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縣域經濟是推動區域發展的重要力量。選擇河南省新鄭市,借助ArcGIS軟件,分析了土地利用類型及其變化(1990—2014),并調研了所轄331個村莊。研究發現:空間界面理論是揭示縣域經濟空間分異的重要理論,但其展現形式、類型、效應呈現出較大差異;多重空間界面疊合區優于單一空間界面區,又通常優于非空間界面區,人為空間界面區多數好于自然空間界面區,開放式空間界面區優于封閉式空間界面區;研究區大致可劃分為五種空間界面類型:城(鎮)鄉界面、基礎設施界面、自然界面、資源界面、非空間界面,主要表現為城鎮擴張改造、基礎設施新建或改擴建、資源開發占用、搬遷改造等經濟活動。空間界面的形成、發展、演變與轉化是導致縣域經濟空間分異與重組的內在作用力。
關鍵詞:縣域經濟;空間分異;空間界面;新鄭市
縣域經濟是近年來政界、學界關注的主要熱點之一,涉及內容包括縣域經濟差異、縣域經濟空間格局演化、縣域經濟要素及其結構等。近期研究態勢有如下特點:①縣域經濟差異研究由中觀尺度向宏觀和微觀尺度擴展,從早期較為關注三大地帶[1]及省域內部經濟差異[2]轉向從全國尺度探討縣域經濟差異的空間特征[3]、時空演化及驅動機制[4]等,以及從縣域內部探討鄉鎮等更為微觀空間尺度的經濟差異問題[5];②縣域經濟空間格局演化研究從關注發達區域轉向欠發達區域,實踐中發達區域的縣域經濟起步早,相應的研究和實踐較多,如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6-7],隨著中西部欠發達區域的經濟發展,也受到了較多關注[8-9],甚至從微觀視角解析其空間分異[10];③縣域經濟要素及其結構研究從強調數量到注重質量,縣域經濟內部的結構性矛盾也是一個重要問題,也得到了一些學者的青睞[11-12],主要集中在基于縣域土地[13]、產業[14]、城鎮化[15]、交通[16]、生態[17]等方面的研究。
這些研究采用的主要解釋理論有:區域不平衡發展理論,以縣域為研究對象來探討區域經濟差異,為政府決策提供一定說服力的支撐理論;空間格局演化理論,是闡明縣域經濟的空間格局隨時空維度變化的理論,在中國,一般受政策影響較大;可持續發展理論在后期發展階段作用更為明顯,縣域經濟逐漸進入結構性調整階段,從單純的經濟發展到注重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但這些理論多限于解釋縣域經濟空間分異的格局、演變,且相對較為整體、宏觀,從縣域系統論視角來深入探索其空間分異機理方面尚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尤其從微觀視角進行詮釋尚缺少探索,本文選擇空間界面理論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益嘗試。
不同地理系統間常形成交界面,如海陸交界面、城鄉交界面等,根據其形成機制,可分為自然界面和人為界面,前者多由地形、氣候等自然因素差異所形成和演變的空間界面,后者多由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對自然的改造以及活動形式的異質化而成,可將空間界面劃分為環狀界面和帶狀界面,常顯示出邊緣效應、集膚效應、加成效應、尺度效應等[18]。空間界面從形成到消亡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所呈現的形態亦不斷發生變化,具有明顯的經濟區位性[19]。早期的空間界面理論主要集中于自然地理領域[20],后在人文地理得到廣泛討論,如鄉村社區[21-22]、城鄉界面[18,23-24]、專業村集聚[25-26]等。本文試圖以中國中部典型縣域為例進行深入探究,以期發現縣域內不同的空間界面,并試圖尋找空間界面與縣域經濟分異的內在作用機理。
1 研究對象、方法與數據處理
1.1 研究區域的選取
河南省新鄭市,隸屬于鄭州市的一個縣級市,總面積為873km2,有9鎮3鄉3個街道辦事處,331個行政村(圖1)。常住人口956.89萬人(2015年),城鎮化率為53.31%,高于同期河南省總體水平(46.58%)。2015年全市完成國民生產總值620億元,居鄭州市下轄縣市第一,也是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和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2016年排名分別為第49位和43位,并躋身全國財政收入百強縣(市)。整體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位居河南省前列,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新鄭市是河南省唯一入選全國首批智慧城市試點探索新型城鎮化的縣級城市。2014年4月,由國家發改委主辦的“河南省新鄭市縣域城鎮化模式”研討會在新鄭舉行,與會專家在調研后提出了縣域城鎮化的“新鄭模式”,具有較高的典型性。?
