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村的喪事過程談起
關于農村喪葬
我之前有過一些研究,從喪葬儀式到喪葬意識,最后上升的喪孝文化。不能說喪孝文化是中國獨有的,但是中國的喪孝文化一定是獨特的,這種獨特性在農村體現得最為明顯。
之前所寫的關于農村喪葬喪事的文章主要來源于我爺爺等親人的去世,因為我全程參與了整個喪葬過程,對我的觸動很大。本來我以為關于喪葬喪事方面我了解的已經比較全面和清楚了,但是前兩天的奔喪,讓我對農村的喪葬和喪事有了新的認識和看法。
我愛人的姨夫去世了,我們匆匆忙忙回去,又匆匆忙忙回來,雖然時間短,但是一天時間就讓我對當下農村的喪事過程感到很震驚。這個震驚使我認識問題的角度發生了徹底變化,不是像之前那樣將喪葬過程出現的特殊現象歸結于喪葬文化,因為它反映出的并不是簡單的喪葬文化,而是農民在精神信仰方面出現了問題,即農民精神文化嚴重缺失,甚至農民都不知道何謂真正的“喜怒哀樂”。
一件喪事都能讓人為的辦成喜慶之事,而大家卻習以為常。盡管大家都說紅白喜事,但白事之喜針對的主要是死者,因為他得到了解脫,不用再為塵世的繁瑣事情而發愁和忙碌奔波,但對于生者來講,意味著出現了新的問題和困難,而親人所扮演的角色其他人是不能代替的,比如父母親這樣的血緣角色又有誰能替代的了。
所以,對活著的人來講,親人的去世是一件痛心的事情,不能連白事的性質都搞不清楚,與紅事同等對待,甚至進行令人厭煩的娛樂。
可以說,現在農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完全是脫節的,物質并沒有決定精神,而精神更沒有引領物質的建設。如火如荼的精準扶貧主要是指物質扶貧,但是物質并不能代替精神,而精神不脫貧,也不會實現真正的物質脫貧。
對于喪事這樣嚴肅的事情都能嬉皮笑臉,人們的是非觀和廉恥觀又何在?
反常的聲樂和舞蹈
在我的印象中,去世人之后,聽到最多的音樂便是哀樂,可是這次奔喪,卻沒有聽到一聲哀樂,有的只是請來的吹手和所謂歌手的“個人演唱會”。在我看來,這是何其的反常,但是卻沒有一個人沒有覺得不妥,更沒有站出來阻止,大家只是盡情的觀看和配合,不時還會有點掌聲。
我也沒有阻止這樣無聊且又不符合情境的樂聲和舞蹈,因為我不敢貿然打斷大家的雅興,更害怕影響到喪事的順利進行。我明白這些給紅白喜事伴樂演奏、唱歌和跳舞的人的初衷,他們無非是為了吸引人的眼球,展示自己的實力,以便在其他家庭再有紅白喜事時請他們,因為他們就靠這生活。但是聲樂和“舞蹈”一定得與所處的情境相適應,不能出現反常。
我不清楚是因為他們不明白紅白喜事應該使用不同的音樂,還是因為這是當地農民的需求,又或者是因為農民不知道唱的是什么,就是為了熱鬧,而避免喪事的凄涼。總之,一切都顯得非常反常。
這張照片是我在她們跳舞時拍的,不難發現大家看得很起勁,都不知道來這里要干什么。在這些人跳舞時,也有很多人在用手機拍照片或錄小視頻,他們覺得跳這么好,是應該留下來,沒事了回去也能看。我不知道別人是否也這樣認為我,因為我拍照片時非常緊張,總害怕別人真這樣認為我。
