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旌德縣股改實踐
農村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和城市國有企業改制,使農村除承包地之外的集體資產成為計劃經濟時代殘存的最后一塊“大鍋飯”領地。如何運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原理打破這個“大鍋飯”,讓集體資產迸發活力,具有市場精神,安徽旌德縣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旌德縣位于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核心區,總面積904.8平方公里,總人口15萬人,轄9鎮1鄉,61個行政村,7個社區。2003年全縣行政區劃調整前有123個村,1267個組,調整后有68個村(居),1165個組,目前村組資產合計2.32億元,其中有經營性資產的村55個。一年來,他們針對村集體資產歸屬不清、權能不明、管理不當而導致的資源閑置、滋生腐敗、引發民怨等問題,通過“重構產權、創新經營、激發活力”的制度設計,徹底攻取了村集體經濟“大鍋飯”這塊領地。
重構產權
一是清產核資。每個村成立由鎮三資中心、村“兩委”、村民監督委員會和村民代表組成的清產核資小組,逐項盤清村集體資產,并向村民公示。嚴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時要求的“四個不能”底線,不涉及已確權到戶的土地承包權、經營權,不改變耕地用途,不因發展多種經營影響糧食生產能力,更不損害農民利益,已經分到戶和分到村民組、自然村的資產,不納入清產核資范圍,確保公平公正、保障群眾利益。二是成員界定。按照省農委下發的實施方案和業務指導,因地制宜、充分尊重鄉風民俗和村民自治,采取一村一策,如針對外嫁女問題,有的村合理設置時間節點,以時間節點前戶籍人口為準,有的村以原始戶籍所在地為準。只要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經合法程序通過的方案都堅決支持。三是折股到人。在清產核資和成員界定的基礎上,將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到人。有的村人口較少、人口流動少、戶籍制度較為完善,絕大多數群眾同意按照戶籍人口數設置單一人口股;有的村人口較多、流動量大,加之涉及并村、并組等多種因素,采取農齡股或“農齡股+人口股”等方式設置股份。根據村民自治原則,只要表決程序到位,都尊重群眾自己的意見。四是成立主體。在對所有市場主體類型進行對比后,旌德縣決定所有集體經濟組織采取公司制。我國《公司法》規定,有限公司的股東人數在2~50人之間。如果按村民或者戶數入股成立集體資產有限公司,村內龐大的股東數設定將違背《公司法》。旌德縣的具體做法是:在清產核資的基礎上,以戶為單位分發股權,量化到個人。再以自然村或村民組為單位成立專業合作社,村民以量化到人的股權出資,成為合作社股東,合作社成為村民實現股權的法人主體,實行“生不增、死不減”股權終身不變的管理方式。依照《公司法》各個合作社作為股東共同發起成立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作為母公司。為防止走過去"大鍋飯"的老路,縣里要求母公司不得獨立經營,只能以擁有的集體資產入股成立子公司,由子公司獨立經營,且母公司只能參股,不得控股,主要職責是負責監督子公司的運營。母公司作為集體產權承載主體,具體體現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特征。子公司作為經營主體,按市場規律獨立運營,充分體現了市場經濟的法則。這一制度設計靈活運用了《公司法》+《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充分體現了“股份+合作”,且完全符合現有法律,既沒“搶跑”,也不“越位”,是公有制背景下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原理的直接體現,它使得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財產權與收益權分離,“運動員”與“裁判員”分離,從而使社會主義的公平原則與市場經濟的效率原則得以高度統一。
目前,全國各地的集體資產經營管理公司大體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按公司法要求登記股民,其余村民作為附加,但一旦出現風險,法律保護不了附加者。二是靠省一級出臺地方政策明確主體地位,如上海、浙江,這只是“地方糧票”。旌德的做法既合理規避了公司法,也不需要“地方糧票”,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第三條道路,且化繁為簡,操作方便,易于復制,具有普適性,極具推廣價值。
創新經營
旌德縣以公司制為基礎,創新出“母公司+子公司”的雙層結構經營模式。村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作為母公司,通過招商、吸收能人、扶持雙創等方式,引進民營主體,由母公司和民營資本共同注冊成立子公司。為了保障集體穩定收益,母公司與子公司簽訂收益分成協議,按照“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的方式進行利益分配。這樣既使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有了保障,又使鄉村創業創新有了支撐平臺,更使資源開發有本可依,充滿活力。
母公司作為集體產權承載主體,具體體現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特征,代表的是“公平”;子公司作為經營主體,按市場規律獨立運營,充分體現了市場經濟的法則,代表的是“效率”。這一“母公司+子公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公平+效率”的制度設計是公有制背景下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原理的直接體現。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如旌德縣三溪鎮三溪社區,體現了當前旌德縣產權改革的多種經營模式。三溪社區以清產核資后的所有集體資產確股到人后,同步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再以合作社為股東,成立旌德三圓生態農林經濟發展有限公司。三圓公司以母公司的身份裂變子公司:一是以道路等基礎設施使用權入股,由自然人控股成立生態農業公司,流轉村民閑置旱地發展體驗式鄉村旅游,生態農業公司每年上交村集體至少3萬元;二是引入自然人入股,村集體以原有保潔設施等固定資產或者資金入股,共同成立物業管理等公司,每年上交給村集體固定收益;三是以一定年限的林地使用權入股,引進外地企業,3年后村集體保底收入每年遞增。
