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位于湘西南、湘黔桂三省接邊區域,總人口27萬,苗侗人口占74%,是集武陵山片區特困縣、少數民族自治縣、革命老區縣、軍事禁區縣于一體的特殊縣份。2014年全縣建檔立卡貧困對象4.7萬,貧困發生率17.3%。近年來,靖州依托楊梅、茯苓特色產業資源,把產業扶貧作為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到2016年底,減少貧困人口24887人,貧困發生率降至9.5%。
突出支柱產業,打造產業扶貧“主陣地”
靖州是“中國楊梅之鄉”,楊梅基地8.6萬畝,居中南五省第一;靖州是“中國茯苓之鄉”,每年集散茯苓7.8萬噸,占全國的70%,出口量占全國2/3。多年來,我們堅持把楊梅、茯苓作為產業扶貧的主導產業來打造。一是堅持規劃引領。按照生態文明示范區、特色產業集聚區、創新開放協作區、產城融合先導區、經濟發展帶動區的發展理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爭創以楊梅、茯苓為主導產業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以產業帶動農戶,以基地帶動整體,在10余個省建立了152個茯苓種植基地,輻射湘黔桂三省接邊區域。二是堅持園區帶動。政府投資1.2億元,撬動社會投資近5億元,建設楊梅生態產業園,帶動全縣楊梅種植農戶8.3萬人,其中貧困人口1.5萬人。投資7.8億元建設中國茯苓科技產業園,可集集聚茯苓小微企業360余家,加工企業30家,帶動從業人員4萬余人,楊梅、茯苓成為我縣貧困人口脫貧的重要支柱產業。三是堅持品牌創建。建設全縣公用品牌——“靖州楊梅”,并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制定發布了楊梅、茯苓省級地方標準8項,正在申報國家標準。成功創建省級出口茯苓質量安全示范區和國家級“茯苓、楊梅”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及其示范區,有效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
突出利益聯結,開辟穩定增收“新途徑”
堅持在尊重群眾意愿的前提下,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保障穩定增收。一是直接幫扶。縣財政每年安排2000萬扶持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新造楊梅補助400元/畝,帶動全縣2400余戶貧困群眾新造楊梅基地1.4萬畝,發放獎補資金560萬元。二是龍頭帶動。依托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采取訂單農業、保護價收購等形式,增強群眾發展特色產業的積極性。我縣太陽坪鄉諸葛村與湘佰仕公司采取“荒山入股、比例分成”模式,合作建設萬畝歐盟有機論證楊梅基地,按照農戶55%、企業30%、合作社10%、村集體5%的比例進行收益分配,村集體每年獲利30萬元,貧困戶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三是資金入股。按照“保底收益+比例分紅”的模式,將70%的產業扶持資金量化到貧困群眾,貧困戶整體委托村委會把資金入股到合作社或大戶,分紅比例不低于15%,貧困戶可獲得穩定分紅。
突出平臺搭建,匯集各方資源“聚合力”
主要搭建三大平臺:一是搭建節慶平臺。按照“品靖州十萬畝生態楊梅、嘗食品安全示范成果、促精準扶貧增收實效”的思路,連續四年舉辦以楊梅促銷為主題的楊梅節,在北京、長沙等地舉辦宣傳推介活動,去年全縣銷售楊梅鮮果3.2萬噸,銷售額2.87億元,貧困群眾人均增收3120元。二是搭建融資平臺。設立5000萬元的產業發展扶持基金,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和貧困戶發展產業。設立小額信貸風險補償金1000萬元,對符合條件的貧困戶發展產業支持貸款5-10萬元。三是搭建市場平臺。與惠農網、喜樂購、順豐等64家電商和冷鏈物流企業合作,建立農特產品電子商務平臺,構建了覆蓋全國的農產品銷售網絡,去年網上交易額達1.8億元。
突出發展保障,助力貧困群眾“拔窮根”
根據貧困戶實際需要,強化幫扶措施,不斷增強自我發展能力。一是產業融合。探索實踐了“加工園區+種養基地+科研中心+現代物流+文化旅游”五位一體的特色產業發展新業態,形成了十萬梅山風光,打造了百里苗侗畫廊,吸引了百萬各方游客,創造了過億經濟收入,實現了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讓貧困群眾不僅享受種養環節收益,而且分享產業融合帶來的增值效益。二是人才培訓。通過現場培訓、脫產學習等形式,大力開展實用技術、校企聯合等技能培訓。發揮好本地企業和鄉土人才的作用,培育了一批活躍在田間地頭的“土專家”。三是就業幫扶。鼓勵本地龍頭企業招工優先錄用貧困人員,每招錄一個且用工一年以上一次性獎補300元。2000余名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近就業,實現“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特色產業的發展,吸引了外出務工群眾紛紛回家投身產業,上了年紀的老人也可以就近從事楊梅分揀、茯苓切片等簡單勞動獲得收入,貧困群眾在實踐中鍛煉提高,自我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作者系懷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縣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研究與決策》2017年第6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