圖1 研究區示意圖
新鄭市具有豐富的空間界面類型:①多樣的自然界面。在河南的地貌格局中,新鄭市處于豫西山地向豫東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勢西高東低,有山地、丘陵、崗地和平原等,形成了多樣化的自然界面(圖2a)。②多級別的城(鎮)鄉界面。新鄭市北接河南省會鄭州市區,同時隨著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獲批,新鄭市東部日漸處于鄭州大都市區的直接輻射范圍內(圖2b)。③豐富的交通界面。新鄭市境內擁有一個國際機場(鄭州新鄭國際機場),3條高速,1條國道和5條省道等公路,同時還有京廣鐵路,京廣高鐵穿境而過,在此基礎上,新鄭市形成了多級別多類型的交通界面,且不同類型的交通界面相互重合發揮著綜合優勢(圖2c)。④多種類的基礎設施界面。如南水北調干渠,國家西氣東輸管道穿境而過,與其他資源分布復合在一起便形成了資源設施界面區(圖2d)。空間界面類型的多樣性為本研究提供了良好基礎。
1.2 研究方法
1.2.1 經濟發展水平的度量
將縣域內的土地劃分為未開發自然用地、農業耕作用地、居住和工業用地,從經濟效益角度,居住和工業用地具有最高的價值和產出效率,農業耕作用地居其次,未開發自然用地最低。縣域內建設用地占其總面積的比重越大,其經濟發展程度就越高。通過對新鄭市1990、2000、2010和2014年的經濟發展水平進行計算,新鄭市縣域經濟整體水平不斷上升,區域經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差異呈逐步增大態勢,與新鄭市城鎮化進程的總趨勢相符。我們用經濟發展水平指數(I)來表示,即在某一時間點上,行政區域(本文指村莊)內部包括住宅用地、鄉村工礦用地和設施農用地等占該區總面積的比值,是一個存量概念。該指數越高,一定程度上代表著該區所處的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現代化程度也越高。將某一時段內經濟發展水平指數的變化稱為經濟發展指數變動率(ΔI),其值越大,則顯示經濟發展波動較為劇烈。其值為正,表明新建了住房、工礦企業、設施農業等;其值為負,表明工礦用地返田或造林,原有村落搬遷等。
1.2.2 空間界面的度量
由于不同空間界面總的長度和影響范圍不同,且其所穿越的村莊的數量和發展情況也不盡相同,需要借助均值的方法來測算某一空間界面處所有村莊的經濟發展水平。由于空間界面在每一個村莊內分布的長度不同,影響范圍的大小有別,本文擬通過對空間界面在該村莊影響范圍大小加權的方法,計算出與某一空間界面相交處的所有村莊的經濟發展指數變化的加權均值,來代指該空間界面處村莊經濟發展水平指數的總體情況。
1.3 數據處理
本文所處理的基本的空間單元是行政村,故數據收集與處理均以此為依據。參閱新鄭市統計年鑒,從1990年至今,新鄭市村委會數量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為了研究的持續性,本文以研究基期行政村數(331個)為基礎,并參照其土地利用現狀圖,在矢量化村域邊界的基礎上,對其屬性予以賦值,作為本文空間分析的數據基礎。
圖2 不同類型空間界面示意
首先對新鄭市1990、2000、2010年的土地利用現狀圖和2014年的衛星圖像通過斑塊—基質—廊道模型和矢量化處理,建立相應年份新鄭市空間界面分布圖;其次結合不同年份土地利用現狀圖對城鄉建成區、工礦企業和設施農業等用地進行矢量化處理,并結合行政村界圖,計算新鄭市各村莊在不同時間節點的經濟發展水平指數和不同時段內的變動率;再通過ArcGIS的空間分析功能,對不同空間界面所涉及的村莊經濟發展水平指數等數據進行加權處理,計算出不同空間界面處村莊經濟發展水平指數和變動率的均值,通過對不同空間界面處村莊經濟發展水平指數和變動率數據的對比來分析新鄭市近年來縣域經濟的空間分異及其時空變化特征,并結合新鄭市經濟發展實際對所涉及的空間界面類型加以概括;最后通過空間界面理論來解釋近年來新鄭市經濟空間分異的動力機制。
由圖1可知,只有新鄭市區位于331個村莊之外,其余所有鄉鎮政府駐地均位于某一個村莊內部(圖中灰色部分)。新鄭市行政區劃略有調整,如千戶寨鄉并入辛店鎮(圖1),城關鄉的5個行政村與和莊鎮的3個行政村并入新鄭市區。鄉鎮政府駐地也有一定變化,如城關鄉政府駐地從新鄭市區遷移到大周莊,和莊鎮政府駐地從和莊村遷至大連樓村,郭店鎮政府駐地從郭店街村遷到五里堡村,孟莊鎮政府駐地從孟莊村遷至肖莊村(圖1)。
2 縣域經濟的空間分異
2.1 空間界面的識別與劃分
