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是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后又一次重要會議。這次會議總結了“十三五”開局之年“三農”工作,分析當前農業農村形勢,部署2017年農業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的方向。對于我們統一思想認識,進一步增強深入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信心,加快深化農村改革步伐,具有重要意義。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面貫徹落實。
學習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首先要準確理解和把握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科學內涵和基本要義。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結構性改革,既要考慮量的平衡,也要實現質的提升和可持續發展;既要調整結構、調整布局,又要轉變方式、創新機制;既要突出發展生產力,又要注重完善生產關系。涵蓋范圍廣、觸及層次深,是農業農村發展思路的一個重大轉變。
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是主攻方向。當前,我國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因此,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能只是簡單地在現有生產水平上作量的調整,而是從產業和體制兩個方面增強供給體系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使農業供需關系在更高水平上實現新的平衡。堅持質量興農,加快科技進步,創新經營方式;堅持效益強農,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全面提高農業整體效益,讓農業成為有競爭優勢的產業。
滿足市場需求是最終目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改變目前不合理的農業供給結構,更好滿足市場需求,必須堅持市場化導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依靠市場手段動員要素、優化配置、提升效率。讓市場力量決定結構性調整,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政府要擺正位置,既不越俎代庖,也不袖手旁觀,重點是強化政策引導,加強服務支持,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實現綠色發展是重要底色。綠色是農業的本色,促進綠色發展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國農業資源利用強度過高和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不足并存,其中有挑戰也有機遇。應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群眾關切,不斷增強綠色優質農產品的供給和生態產品供給,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意識,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促進農業發展、生態協調、環境改善相互融合與統一。
促進農民增收是核心目標。“三農”問題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核心是收入問題。農業經營效益的提升、農民收入的增加,是檢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尺度,也是推動改革的持久動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得成不成功,要看供給體系是否優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農民是否增收、是否得實惠。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關注農民、依靠農民,讓農民有活干、有錢賺。要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提升農業綜合效益,穩定農業經營收入這個農民收入基本盤。
深化改革是根本途徑。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深刻的變革,不能只動結構,不動機制,必須牢牢把握體制機制創新這個主要著力點,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要大力推進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健全農業資源要素合理配置的體制機制,健全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補貼制度體系。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激活資源要素潛力,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培育壯大新動能,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加可持續的農業供給體系。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正是我們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過程。黨中央國務院已經從國家層面明確了工作方向和重點,各地要牢牢把握中央的總體要求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內容,結合農業農村發展實際和產業特點,遵循市場法則和自然規律,以問題為導向,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向深入,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6年12月27日01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