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問題系三農問題中之重要議題。近年受到黨中央及各階層高度共同關注。各地都在執行著實際的惠民行動,如農村新規劃與新建設,老舊城中村的搬遷改造,全面攻堅扶貧等。在面向農村的政策紅利、實際惠民行動及農民共同努力下,農村也正在發生著變化。以鄱陽湖老家為例來說,如村容村貌變得漂亮了些,鄉村街道衛生不再是垃圾成堆無人管理了,農村飲水安全正在逐步解決--集中供自來水,農村交通路網也變寬變方便了些,等等。
但鄉村整體發展還是有一些亟需思考并要解決的問題擺在人們面前。通觀各地鄉村現狀及鄱陽湖典型鄉村地區,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鄉村指導性規劃缺失,村落內部環境不容樂觀
現在許多鄉村(除試點集中建的新農村外)都是新房子包圍著老房子,雖然新房子外觀及內部裝修還說的過去,但整體沒有規劃指導,沒有傳統意義的風水可言,也不具有現代規劃理念,都是自家找了一塊地,看好后就自行建設。內部交通,各房子的排水排污系統基本沒有考慮,特別排污(人糞尿)還不如以前,以前老房子每家還有自己的糞池,專供自用肥料用。可現在新房子都用了現代的馬桶,隨時往外排污水,一個村沒有整體的排污管理,都是自行排到低洼的溝里甚至流向地面,再流向村中池塘或村邊小溪小溝里。這種排泄方式非常糟糕,給一個村或鄉村地區整體帶來環境污染威脅。這就是沒有指導性規劃的結果。現在雖然也在做鄉村甚至村莊規劃,可為時已晚,很難改變這種格局,除非大面積重來,而又是不太可能的事。現在做的是對村落內部交通、垃圾集中處理、自來水的改造,也做環保性廁所的改造,但這是針對每戶的提升行為,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一個村落整體排污排水系統的問題。
針對鄉村風貌建設方面,也在控制不得占用耕地再建設新房,老舊破敗的老危房一律拆除,這到是好事,但整體村落已在前些年成型了,沒辦法再有很大改觀。筆者多次寫文章提到的鄉村建設指導性規劃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的需求。因為現代建設的都是鋼筋水泥小洋樓,沒有規劃,就成了洋盒子亂堆放的感覺。而不像傳統木石結構的房屋順山依水的講究自然風水形勢而建,早年農村人口也少,且講究些門前屋后的風水,所以,建設的傳統村落還是蠻漂亮的,而現在這種洋盒子亂堆放式的建設問題較為突出。
二、 需重新思考并執行土地小規模集中經營的措施
前些年農民(基本系農二代)進城成為務工人員(農民工)后,農村勞動力銳減,平常在農村居住生活的只有婦女、老人、小孩及農村病殘人員,青壯年勞動力很少留在農村。這幾年隨著第一批進城務工人員年齡增大,一部分返鄉了,農三代青年人基本通過讀書或跟隨農二代進城而進城了。由于缺少青壯年勞動力,農村各種用工荒一直存在,導致農村用工成本大大提升,稍微辛苦點的活沒有100-200元/天,很難請到勞動力。
也正是因為大量農民進城務工,形成了在城市務工收入與種田收入的明顯差異性對比,前些年不少農田被撂荒,無人種植。因為主要勞動力都進城了,加上種田也沒有什么收益,特別是南方地區更為突出,筆者老家鄱陽湖地區原為中國產糧主要區域,在農民未進城前,一般都是種植兩季,每到收割季節,農村呈現一片繁榮景象,十足漁米之鄉也。現在似乎看不到這種繁忙的豐收景象。筆者調查了解,近幾年純撂荒現象比較少,也就是一年都不被耕種的田較前些年少了點,各村不一。留守在農村的婦女老人都會挑綜合條件好點田的種上一季,以備自己吃。其他部分耕地被當地人流轉承包或被外來新農人流轉承包。流轉承包的耕地基礎可以被正常利用或充分利用,但還是有相當部分耕地沒有被充分利用,或以懶人種田的方式耕作,或被完全被撂荒。
為充分利用耕地,確保糧食安全,在自愿的情況下(或對長期撂荒者)統一采取適度集中耕作,這是現實的需求,也已被現有的流轉承包經營證實了其可行性及合適性。讓田有人種,愿意種田的能手種田。這一措施也正在一些地方被試點實施中。
三、 鄉村脫貧致富路子的問題
隨著進城務工收入與純種田收入差異的擴大,純農民的脫貧致致富之路也被黨中央及各級高度重視。鄉村農民(新農人除外)收入主要來源基礎不依靠于農業經營,而是以進城務工收入為主,農業反而成了副業。特別是南方人均耕地少,鄱陽湖地區近湖區的農戶每戶耕地在1-10畝之間,依靠純種糧食很難維持生計,雖然國家已免了農業稅收并給予了種糧補貼,但絕大部分農民還只能外出進城務工才能有較好的收入。
目前,國家脫貧攻堅戰略是好的,能讓農民脫貧使得生活有保障。利用好農業資源,帶動當地農民致富,還得有適度的規模經營。適度規模經營也是解決目前耕地沒有被合理利用的好辦法。農民對耕地的態度是棄之可惜,要之又無奈。這幾年全國各地涌現了一批新農人,比較成功的經營了一批規模化的農業資源,也帶動了當地農民就業,拉動了經濟發展,解決了部分三農問題。但還有大部分的農業資源沒有被利用經營好,但依靠農民自身很難解決這問題,只能依靠適度規模化經營。讓更多的有實力愿意從事農業的新農人參與流轉承包經營,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可以以專業種植園、生態農場、休閑農業園區、特色農園、鄉村休閑田園綜合體等形式來發展。要因地制宜,積極引導,制定具體的相關政策確保新農業多種業態的可持續發展。
四、 鄉村傳統習俗維持的問題
鄉村傳統習俗系千百年來形成的鄉村節慶及紅白喜事的儀式文化,也是人類文明傳承的重要表現形式。隨著城鄉一體化,農村青壯年人口的減少,這些傳統習俗難以被繼承并發揚光大。一些鄉村傳統習俗慢慢被滅失,一些必須的習俗也常由老人來維持,這一現狀令人擔憂。鄉村傳統習俗往往都有強烈的儀式感,自古至今一直是維持鄉村社會公序良俗的重要精神支柱。在社會層面來論,鼓勵文明的鄉村傳統習俗的繼承發揚值得受到重視。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新聞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