在矢量化土地利用結構圖的基礎上,構建1990、2000、2010和2014年新鄭市的斑塊、廊道、基質等要素層,將村莊除建設用地之外的區域界定為基質,以居住、工礦企業和基礎設施等建設用地為斑塊,以干線公路、鐵路和河流等為廊道,進一步提煉出多樣的空間界面:①自然界面,包括地形高差界面和水陸界面,前者如新鄭市山地—丘陵與崗地—平原的交界面,后者如新鄭市大型河流、湖泊等水域系統與沿岸陸地所形成的空間界面等(圖2a)。②城(鎮)鄉界面,包括城鄉界面、鎮區界面和鎮鄉界面,城鄉界面是新鄭市區與周邊村莊所形成的空間界面,鎮區界面是鄉鎮政府駐地所在的建成區斑塊與其周邊非建成區所形成的空間界面,鎮鄉界面是鄉鎮政府駐地所在的村莊與周邊村莊的空間界面(圖2b)。③設施界面,主要包括普通公路界面、高速公路界面、鐵路界面和機場界面,其中公路和鐵路等廊道系統與兩側村莊通常形成兩條平行的空間界面,機場界面是新鄭機場與其周邊村莊形成的空間界面,普通公路界面包括國道界面、省道界面和縣道界面(這里暫不考慮鄉道及其以下公路),鐵路界面包括京廣高鐵界面、京廣鐵路界面和地方小鐵路界面(圖2c)。④資源界面,主要包括煤礦區界面和南水北調干渠界面,前者是上下分布的兩個系統之間形成的空間界面,后者主要考慮南水北調干渠的資源屬性(圖2d)。將以上形成的空間界面歸納見表1。
2.2 縣域經濟的空間分異特征
通過對新鄭市1990—2014年間村莊經濟發展水平指數的測算并進行對比,縣域經濟發展的空間特征可概括為:城(鎮)鄉界面處村莊經濟發展速度最快,設施界面處村莊發展速度其次,自然界面處位居第三,最后為資源界面區和非界面區。
2.2.1 城(鎮)鄉界面處村莊經濟發展水平高
新鄭市城鄉界面周邊村莊的經濟發展水平指數均值達到0.533(2014年),鎮區界面和鎮鄉界面處為0.495和0.334,遠高于同期新鄭市村莊整體的經濟發展水平指數(均值為0.233),也高于普通公路界面(0.288)、鐵路界面(0.314)、高速公路界面(0.249)、水陸界面(0.253)等空間界面周邊村莊的經濟發展水平指數,僅低于機場界面周邊的經濟發展水平指數(均值0.699)。總體來看,城鄉界面經濟發展水平快于鎮區界面,更快于鎮鄉界面。這一觀點與其他地區實證結果[24]相同。
表1 新鄭市境內空間界面類型
2.2.2 設施界面處村莊經濟發展水平次高
大型基礎設施周邊或沿線的村莊,其經濟發展水平位居其次。新鄭市普通公路界面沿線村莊的經濟發展水平指數均值為0.288(2014年),高于同期新鄭市村莊總體發展水平。其中,機場周邊村莊經濟發展水平指數最高,鐵路界面和普通公路界面其次,高速公路界面沿線最低。在普通公路界面內部,經濟發展水平從高到低依次是國道界面(0.395)、省道界面(0.315)和鄉道界面(0.235)。鐵路界面內部,從高到低依次是小鐵路界面(0.344)、京廣鐵路界面(0.284)和京廣高鐵界面(0.270)。開放式交通界面沿線村莊的經濟發展水平程度要高于封閉式交通界面沿線,且開放式交通界面沿線村莊的經濟發展水平與該設施的等級呈正相關,封閉式交通界面沿線村莊的經濟發展水平與該設施的等級呈負相關。
2.2.3 自然界面周邊村莊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
地形高差界面和水陸界面周邊村莊經濟發展水平總體較低,2014年經濟發展水平指數均值分別為0.207和0.246,而同期新鄭市村莊經濟發展水平指數的均值為0.233,計算結果顯示,水陸界面周邊村莊經濟發展水平略高于新鄭市總體水平,地形高差界面周邊村莊的經濟發展水平要低于全市總體水平。
2.2.4 資源界面區和非界面區村莊經濟發展水平最低
與城鄉界面、設施界面和自然界面周邊村莊的高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新鄭市煤炭資源界面村莊的經濟發展水平最低。數據顯示,新鄭市12個壓煤村莊的經濟發展水平指數僅為0.158,南水北調沿線村莊的經濟發展水平指數為0.167,均低于同期新鄭市的總體水平0.233,屬于較低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此外,新鄭市還有59個村莊不臨近城鎮,域內沒有大型基礎設施通過,也沒有煤炭等資源分布,屬于非空間界面區,這些村莊在2014年的經濟發展水平指數均值為0.136,屬于低經濟發展水平區。
2.3 縣域經濟空間分異演化
計算結果顯示,新鄭市近年來村莊經濟發展水平呈現出較強的空間界面趨向性,而且也表現出較強的時段性特征。
2.3.1 城(鎮)鄉界面周邊村莊經濟增長快且呈現一定波動
城(鎮)鄉界面周邊村莊除了總體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外,期間的發展速度也最快,城鄉界面、鎮區界面和鎮鄉界面的經濟發展指數變動率分別達到了0.327、0.315和0.229,遠高于同期全市均值(0.108),也高于普通公路界面(0.167)、鐵路界面(0.154)、水陸界面(0.12)、地形高差界面(0.099)。總體來看,城鄉界面經濟發展水平和速度快于鎮區界面,更快于鎮鄉界面。計算結果顯示,城鄉界面村莊經濟發展指數的年均變動率呈逐年下降,鎮區界面和鎮鄉界面周邊村莊的變動率呈先升后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鄭市村莊的快速整合發展先是集中在新鄭市區周邊,然后逐步擴展到鄉鎮政府駐地所在的村莊和鄉鎮政府駐地相鄰的村莊。
2.3.2 設施界面周邊村莊經濟增長速度較快且與交通條件的改善高度相關
