成從田間到餐桌的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格局,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既立足資源稟賦發展農業,又堅持消費導向、市場導向。
第二,在應用先進科學技術上實現突破。加快建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推廣和應用體系,在生物技術、裝備技術、信息技術上加快研發和產業化步伐,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逐步實現生產全天候、環境能控制、過程可調節,從根本上改變農業易受自然災害影響的弱質特性。
第三,在優化資源要素組合上實現突破。通過專業化分工分業提高勞動生產率,規模化生產提高土地產出率,集約化經營提高資源組合效率,依靠科學技術、組織管理等現代生產要素的集約投入和深度開發形成新的要素組合方式,促進全要素生產率和農業產業綜合素質穩步提升。
第四,在轉變農業經營方式上實現突破。加快培育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形成“適度規模經營+多元化經營主體+全程社會化服務+緊密利益聯結”的農業經營方式,讓普通農戶和新主體共同發展、共享發展。
第五,在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上實現突破。通過針對性強、分門別類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幫助傳統農民、返鄉農民工、農村初高中畢業生和新農民掌握從業技能、提高職業素質,成為職業化的農村實用人才和管理型人才。
第六,在發揮農業比較優勢上實現突破。立足多元化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實施差別化區域發展戰略,發揮各地區比較資源優勢、比較產業優勢、比較競爭優勢,構建分工適度、布局合理的現代農業產業格局,形成國際核心競爭力,實施差別化強勢農業產業突破戰略。
2、中國農業成為強勢產業需要金融支撐
打造中國強勢農業,需要外部有力支持。現代金融對打造中國強勢農業至關重要。金融自身也可以深耕現代農業這一產業富礦和藍海,實現與農業經濟的互促共進、持續發展。
近年來,農業領域的新理念新技術新業態層出不窮,農業經營的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水平逐步提高,對金融支持服務的需求呈現新的特點。
第一,融資信貸需求大額化長期化。現代農業的發展,有著規模化、產業化經營的特征,資本密集程度高、資金需求量大、投資回報期長,決定了對信貸需求已不再僅是“小額、短期、分散”的季節性臨時周轉式需求,也包括“長期、大額、集中”的持續性固定投入式需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土地流轉、農業基礎設施改善、設施農業建設、大型農機具購買、加工設備購置、烘干倉儲物流設施建設方面有旺盛的信貸需求。
第二,金融產品需求復合化多樣化。現代農業的發展,包括產加銷各環節,覆蓋生產流通服務各領域,產業層級多樣、從業主體多元,經營復合性突出,決定了對金融服務需求已不局限于傳統農業生產的單一融資貸款需求,也包括農產品定價、風險管理、資本化經營等多種需求。這要求金融產品從傳統的存貸款,拓展到金融租賃、保險、期貨、證券等大金融領域,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
第三,金融服務需求網絡化信息化。現代農業的發展,無論是經營規模,還是覆蓋的產業鏈和地域范圍,都較傳統的小農生產方式有了極大擴展。這就要求更多利用互聯網等電子信息平臺和手機銀行等移動支付手段,向經營主體提供便捷化網絡化的信息服務和金融服務,幫助其實現有效的資金配置和風險管理。
實踐中,金融需求得不到滿足的現象突出,成為制約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的瓶頸。必須加快實現新的金融供給市場出清。
第一,有效信貸供給不足。大量農業經營主體面臨信貸資金短缺。據調查,860家國家重點龍頭企業貸款滿足度在70%左右,省級龍頭企業貸款滿足度在50%左右,其他經營主體滿足度更低。從農業企業獲得貸款的期限結構看,長期大額貸款僅為20%。
第二,抵押產品創新力度不夠。傳統的農村貸款業務,品種單一,貸款條件苛刻,農業有效抵押物不足。土地經營權抵押試點剛剛破冰,其他金融抵押產品開發與實踐需求尚有相當距離。
第三,多元化金融保險服務缺乏。直接融資、套期保值、規避風險等方面的金融服務供給較少。直接融資規模偏小,2014年農業類上市公司64家,占A股上市公司總數的2.5%,農業企業直接融資規模與農業產值占GDP的比例很不相稱。期貨市場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只有少數經營主體利用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期貨品種僅限于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生豬等鮮活農產品期貨還是空白。期貨交割倉庫和現貨市場布局不匹配,期貨市場機構投資者較少,期貨價格起伏較大。農業風險保障水平較低、產品較少,主要抵御自然風險、疫病風險,抵御市場風險、質量安全風險的產品較少,保障水平還處于保物化成本階段,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尚不健全。
3、金融支持農業成為強勢產業大有作為
面對打造中國強勢農業的新形勢新要求,金融支持要聚焦發展需求、堅持問題導向,突出五大領域、關注五大主體、推進三大創新,逐步形成政策性金融機構、商業性金融機構、合作性金融機構功能互補,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協調互促,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社會組織、農業經營主體密切互動的多層次、復合型支持體系。
突出五大領域
包括規模生產、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電子商務和產后處理。
第一,規模生產。著眼解決規模經營的生產資料購買、人工成本支付、產前產中產后費用,提升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配置效率。