毫無疑問,我之所以拍只是為了證明我說的,對于這種不符合情境的表演我壓根沒有任何興趣。我不知道現在有多少人都能接受在喪事過程中大唱喜慶之歌或者跳舞助陣,從實際看到情況講,至少沒有人站出來反對和阻止,而是看得津津有味。這種情況在近幾年的農村愈演愈烈,這是農村社會的進步還是倒退呢?在一個人們都不知道何謂喜,何謂哀的農村社會,農村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將去向何處。
農村社會相對較為傳統,而這些不入眼的舞蹈和不入耳的聲音為何在農村如此有市場,不正說明農民的精神文化缺失很嚴重嗎?人活著離不開物質,有物質才能保證人活著,但是人要怎么活則需要精神,人是社會動物,精神才是指引人發展的關鍵因素。農民的生活水平提升了,精神生活卻異常貧困,這是農村社會轉型出現的新問題。
農村的社會風氣真得變了,變得非常不好了,以貧為榮,以反常為正常。好多農村現在沒有基本和正常的社會規則讓大家遵循,傳統的禮節沒有了,規則在被人為破壞,而大家卻沒有異議,實在讓人堪憂。
大鍋飯的情節
不知道為什么陜北宜川會有如此重的大鍋飯情節,大鍋飯就是用大鍋做飯,大家伙一起吃飯。這不是簡單的大家伙,而是全體村民和親朋好友,就是村里的貓狗都不會例外。
喪事在農村也是過事,而只要過事就離不開吃喝,要滿足一條村子和來的親朋好友的吃喝,自然得用大鍋做飯了。大鍋飯情節是農民遵守傳統的一個典型表現,這個傳統在農村還沒有丟棄,說明農村依然是一個情理社會,農民的理性觀念還不是很強,在農民看來,過事得靠眾人幫忙,因為眾人拾柴火焰高,而要眾人拾柴就得讓眾人吃飯。
我在宜川已經吃過四次大鍋飯,這種簡單而又隨意的大鍋飯的確是凝聚人心的一條途徑,不然農村社會所面臨的問題可能還要多。由于大鍋飯的凝聚作用,至少在一些大事情上,比如婚喪嫁娶,村民還是會多少出力。
大鍋飯情節還反映出一個問題,就是農村的能人沒有了,不過,這不是說之前有能人處理事情,大家不吃大鍋飯。可以說,現在吃大鍋飯和十年前吃大鍋飯有了不同的含義,現在吃大鍋飯更多是一種遵循的傳統形式,缺少了大家一起做事幫忙的勁頭。沒有了主心骨的能人,在料理喪事的過程中,經常顯得比較混亂。
當然,不管怎么安排都必然會出現問題,只不過看問題大小。如果有能人幫忙料理,主家自然能相對輕松一些,不然主家就非常累和辛苦,尤其讓沒有經歷過這些事情的年輕人來處理,自然會有很多不周到的地方。另外,農民的獨立性增強,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農村能人的能力,再加上現在大家都不愿意聽人指使,喪事過程混亂自然就不可避免。
簡單的送別儀式
說送別儀式簡單,主要有三點:一是送行人太少,即“孝子”人數太少;二是沒有哭聲;三是情感主要通過賣唱者來表達。
農村現在家里的孩子也很少,所以正常的送行隊伍就必須包括親戚晚輩和去世人的侄輩,這次奔喪,因為人為的所謂的講究的原因,我們這些晚輩都沒能參與送行和幫忙,我對此非常不滿,但是因為我的身份,我沒有進行爭執,包括對那些進行反常唱歌和跳舞的人我也沒有阻止,就是怕影響到事情的正常進行。
我想本身就沒有給幫忙,就不要再添亂了。送行隊伍意味著人氣,意味著力量,意味著子女和晚輩對長輩最后孝意的表達,就這點心意也會被人剝奪,這充分說明人的私性很嚴重,而強勢之人必會欺負弱勢,如果不是這樣,假如事情反過來又會是如何結果呢?