設施界面周邊和沿線村莊的經濟發展增速也較快,如機場界面村莊經濟發展變動率均值為0.579,普通公路界面沿線為0.167,鐵路界面沿線為0.154,高速公路沿線為0.135,均高于同期新鄭市平均水平,也高于資源界面、自然界面和非界面村莊經濟發展水平變化的幅度。開放式交通設施沿線村莊的經濟發展指數的增幅要高于封閉式交通設施沿線。同類空間界面內,經濟發展水平指數變化與基礎設施等級存在相關性,如國道界面、省道界面和鄉道界面沿線村莊的經濟發展增長幅度依次為0.236、0.191、0.119,小鐵路與京廣鐵路沿線分別為0.179和0.128,即開放式交通設施沿線村莊的增幅與該設施的等級存在正相關,封閉式交通設施沿線村莊的增幅與該設施的等級存在負相關。進一步的計算顯示,主要設施界面處村莊的年均變動率,機場周邊村莊呈現先降后升,鐵路、公路和高速公路沿線村莊為先升后降,這與交通條件的改善有著密切關系,如新鄭機場一期于1997年建成,二期工程又于2013年開建,極大地提高了周邊村莊的經濟發展水平和速度。
2.3.3 自然界面周邊村莊經濟變化較緩且波動明顯
研究期間地形高差界面周邊村莊經濟發展水平增長幅度分別為0.099和0.119,與新鄭市總體增幅(0.108)相當。從自然界面周邊村莊在1990—2000年,2000—2010年和2010—2014年三個時間段的經濟發展指數變動率來看,地形高差界面和水陸界面周邊村莊的經濟發展水平指數變動呈現先升后降的發展態勢,水陸界面周邊村莊2000—2010年間的發展速度最快,1990—2000年間其次,2010年至今最慢。地形高差界面沿線村莊卻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2000—2010年間速度最快,1990—2000年間最慢,2010年至今的發展速度介于這兩個時期之間。
2.3.4 資源界面和非空間界面周邊村莊變化緩慢且較穩定
與此對應,資源界面周邊村莊經濟發展的增長率不大。如12個壓煤村莊在近24年間增長幅度僅為0.023,遠低于新鄭市總體增長幅度(0.167)。南水北調干渠沿線村莊期間增幅為0.047,非空間界面區為0.027,說明期間資源界面村莊因為設施建設和煤炭開采而發生了原村莊的拆遷等。對比發現,資源界面周邊村莊經濟發展具有很強的時間特征,如壓煤村莊1990年至煤礦投產之前的發展速度是逐漸上升的,隨著煤礦的建成和開采,壓煤區村莊的經濟發展水平指數呈現負向的變動態勢。非空間界面處村莊在三個時間段的年均變動率分別為0.00046、0.00197和0.00059,對比發現,其經濟發展速度經歷了先升后降,其中1990—2000年間發展速度相對快些。
新鄭市村莊經濟發展整體經歷了先升后降的演化特征。結合其空間變化特征,新鄭市村莊的大幅度增長先是集中在新鄭市區和市區周邊鄉鎮的村莊,然后逐漸擴散到區位較好的諸如龍湖鎮、薛店鎮等鄉鎮的村莊以及大型交通設施沿線的村莊,21世紀以來,一些區域出現了負向增長的發展態勢。
3 縣域經濟空間分異的類型劃分
結合新鄭市近年來縣域經濟空間重組的具體時間和整合變動的時空特征,將新鄭市近年來縣域經濟空間重組與整合類型概括為以下幾種:
3.1 城鎮擴張改造型
1990—2014年間,新鄭城鄉界面處8個村莊的經濟發展水平指數均值從0.207增至0.533,鄉鎮政府駐地所在的12個村莊的經濟發展水平指數期間增加0.315,與鄉鎮政府駐地所在社區相鄰接的76個村莊的經濟發展水平指數增加0.229,均遠高于同期新鄭市平均增量(0.108),是新鄭市村莊經濟發展變動最大的區域,從土地利用現狀圖不難發現,新鄭城區和較為發達鄉鎮建成區顯著增加,已經與周邊村莊的非農用地連成一片,其動力源即為城鎮擴展。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①1990—2000年間城鎮區呈現快速城鎮化。1978年新鄭市城鎮化率僅4%,1990年為7%,2000年增長到24%,是新鄭市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主要分布于城區周邊、新村鎮和龍湖鎮。②2000—2010年間城鎮化呈現多點開花。從區位看,高水平的村莊多位于城(鎮)鄉空間界面的輻射影響區,主要集中于四個鄉鎮。如龍湖鎮先后入駐鄭州升達管理學院、中原工學院等8所院校,在校師生達12余萬人,入駐企業180余家,建成區擴充至22 km2。薛店鎮2002年成立中原食品工業園,先后入駐白象集團、思念集團等知名企業,園區面積由2.5 km2擴至10 km2,入駐企業168家。③2010年以來呈現“三化”協調發展的新局面。國務院于2012年11月、2013年4月批準《中原經濟區發展規劃》和《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試驗區發展規劃》,新鄭市謀劃了以“中心帶動、廊帶貫穿”為策略,市域形成“兩城、兩市鎮、五十二新型社區”的城鄉空間結構,兩城即新鄭市中心城區和以龍湖鎮為依托的宜居教育城;兩市鎮即經濟基礎較好的薛店鎮和辛店鎮。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共涉及孟莊鎮、薛店鎮、和莊鎮、龍王鄉等鄉鎮63個村莊,將推行全域化城鎮化建設,導致村域經濟形態呈現急劇變化,縣域經濟空間分異十分明顯。
