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雷學業:對于民族地區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工作的思考

[ 作者:雷學業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6-26 錄入:19 ]

傳統村落是指擁有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和經濟價值的村落。傳統村落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擁有豐富的文化與自然資源,凝聚了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農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進程的推進,傳統村落日見凋敝,保護發展傳統村落遺產的任務更顯重要和緊迫。做好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工作,對于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古代建筑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一、民族地區有著數量較多的傳統村落文化資源優勢

據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統計數據稱,從2000年到2010年,我國自然村從363萬個銳減至271萬個,平均每天消失80—100個,其中包括大量傳統村落。而現存傳統村落僅占全國行政村總數的1.9%,且有較高保護價值的傳統村落現存不到5000個。

民族地區因為經濟、交通等發展滯后原因,受外力影響較小,民族村寨和傳統村落仍有大量遺存。以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為例,據該縣政協學習文史委2015年對全縣古民居古建筑古村落的調查,全縣13個鄉鎮(場)中,現存保護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吊腳樓等苗族村寨、傳統村落60處,民居建筑1200余座,古城門、城墻、廟宇、宗祠、風雨橋、鼓樓等古建筑100余處,其中最具保護價值的傳統村落達28處。

苗族村寨中的吊腳樓,以木質榫卯結構建設房屋,建屋立寨以酋長或族長為中心,從山腳依次建屋至山頂,吊柱飛檐,鱗次櫛比,山環水繞,氣勢恢宏。該縣長安營、汀坪、五團、丹口等鄉鎮,保留了大量苗族吊腳樓建筑。長安營鎮上排、下排、長興、六馬、六甲、巖寨、長坪、橫坡等村寨,都是極具苗族建筑特色的村寨,至今保留下來200余座清代、民國時期建筑的吊腳樓,還有飛檐翹角、榫卯穿連的風雨橋、鼓樓、文昌閣等古建筑。五團鎮的巡頭、木瓜、臘里、騰坪、茶元、恒洲、金東、獨樹、石空、步林、上樹、團寨、涼傘寨等村寨,也保存下來300余座清代所建吊腳樓,重檐構頂,青瓦蓋屋,吊腳立柱,迴廊穿連,特色濃郁,場面壯觀。蘭蓉鄉的漆樹坪、梨樹坪、大岔水、報木坪以及白毛坪鄉的黃傘、小寨等苗寨,保留下來一批“燕子口”式特殊木質建筑,這種民居的正屋共四排三間,中間是堂屋,左右分別是灶房和住房,呈“凹”字形結構,形同“燕子口”,當地人稱為“燕子屋”。

這些保存完好的苗族建筑,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藝術質量較高,建筑風格多姿多彩,被譽為經典的民間文化生態“博物館”、鄉村歷史文化“活化石”,具有很高的文物保存價值。

二、少數民族傳統村落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傳統村落是一種生活生產中的遺存,擁有物質形態和非物質文化遺存,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情感、景觀等眾多價值。

(一)歷史文化價值。我國傳統村落是各民族千百年留下的寶貴遺產,不同民族在不同自然環境中形成不同特色的自然村落形態。傳統村落最直接地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民意情感、民族氣質和文化多樣性。

城步苗族的傳統村落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漢唐時期。漢初,隨著苗族的大遷徙,苗族的一支由江西經湖南寶慶遷入城步落籍。明初,朱元璋為了恢復發展經濟,從受戰爭創傷較小的江西遷出大量人口至湖廣地區,城步因大量苗民參與了元末農民大起義,人口損失較大,因而接受了大批江西移民。城步苗族原本都是板壁建筑結構,這批江西移民帶來了磚木結構建筑技藝,城步現存的大批“徽式建筑”古村落,就是從明代開始建筑的。鋪頭、杉坊、丁界、清溪、大竹坪、羊石田等傳統村落,保留下來大量明代建筑。鋪頭村是古代武岡、新寧、城步通往貴州、四川等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是湘西南地區頗富盛名的商賈重鎮,是一座千年古村落,至今保存下來60余座元明清各時期的古建筑,青磚黛瓦,飛檐翹角,簡樸雅致,古色古香。正因為其歷史文化價值較高,2016年被湖南省民委授予“湖南省最美少數民族特色村”稱號。

(二)景觀藝術價值。傳統村落具有豐富的傳統技藝和建筑風格,呈現出獨具地域特色的景觀美,體現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各自生存狀態、審美情趣和文化特色。

城步苗族傳統村落保存了兩派不同藝術特色的民間建筑。一派是木質結構半邊多層的吊腳樓。這種結構大多為四層重檐的杉木建筑,稱為“干欄”、“架舍”或“巢居”。一般為“三柱五瓜”或“五柱七瓜”,多的為“七柱十一瓜”。這種吊腳樓建筑設計精巧,橫屋和正屋配置合理方便,枋柱之間不用釘鉚銜接,而以木榫相扣。一般為四層,最底層用于圈養禽畜,堆放柴草。中樓為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中間是堂屋,左側是茶堂,右側是住房。三樓是子女住房或客房,四樓是雜房。一般較為富有的苗家都會在中樓木柱上雕刻龍鳳圖案,橫枋上雕刻龍頭圖案或“福祿壽禧”字樣,欄桿上也拼花飾鳳,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展現了苗族木工的高超技藝。上排、長興、大寨、茶元、恒州、獨樹等苗寨,大量留存下來這種吊腳樓建筑群。