對于無集體經營性資產的村,旌德縣設立了扶持集體經濟發展基金,為集體經濟空白村的股份合作制改革注入“源頭活水”。例如俞村鎮橋埠村以縣扶持基金30萬元作為入股基金引進客商共建加油站,客商不需貸款,不需求人即獲得了經營資金,項目一拍即合,村集體每年獲得的保底收益是出資額的20%。2014年,全縣68個村中空白村28個,占41.2%,收入0~2萬元的25個,兩項合計年收入2萬以下的53個,占77.9%。經過一年努力,集體經濟空白村只剩下8個,占11.76%,68個村中目前已有55個擁有經營性收入,占80.88%(城區5個社區因有征地補償收入,不屬于空白村,也不計入經營性收入)。
重點是下好了“集體經濟、美麗鄉村、全域旅游”一盤棋。充分挖掘當地自然、文化和生態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在發展全域旅游過程中,以美麗鄉村建設成果作為全域旅游景點,鼓勵集體經濟組織以這些景點為資產出資,通過市場運營為村級集體經濟提供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依托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內生動力,有效解決美麗鄉村建設的債務化解、管養維護、運營費用等問題。如三溪鎮路西村,以美麗鄉村建設成果以及兩條宋代古河堤、1000畝的集體茶園運營權評估后作為旅游資源入股招商引資,變“閑”為“寶”,和南京康富源公司合作,成立旅游公司發展鄉村旅游,2015成功創成3A級景區,實現了村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
激發活力
一是激活了創業激情。農村集體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后,產權變得明晰。政府、村集體、村民、本地能人或者外來投資者利益聯動,各方責任感、主動性、積極性大大提升。縣政府設立的扶持集體經濟發展基金為大學生、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了資金支持;村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通過招商引資、扶持雙創、監管子公司運營等為農村創業搭起平臺并“保駕護航”;而村民、本地能人、外來投資者則成為推動農村創業最直接、最活躍的因素,各路人才紛紛流向鄉村尋找商機。截至2016年6月,據6個鄉鎮調查,已有返鄉創業的大學生46位,返鄉創業的農民工79位。
二是激活了農村閑散資源。將外出打工者的閑置民居改造、升級為“三化”(企業化、信息化、標準化)民宿,融入旅游產業鏈條,使“老鼠住的房子”成了“老板住的別墅”。把廢棄校舍或廢棄村部開發成工廠車間或旅店,資產保值增值立現。目前,三溪鎮路西村總共開發了36家民宿,方便了游客,富裕了村民。路西村還將一條荒廢的宋代古河堤作為旅游資源入股招商引資,集體收益立增。用縣委書記周密的話說,旌德縣“全域旅游”的發展理念正遇上產權改革的制度活力。旅游的興旺使得當地婦女、老人等閑散勞動力及村民的閑散時間得以開發利用,如通過打掃衛生、保持村容與民宿整潔為游客提供衛生服務,通過為游客講解當地民俗風情、山川路線提供導游服務,通過發展農家散養畜禽、農產品加工等為游客提供購物服務,使“閑人”和“閑時”都產生價值,社會活力及經濟效益大增。
三是激活了各類村級組織。農村集體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后,村里掛黨支部、村委會、村務監督委員會、集體經濟有限公司四塊牌子。村里穩定的收益不僅使各項工作經費、干部報酬有了保障,而且道路、衛生、水電等公益事業經費也有了進項,干部不再為錢發愁,也不需要再為集體資產經營到處窮忙,各司其職抓工作的積極性空前提高。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也為維護基層政權穩定提供了堅實保障。
四是激活了村民民主意識和市場經濟意識。村民的民主意識和市場經濟意識需要通過實踐來提升。三溪鎮三溪社區在討論林地入股的村小組會議時,從26戶村民家庭很快邀請到21人參加討論,當場選出了合作社理事長,村民民主意識得到了鍛煉;而將村民變股民,參與經營管理的產權制度改革過程,本身就是對村民市場主體意識的一種提升。
旌德縣村級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的實踐,為中西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了一條新路子,為攻取計劃經濟時代殘存的農村最后一塊“大鍋飯”領地積累了成功經驗。但要全面推開這項工作,我們建議:
賦予農村集體經濟經營管理公司合法地位。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公司也是經營主體,但目前,直接登記缺少法律支撐,實踐中村民委員會往往代行了權利和職能。應完善公司法,比照“一人有限責任公司”“國有獨資公司”的特別規定,設立“集體經濟有限公司”章節,破除集體經濟組織的市場準入障礙,明確其職能、權利。
理順集體經濟組織與黨支部、村委會等關系。《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明確了村黨組織的職能、定位;《村民委員會自治法》明確了村委會、村民監督委員會的職能、定位以及二者同基層黨組織的關系。但集體經濟組織同黨組織、村委會、村民監督委員會的關系沒有規定。因此,建議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對集體經濟組織職能、定位以及其同黨組織、村委會、村民監督委員會的關系予以明確。
徹底推進集體經濟產權改革。目前村集體經濟分為三個層面,一是行政村層面,二是原來未合并前的老行政村層面(現在行政村多由原幾個行政村合并),三是村民組層面。當下全國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只要求在行政村一級開展,其余兩個層面尚存在“大鍋飯”問題。應一鼓作氣,把余下兩層的產權改革進行到底,不給“大鍋飯”留尾巴,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在農村徹底推行。
作者單位:安徽省人民政府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