3.2 基礎設施新建和擴建擾動型
從近年來村莊變化來看,鐵路、公路和機場等基礎設施沿線和周邊村莊的整體發展速度遠高于新鄭市平均值,大型基礎設施與村莊所形成的空間界面區附近的重組發展也是一種獨特的類型,這種整合主要起源于道路等基礎設施的新建和改擴建對于村莊土地的征用和改造,穿境而過的其他基礎設施也往往成為村莊經濟發展的有利契機。
3.2.1 新建和改擴建基礎設施帶動明顯
隨著經濟社會的日益進步,新鄭市境內已具備了包括高鐵、普鐵、高速公路、國道、省道、機場等各種類別的交通設施,構建了“六縱五橫”干道網、連接城鄉的“三縱三橫”輔道網,目前的道路密度已達2.12 km/km2。于1997年建成的新鄭機場一期項目共占用薛店鎮和孟莊鎮7個村莊近466.67 hm2土地,于2012年開建的機場二期工程又征用了機場周邊12個村莊共420hm2的土地,同時拆遷和過渡安置5 990戶19 527名村民,成為促成該區域村莊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因。2014年建成的南水北調工程在新鄭境內總長39.6 km,共穿越9個鄉鎮的39個村莊,涉及拆遷沿線149戶共545人,永久性占用耕地586.67 hm2,同時接受淅川縣移民1 124戶4 604人。干線道路的拓寬改造也是加速村域經濟發展的又一動因。
3.2.2 村莊發展形成“馬路經濟”
干線公路沿線的村莊沿路建房而形成“馬路經濟”。以新村鎮的二十里鋪社區為例,鄭新公路穿村而過,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沿路建房,并以開建鄉村飯店、汽車修理、糧食收購、百貨零售和發展公路運輸等形式發展鄉村經濟,促進了村域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本村沿路土地的整合與升值。在新鄭境內,在國道省道沿線與此類似的村莊還有20多個。村莊發展“馬路經濟”多以在道路兩側新建房屋為主,而原有位于村內部的房屋卻并未拆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村莊建設用地的盲目擴大和空心村現象。
3.2.3 設施界面兩側進行生態廊道建設
新鄭市根據道路等級和寬度分別于道路兩側建設50m、30m、20m、10m寬的生態廊道,如鄭(州)新(鄭)快速通道等15條交通線于2012—2013年間綠化長度為115.48 km,綠化面積882.66 hm2,2014年又綠化長度149.09 km,綠化面積2 365.87 hm2,原來位于道路兩側的村莊被拆遷,大型道路和南水北調工程兩側1 km以內的村莊都要拆遷。除基礎設施占用的土地以經濟補償的形式收歸國有,生態廊道建設所占用的村莊的土地均以每年650 kg左右小麥的租金形式由政府向相關村莊進行發放。總體來看,設施界面區的村莊的經濟發展經歷了由局部自發整合向政府強制推動全面整合的轉變,某些村莊的經濟發展水平指數也經歷了先是正的增長到負的增長直至消失的變動過程。
3.3 資源開采占用型
新鄭市于2004年先后開工建設的趙家寨煤礦和王行莊煤礦(圖2c),探明煤田占地50 km2和48 km2,煤田以上分布著辛店鎮和城關鄉共11個村莊,自2009年兩個煤礦建成開采之后,逐漸形成了煤礦開采塌陷區,對煤田之上的村莊的生產和生活構成極大威脅。自2010年起,辛店鎮和城關鄉開始了壓煤村莊的搬遷安置工作,目前辛店鎮開建的安置社區——陽光花園社區安置房已實現了村民的搬遷入住。同時按照《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調整國家建設征收集體土地青苗費和地上附著物補償標準的通知》(鄭政文〔2009〕127號)文件規定,按每畝每年700元的標準對壓煤村莊塌陷土地進行補償,原有村莊的建設用地經過拆遷整理,部分已經實現復耕。資源的開采占用是新鄭市村莊經濟發展的另一種形式,經濟發展水平指數呈負向的增長,部分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指數接近于0,就目前來看,這種空間重組方式,以壓煤村莊居住用地為主,原有的耕地還得以保留,使得耕作半徑增大,勢必會對村莊的農業生產造成一定的影響。
3.4 搬遷改造型
自新鄭市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以來,非界面區的村莊也在不斷變化,多以搬遷并異地并村為主,一定程度上顯示了空間界面對于村莊跨地域的間接影響。
3.4.1 國家森林公園建設導致村莊搬遷改造