另一派是磚木結構的“徽式建筑”。這種建筑以四合院結構形式存世,一般以矩形、方形庭院四面建造房屋,房屋之間以走廊相連,外墻呈封閉式的“馬頭墻”,院內有小天井,地面用鵝卵石鋪成圓形、柳葉形圖案。四合院的正屋最為重要,也最為講究,六扇堂屋門的藝術性最高,上半部雕飾花窗,下半部為平板,中間隔板雕刻有福、祿、壽、禧文字,鏤空窗戶雕刻了“龍鳳朝陽”、“鹿葺銜芝”、“喜上梅梢”、“蝙蝠送福”等圖案,想象豐富,寓意深刻,雕技細膩,形象逼真,藝術價值很高。每座四合院都有“大槽門”,設計十分講究,呈八字形,有三五級臺階,門額大方,對聯工整,重檐翹角,端莊氣派,門口還有石獅、石虎或麒麟鎮守,展現了苗家人耕讀傳家習武的稟賦。

(三)經濟社會價值。傳統村落承載著鄉情、宗親和人緣等社會關系,是傳承民族風俗、節慶的重要載體,內部結構在采光、通風、隔熱、防寒、防潮、防水、防震、防蟲、防盜等方面設計周到,蘊含著豐富的的營造理論,具有獨特的旅游景觀、文化創意和商業開發價值。苗族吊腳樓的底層設計為家禽家畜的圈羊之地,二樓三樓為人居之所,這正是苗族先民防潮、防水、防蟲、防盜等安全理念的體現。苗族人民注重選址安寨居住習俗,依山傍水建寨,村前寨后栽植珍貴的櫸木、水青崗、紅豆杉、松木、楓樹等樹種為“風水樹”、“神佑樹”,水口密布、聚氣納財,使苗族村落成為一道內涵豐富的旅游景觀。

三、關于做好民族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工作的思考

民族地區雖然擁有數量眾多的傳統村落,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和社會發展等原因,這些傳統村落生存發展日益面臨嚴峻的挑戰。一是當地政府未能將傳統村落列入傳統文化尤其是非遺文化保護范疇和新農村建設范疇。二是廣大村民的文化自覺觀念尚未形成,認為古村落就是陳舊破爛的村寨,古建筑就是老房子,用水用電不便,新式家具不好擺設,大車小車開不進來,是現代生活的“累贅”,是新農村建設的“包袱”,因而掀掉青石板,鋪上水泥路;拆除古民居,蓋上小洋樓,使苗鄉山寨再無丁點歷史的記憶。三是自然災害也對傳統村落造成蠶食盤剝,雷雨冰霜,蟲蟻火災,都對數百上千年古民居構成巨大威脅。尤其是在當前的經濟開發大潮中,苗寨中青年都外出求學、務工或工作,老年兒童留守古民居,有的甚至全家外出,鐵將軍把守,使得百年老屋無人看守,缺失了煙火味,從而更容易遭受蟲蟻的侵蝕,引起腐朽倒塌。四是當前的法律政策規定對保護傳統村落工作不利。如《文物保護法》規定,文物保護的原則是誰擁有誰保護,當主人無力保護或不想保護時,就會著手放棄,任其自生自滅甚至人工拆除。另外,古民居為集體土地性質,其土地使用權和房屋所有權局限于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間流轉,難以吸引社會資本的經營性投入。

2016年4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他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各級黨委政府要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樹立保護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統籌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筆者認為,要從下面幾方面入手,抓好民族傳統村落的保護發掘工作:

(一)要充分發揮各級政府部門的主導性。要將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之中,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制定出臺《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辦法》,從法律層面進行有效保護。2009年以來,國家民委和財政部聯合實施了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項目,從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中安排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資金,并根據需要逐步加大力度,主要用于項目村的特色產業發展、生產生活條件改善、農民生產性技術培訓等。傳統村落所在鄉鎮和村居要積極開展申報工作,爭取國家專項資金用于保護和發展傳統村落。

(二)要加大對傳統村落的安全管護力度。要將民族傳統村落納入新農村建設范疇,重視對傳統村落歷史文化、景觀風貌和安全環保等方面的保護發掘工作。安保措施不力是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的短板,要更新電路設備,增添消防設施,修建儲水池塘,改造廚房茅廁,修繕防火騎墻,切實做好安全保護工作。

(三)要加大對傳統村落民族文化的發掘傳承力度。文化是傳統村落的靈魂,要加強對傳統村落歷史典故、民間傳說、歌舞技藝、婚喪嫁娶、飲食建筑等傳統文化的收集整理,加大對留存至今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民族服飾、樂器、手工藝品等文物的搜尋展示,保存文化記憶,展現歷史風貌,為新農村建設輸入民族文化元素。將傳統村落納入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旅游發展規劃中,在維修改造古民居時,按照原汁原味、功能現代、設施完善的要求,采用仿木材料、石質材料、隔音材料、仿傳統涂料等進行技術處理,既保留傳統風貌,又滿足現代生活需求,打造成為民族文化和休閑觀光旅游景點。

(四)要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提高群眾的文化自覺。要認真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利用廣播、電視、標語、墻報、宣傳車和新媒體手段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增強保護意識,充分調動少數民族群眾參與保護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確保傳統村落能夠永續傳承,為民服務,造福千秋萬代。

作者: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政協學習文史委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7年06月23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一本在线 | 亚洲中文精品a∨在线 | 欧美日韩免费专区在线 | 先锋影音AV资源在线高清 | 最新亚洲精品国自产在线 | 久久精品伊人久久精品伊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