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糧食總產連續十二年增加、農民收入連續十二年快速增長之后,中國農業發展到了轉折關口。今年以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發力,不再單純在數量上做加減法,而是從產業和體制上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隆冬時節,正值東北玉米收購高峰。幾番討價還價之后,黑龍江種糧大戶付海維將玉米以每噸1400塊錢的價格賣給了河北來的糧商,盡管價格比往年低了不少,可付海維覺得還是劃算。
付海維拿到的補貼,是糧食收購政策的重大調整。今年,國家取消玉米的臨時收儲,價格讓市場說了算,同時補貼生產者,保障他們在參與市場交易中的收入不受較大損失。
而在過去,中央連續多年實施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和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在保障農民收入的同時,不斷提高的兜底式最低收購價,抬升了市場糧食價格。大量的糧食積壓在庫里賣不出去,不少糧食加工企業開機生產就虧損,市場上出現了稻強米弱、麥強面弱,甚至國際價格低于國內價格的局面。問題最大的就是玉米。
今年“兩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健全市場機制為目標改革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秋糧上市,中央在東北地區實施玉米生產者補貼,開啟了糧食品種的價補分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央視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