國家林業局2005年批準建立的新鄭市具茨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新鄭市西南部辛店鎮境內,新鄭市采取土地使用權互換方式對涉及村莊進行搬遷改造,市林業局的國有農用地26.1 hm2作為搬遷安置地予以使用,其中住宅建設用地7.33 hm2,直接農業生產用地18.8 hm2。公園所轄的山村交通不便,一直以來經濟發展就比較落后,此次的搬遷改造是其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因,原有的村莊土地全部用來進行封山育林和景區開發,是新鄭市非界面區村莊發展的一種典型形式。
3.4.2 山區扶貧開發改造
新鄭市辛店鎮內的具茨山山區還分布著12個村莊,多為鄭州市級貧困村。自2014年起,新鄭市開始對該區域的村莊進行搬遷改造,截至目前已經分兩期啟動了6個村莊的異地搬遷改造,并啟動了一個安置社區的建設工作。而原有位于山區中的村落則通過宅基地補償和房屋拆遷補償的辦法給予村民經濟補償后拆除,實現了對山區村莊經濟發展的另一探索。
3.4.3 都市農業建設搬遷改造
新鄭市仍有一些村莊不鄰城鎮不鄰路,遠離空間界面區,一直是傳統的農業生產區,外部的整合力量難以有效介入。新鄭市推出《新鄭市都市型現代農業概念性規劃》《都市型現代農業示范區總體規劃》等,擬建設南北兩大示范區,北部是都市型現代農業示范區,主要涉及新村、郭店、薛店、孟莊等4個鄉鎮,占地約150.67 km2,重點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高產高效高科技生態農業。南部為高標準糧田優種示范區,主要涉及梨河、觀音寺、城關等3個鄉鎮,規劃面積133.33 km2,重點發展優質糧油、精品蔬菜、食用菌和健康養殖等產業,如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涉及新村、郭店以及薛店等3個鄉鎮,總規模4萬畝。該形式是新鄭市村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形式,占全市村莊總數的一半以上。
4 縣域經濟的空間分異機制
結合新鄭市近年來村莊經濟空間重組發展的特征和類型,空間界面的演變和效應組合是新鄭市村莊經濟空間整合發展的主要動力源,村莊經濟空間重組一定程度上證明了運用空間界面理論來研究和分析村莊經濟的整合發展歷程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改革開放初期,新鄭市境內的村際差異很小,除去自然形成的地形高差界面、河流等水域系統與陸地形成的水陸界面之外,村莊連片區域基本可視為一個完整的均質系統。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道路、機場等基礎設施的修建,煤炭等資源的勘探開采,新鄭市內部形成了越來越多的空間界面區域。隨著空間界面區的不斷發展演變,空間界面效應不斷得以加強,境內的村莊經濟發展逐漸發生分化與重組,且處于空間界面區的村莊的空間重組往往要早于非空間界面區,重組幅度也往往更大。結合空間界面理論和新鄭市近年來村莊空間重組所展現出來的特征,將空間界面效應加速縣域經濟發展的趨勢和動力機制歸納如圖3所示。從較長時段來看,在傳統農業時代,村莊的選址和建設受自然界面影響較大,如古代中國的風水理論等都從一定側面反映出傳統村莊選址的空間界面取向。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分工,集鎮等的出現和逐步發展,形成了傳統的城(鎮)鄉界面,然而在較長時期內,由于生產力低下,城鄉之間的異質化程度不高,城鎮擴張有限。隨著工業時代的來臨,大規模的礦產開發、基礎設施建設,使得原來較為均質化的縣域內部出現了資源界面和設施界面,并形成了對傳統農區的沖擊。在空間界面效應的作用下,空間界面處吸引了更多的資源和人類活動,一部分資源界面和設施界面區的村莊通過發展形成新的城鎮,如資源型城市和交通型城市的建立與發展。而傳統的城鎮也在擴張下將周邊的村莊予以空間重組,形成新的城鎮,而另外一些空間界面區的村莊由于界面效應達不到促使界面演變的閥值而整合為新型合村并點式的較大規模的現代化的村莊。
隨著各種空間界面的形成,使得原本相對均質的縣域,同質性開始減弱,異質性得以加強,村莊原有的穩定態勢被逐漸侵擾和打破,為適應內外部新的環境格局,村域開始不斷汲取內外部資源發展新的經濟活動,村莊重組得以發生。空間界面因其結構和位置的特殊性,在空間界面區的邊緣效應、加成效應等效應的綜合影響下,往往成為一個區域內部的優勢區位,同時也往往成為村莊空間重組發展的始發區域和活躍區域。
4.1 空間界面處村莊具有接觸多種資源的區位優勢
一個均質系統內部各點所能接觸到的資源種類和數量被視為是一致的,但位于兩個系統交界區域的空間界面處所接觸到的資源種類往往是兩個系統資源種類之和。假設均質系統A、B內部的資源均勻分布,且擁有的資源種類集合分別為a、b,則位于系統A和B交界處的空間界面所能接觸到的資源種類的集合則為a∪b,即空間界面處具有比系統內部接觸到更多種資源的獨特優勢。就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需求而言,總是希望能夠獲取和享有更多的資源和服務,而且獲取資源和服務的成本越低越好,一定程度上,空間界面處較系統內部更能滿足人類發展的這種資源需求,往往成為吸引人類活動的優勢區域。如在城鄉界面區的村莊較其他偏遠的村莊更容易獲得非農工作機會,經濟發展程度相對較高,此外由于臨近城鎮且地租費用較城鎮內部更低,也往往成為某些企業的聚集地,這些因素也都使得城鄉界面處的村莊較其他地方更容易發生資源的整合與重組,是縣域經濟空間分異的凸顯區域。