第二,農產品加工業。2015年全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20萬億元,在工業中占比18%,加工與農業產值比值達2.2:1。農產品加工業既與農業血脈相連,又與工商業密不可分,帶動了上下游關聯產業的發展,發展前景廣闊。
第三,休閑農業。休閑農業近年來發展迅猛,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主體超過180萬家,其中農家樂150萬家,規模以上休閑農業經營主體超過4萬家,年接待人次和經營收入保持著15%以上的增長態勢。休閑農業已成為一種新興產業形態和消費業態,應給予高度關注。
第四,農業電子商務。2015年,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1505億元,年增長超過50%;生鮮電商市場規模為544億元,同比增長90%。農業電子商務是互聯網理念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融合的重要形式,將通過流通方式改變深刻影響到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變革,是農業產業發展的新動能。
第五,產后處理產業。農業的產前、產中環節發展較好,但產后的烘干、保鮮、冷藏、運輸、廢棄物回收利用是薄弱環節,是農業產業鏈條中的“短鏈”,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應成為金融支持的重點。
關注五大主體
重點關注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和新農民。
第一,家庭農場。家庭農場是傳統農戶的升級版,是現代農業發展特別是種養業的骨干力量。目前全國家庭農場有87萬家,經營耕地占全國承包耕地面積的13.4%。要把家庭經營、規模適度、一業為主、集約生產的家庭農場作為金融支持的重要對象。
第二,農民合作社。農民合作社是一個開放載體和復合組織,集傳統農戶和新型主體于一身,融生產與服務為一體,是現代農業發展中的紐帶。目前全國合作社有165萬家,入社農戶約1億戶,各級示范社達到13.5萬家。要把運行規范、管理民主的合作社,特別是示范社作為支持的重點。
第三,龍頭企業。龍頭企業集成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先進生產要素,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現代農業發展的帶動力量。目前全國各類龍頭企業達12.6萬家,年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的龍頭企業近2萬家,超過100億元的龍頭企業達到70家。要優先支持與農民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關系、帶動農民發展產業效果明顯的龍頭企業。
第四,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業經營規模越大,越需要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這是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全國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等經營性服務組織超過100萬個。要重點支持那些開展糧食烘干收儲、土壤污染治理、農業廢棄物處理等公益性強,但投入大、回報慢業務的社會化服務組織。
第五,新農民。新農民秉持生態農業理念,運用互聯網思維和手段,發展農產品直供直銷,為消費者提供安全優質農產品,是近年來涌現的一個新群體。包括各個電子商務平臺和自媒體上的農產品電商、生態農場等在內的新農民數量已達到200萬。根據我們的問卷調查,88.2%的新農民通過互聯網銷售農產品,35.9%的新農民通過與農民、家庭農場等合作獲得穩定的產品來源。與農戶合理分工、密切協作的新農民應成為金融支持重點。
推進三大創新
第一,機構創新。這是從體制機制層面解決金融支持問題的治本之策。關鍵是要建立真正以服務農民為本業、為主業的金融機構。國際經驗充分表明這一點。法國有農業信貸銀行,日本有政策金融公庫和農林中央金庫,美國有農民家計局、商品信貸公司、小企業管理局、農村電氣化管理局等組成的政策性金融系統和聯邦土地銀行、聯邦中期信用銀行、合作社銀行等組成的合作金融系統,都是通過一個直接面向農民的合作性銀行體系,或政策性銀行體系,解決農民的金融需求。目前依靠貨幣、稅收、監管政策優惠引導我國商業銀行加大對“三農”支持力度,發揮了一些作用,但效果難如人意。要借鑒國際經驗,建立真正面向農民的金融機構,不司其他非農業務,而政府相應扶持和補貼也聚焦于這類機構,構建真正的支農主渠道。
第二,產品創新。當前重點是推進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我去吉林延邊調研發現,家庭農場、合作社反映貸款難問題普遍解決,靠的就是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2015年全州發放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1588筆、3.6億元,今年前5個月就發放1545筆、3.7億元,沒有一筆不良貸款。應完善土地經營權等抵押物評估處置平臺,推行政銀保合作,探索開發中長期貸款、設施農業保險、農產品加工設備金融租賃等金融產品。
第三,服務創新。關鍵是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加強信用信息采集、共享和應用,構建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相結合的長效機制。還應改善農村金融基礎設施條件,加強信息化技術手段運用,在財務管理、結算匯兌、整體上市、債券發行等方面,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務,為打造中國強勢農業加油助力。
作者系中國農村金融論壇成員、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