農村在喪事過程中非常注重哭聲,沒有哭聲的孝子會被人恥笑的,甚至不會哭即哭聲不大也會被人議論紛紛。不知道是現在的人變得內向了,還是怎么了,年輕人都不像過去的人那樣有聲有色的哭,要么是流眼淚不哭不喊,要么干脆不哭了。是因為不孝,還是因為眼淚早已流干。不過農村社會現在好像也已接受了這種現象,接受這種現象是否意味著開始接受不孝。當然這二者并不能劃等號,而我的親戚也不存在不孝這個問題。
在一些農村,子女不孝表現得很普遍,當然也有老人曾經對子女不好,現在子女對老人不好的情況,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壞人變老了”,還該不該對壞老人盡孝。我想說的是不要總是對他人進行道德綁架,因為你不是他,但是當大家對非常在意的事情變得不在乎時,不是也能說明人的精神文化出現了嚴重缺失,不懂得是非曲直和真善美丑了嗎?所以農民已不是過去的農民,農村也早已不是過去的農村,過去的農村能早已回不去了,回去也是“兒童相見不相識”。
照片上最中間拿照片的人我想明白人都知道她一定不是孝子,因為她化了妝,只是一個表演者,現在農村普遍都有這樣一個講究,起靈前會讓這些所謂的唱手來一曲感人的歌曲,這樣做,讓作為孝子的孝放在哪里。他們賣力的唱和跳,是為了掙錢,可孝子是為了什么?對于旁觀者來講,是要聽那撕心裂肺的歌,還是要看孝子的舉動。
可以說,我們的孝正在被戲劇化,甚至是喜劇化。我不是保守主義者,因為社會變化是不可阻止的,但是作為一個正常的社會人一定要朝正確的方向發展和走,要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和事情,而做好這些屬于每個人本職工作的事情其實就是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鳴炮起靈
孝子祭奠結束后,就要鳴炮起靈了,我們只有遠遠的望著送行,沒有到跟前去,也沒有去陵地。起靈后,意味著一個人現在真的要離開這個世界,從此他不會再與這個世界有什么聯系,無論是曾經的偉大的他,還是曾經的渺小的身影,此刻他只能被眾人送向只能容下他身體的巴掌大的墳墓。
生老病死乃是自然常態,人人都會經歷,沒有任何人可以例外,這是大家都明白的,我只是不能接受大家的冷漠,沒有什么比死者更大的了,因為“死者為大”可不是僅僅說說而已。
起靈后就直接奔赴陵地,宜川這個地方逝者基本都葬在山上,路也不好,而且有一段較遠的路程,從去到回,得兩個小時的時間。而且起靈時間較晚,在炎熱的夏天,大家都得多辛苦一下才行。到陵地只有一項工作,那就是入土為安。到此,喪事的過程基本告一段落,剩下的吃飯和收拾則不需要太著急,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唯一暫時不能結束的就是失去親人的痛,這需要一段時間。
結語
我在這里并不是要介紹農村喪事的過程,因為這樣介紹也實在過于簡單,同時也沒有多大意義,而是要抓住幾個特殊的點做簡單分析,以發現農村社會存在的主要問題。在簡單經歷這次喪事之后,我感到農民精神文化缺失這個問題比我預想的要嚴重得多。
農村社會現在可以說是進入一個異常的“新常態”,我不能說中國所有的農村現在都是這樣子,但是我所生活的區域,這個問題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和在基層工作的同學、朋友也經常聊起農村的一些問題,他們給我說的和我看到的是一致的。
農民精神文化缺失是農村社會治理效果不佳的一個突出表現,所以如何管理農村,如何教育農民已經成為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精準扶貧要填寫很多表格,這個表格對基層工作者來講非常頭疼,但是反過來來講,這又何嘗不是在搜集農村最新最詳實和最準確的一手資料,通過這些資料可以發現農村存在的主要問題,繼而可以有效保證這些問題的解決,唯一比較欠缺的可能就是基層工作人員在搜集資料方面的手段不專業,從而導致效果不佳。
經歷這次喪事,其實我有很多感慨,但我也不想過多流露出自己個人的感情色彩,所以就此罷筆。
愿死者得以安息,生者好好生活。
(作者系延安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公眾號 社會學吧 2017-08-1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