圖3 界面及界面效應下縣域經濟空間分異
Fig.3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county-level economy under the spatial interface and its effects
4.2 空間界面處村莊是資源集散的重要區域
在一個均質系統內部,各資源種類和分布相對一致,很難發生資源在本系統內部流動,缺乏促進其流動的動力,如一個縣域生產的小麥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很難被銷往同樣盛產小麥的縣域。然而,由于空間界面兩側資源類型的異質性,則往往促成資源透過空間界面進行交換。如城鎮生產的生活用品往往容易進入鄉村市場,鄉村生產的農作物也往往被城鎮居民所消費,這種資源的流動會通過空間界面進行傳送。如糧食收購站多位于交通便捷的公路干線兩側,村莊內部生產的農作物通常先被運送到這些收購站然后進一步被運往城鎮,而城鎮所生產的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用品和其他生活用品則往往被運往位于公路沿線的零售店鋪進而銷往更深遠的鄉村腹地。因此,處于空間界面處的村莊往往成為外界資源向村莊內部輸送和村莊內部資源向外界輸送的集散地。大量資源的聚散進一步加強和鞏固空間界面處村莊的優勢區位,這些村莊也往往成為市集所在地,資源的聚散和經濟的活躍將極大促進這些村莊通過發展非農經濟活動而提升經濟發展水平指數,進一步推動縣域經濟空間分異。
4.3 空間界面處的區位效應因空間界面類型而異
4.3.1 開放式廊道界面空間重組力大且隨著廊道等級提高而增大
交通廊道的獨特構造和功能,可以作為資源交流的中介,實現非地理臨近系統之間的資源交換,提升資源空間配置的效率。交通廊道系統中所能接觸到的資源種類較常規的空間界面處相對更多。任一系統通過與廊道建立的空間界面,可以變相地拉近與該廊道系統建立相應系統間的聯系。從理論層面可以解釋位于交通界面處的村莊的經濟發展要好于遠離交通界面的村莊發展的內在機理。一般而言,等級越高的公路通行能力越強,其內部資源流通的時效性也就越強。隨著公路等級的遞減,其沿線村莊空間重組的速度會逐漸下降。
4.3.2 封閉式廊道界面空間重組力小且隨著廊道等級提高而降低
現實中,諸如高速公路、鐵路等為了保證運輸的效率,往往具有一定的封閉性,此類空間界面難以直接實現與沿線村莊的資源交流,對沿線村莊的空間重組發展貢獻不大。與開放式的廊道系統不同,封閉式廊道系統空間界面隨著等級的提升對于沿線村莊的影響會逐漸下降,甚至會形成一定的阻礙。如境內的朝杞鐵路和密新鐵路①為兩條地方性小鐵路。在新鄭市設立較多的貨運站,而京廣鐵路在新鄭市境內沒設客運站,僅設兩個貨運站,京廣高鐵在新鄭境內沒有設站。京廣高鐵最為封閉,京廣鐵路其次,地方性鐵路再次,對于境內村莊及城鎮與外界之間的資源流動的貢獻卻逐漸上升。計算表明,京廣高鐵新鄭段修建前后,沿線村莊經濟發展水平指數在2008—2010年,2010—2014年間的年均變動率分別為0.0372和-0.0067;新鄭市小鐵路沿線村莊經濟發展水平指數的年均變動率為0.0029,京廣鐵路沿線為0.0008,鐵路沿線村莊經濟發展水平指數的年均變動率從高到低依次是小鐵路(0.0029)、京廣鐵路(0.0008)和京廣高鐵(-0.0067),對于封閉式廊道界面而言,低級別的系統界面往往優于高級別的系統界面。
4.3.3 多重空間界面具有疊加效應
空間界面的加成效應不僅體現在空間界面處具有兩個系統的共同特性,而且表現在多重空間界面相疊加與重合。總體來看,市區交通最為便捷,交通廊道最多。在鄉鎮政府駐地,龍湖鎮、薛店鎮、新村鎮、和莊鎮和辛店鎮疊加的空間界面也較多,如龍湖鎮處于國道107、省道102、縣道023、鄭石高速、鄭州西南繞城高速和鄭州都市區輻射界面等多重界面區域,使得龍湖鎮政府駐地及其周圍村莊的經濟發展速度很快。薛店鎮處于京廣高鐵、京廣鐵路、省道102、縣道008、京港澳高速和機場輻射界面等多重空間界面綜合作用的區域,其經濟發展速度較龍湖鎮外的其他鄉鎮更快。
4.4 空間界面演變與轉化導致縣域經濟重組與優化
空間界面處的獨特區位優勢往往先是促使相應村莊的局部發展,如處于公路沿線的村莊,其經濟崛起主要發生在公路兩側。隨著空間界面效應的不斷釋放,空間界面處的村莊通常會隨著空間界面的演化而發生重組優化。空間界面在形成初期往往會發展成為具有一定寬度的空間界面帶,有可能進一步演化為新的異質性的系統甚至被強勢系統跨越而造成原有空間界面的消亡。隨著經濟的發展,新鄭市新增的城鎮多從區位優勢明顯的村莊逐步轉化而來。1990年,除新鄭市區,其余鄉鎮駐地所在的村莊的經濟發展水平指數與其他村莊差別不大。然而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和城鎮化的加速,這些處于空間界面處的村莊逐漸由量變轉為質變,演變為與周邊村莊類型不同的城鎮,縣域經濟空間分異日漸明顯。
城鎮化的加速不僅體現在城鎮數量的增加,還體現在城鎮規模的不斷擴張,如果城鎮周邊的自然條件適宜,則城鎮的擴張很容易向周邊的村莊蔓延,城鎮系統扮演著強勢系統的角色[27],開始跨過原有的城鄉界面對周邊的村莊進行城鎮化改造,直至城鎮規模可以容納內部的城鎮化和人口壓力為止。從縣域經濟發展所表現出來的時空特征來看,空間界面對于村莊發展具有很強的導向性。可以這樣認為,空間界面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縣域資源的空間重組,進而引致縣域經濟的空間分異。
5 結論與討論
從微觀和量化評價的視角,基于空間界面理論,對縣域經濟的空間分異進行探析,我們發現:縣域經濟內部客觀上存在著多種形式的空間界面,且空間界面的效應有著顯著差異。縣域尺度上,空間界面處經濟發展水平要遠高于非空間界面處村莊的經濟發展水平;人為空間界面處村莊的經濟發展實力要普遍好于自然空間界面處村莊的發展水平;開放式空間界面處村域經濟要普遍好于封閉式空間界面處村莊的經濟實力,且開放式空間界面村莊的發展快慢與空間界面的等級成正比,封閉式空間界面處村莊的發展快慢與空間界面的等級成反比;多重空間界面重合覆蓋區域的經濟水平要好于單一空間界面處村莊的經濟發展水平,且村莊經濟發展速度與該區空間界面的數量呈正比。
基于空間界面的效應,可以對縣域經濟空間分異的動力機制給予科學合理的解釋。第一,空間界面處的村莊較非空間界面處的村莊能夠接觸到更多的資源種類且獲取成本更低,空間界面處的村莊往往是外部資源向村莊內部輸送和村莊內部資源向外界輸送的集散地,具有更加優越的區位優勢,使其更易受城鎮化和工業化等外部的沖擊而發生分化,時間上要早于非界面區,發展程度上要高于非界面區。第二,縣域經濟不同于大城市經濟,由于鄉村生產力有限,村莊依靠自身對自然界面進行改造和利用具有較大難度,相反,經過開發改造后的人為界面對于村莊的經濟發展能夠提供較大幫助,對其與外界的資源交換具有重要意義。人為界面處村莊的經濟發展水平相應較高。第三,交通設施等廊道系統作為變形的環狀空間界面,一定程度上起著聯通沿線各系統的功能,可以實現資源跨系統的傳送,區位優勢明顯。第四,空間界面具有加成效應,在同一空間內存在的空間界面越多,其效應就越顯著,對村莊整體帶動就越強。
需要說明的是,不同形式不同區域的居住和工業用地的價值與經濟產出效率相差也比較大,但本文出于對比土地的自然利用、農業生產利用與工業利用效率的考慮,將城鄉居民點用地、工礦企業用地、養殖場等設施農用地、各種基礎設施用地等產出效率暫視為一致。同時為了簡便,本文中的經濟發展水平指數同樣忽略了土地的生態利用價值。空間界面是現實中廣泛存在的地理現象,而空間界面理論已被多次證明是研究村莊的適宜理論[10,18,22,25-27],然而由于空間界面類別的多樣性,空間界面效應的復雜性,目前空間界面理論的系統性和適用性都有待進一步延伸和拓展,特別是將空間界面理論方法定量化和科學化,更需要集思廣益。
很值得討論的是,不同類型的空間界面具有相應的尺度效應。在宏觀尺度上,不同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差異導致的交界面,常產生劇烈變化,引發植物資源豐富、動物遷徙必選路徑等效果,是人類早期擇居的最佳區位,這種尺度效應往往是大規模的,具有地帶性規律的空間格局。隨著人類科技水平的提高,其活動范圍逐漸擴大,一些特定的界面(如海陸相交界面)受到了廣泛重視,成為人類經濟活動主要的聚集地,為區域發展的重要引擎。當然,相應技術(如水運、陸運、空運)起到了相應的支撐作用。在微觀尺度上,城鄉界面具有顯著的經濟效應,城鎮對村域經濟的帶動非常明顯,同時設施界面、資源界面也具有明顯的影響。處于非空間界面的區域,其發展機會往往受到諸多限制與約束。可以這樣說,培育多種型式的空間界面,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
圖表及參考文獻略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671172);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4JJD790011);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支持計劃(16IRTSTHN012);河南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支持計劃(2014-CXTD-03)
作者簡介:喬家君(1973—),男,河南睢縣人,博士,河南省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鄉村地理學。
(本文原刊于《經濟地理》2017.7)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