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農業發展已成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途徑
農業綠色發展是建設現代農業的應有之意。在發展綠色農業的過程中,我們還面臨著缺乏綠色農業發展意識、缺乏綠色農業發展的配套制度、缺乏先進技術的支撐、缺乏發展綠色農業的資金等問題。
2016 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加強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綠色農業發展已經成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途徑,也是建設現代農業的應有之意。綠色農業以保障農產品安全、生態環境安全、資源合理利用為目標,全面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盡管我國的綠色農業發展還剛剛起步,但已經顯現出了蓬勃之勢,深刻認識發展綠色農業的必要性,客觀分析我們在綠色農業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對于進一步推進我國綠色農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發展綠色農業必須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提高全社會的綠色消費意識,建立健全綠色農業發展的體系與制度,強化綠色農業法治的科技支撐,加大綠色農業法治的資金投入。
1、發展綠色農業的必要性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正由傳統的農業大國逐步邁向農業強國之路。但是,這種飛躍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化學投入品的大量使用,這不僅有損于農產品的質量,也對整個農業生產的生態基礎造成了較大的破壞,對于農業的長期發展十分不利。因此,農業生產的綠色化轉型有著極大的訴求,這種訴求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一)農產品質量安全底線必須恪守
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最大的因素主要是水土資源、環境條件等。對于農業生產而言,提供盡量多的農產品僅僅是追求的目標之一,而保障農產品的安全、優質則是更為重要的目的。
綠色農業則正是在這樣的理念下發展起來的,它要求農產品的各個環節,包括種植、養殖、加工、包裝、運輸、銷售等所有的環節都要納入到綠色生產的管理范疇。在投入生產之前,需要保證優質的生產環境;在生產過程中,嚴格控制投入品;在農產品產出之后,全過程的加工、包裝、銷售、運輸等環節,都需要制定綠色生產規程以及必要的質量安全標準。
農產品生產企業可通過建立齊全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加工廠、包裝基地以及物流團隊,為農產品申請綠色食品標志認證,并建立自己的綠色農產品專賣產業鏈,打通綠色農產品產銷鏈,從而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形成更為有力的保證。
(二)帶動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的體系化建設
以及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
對于農業生產技術以及農業產業結構而言,推進綠色農業生產成套技術以及向著綠色農業產業轉變,是未來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也是我國農業經濟走向世界,迎接和參與國外先進技術挑戰的必要準備,是我國農業發展可持續的保證。同時,隨著我國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高質量的物質追求也要求我們提供更優質的農產品。
(三)有利于水土資源的改善以及環境質量的提升
對于農業生產賴以存在的水土資源以及環境條件,不僅遭受著工業生產的嚴重污染,而且農業生產本身也對水土資源、環境質量有著越來越嚴重的威脅。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化學藥劑的使用,例如殺蟲劑、除草劑、化肥等,對于水體以及土壤都有著嚴重污染。水土污染直接導致我國農業產品的品質大大降低。因此,有效遏制水土資源污染的進一步加劇,實現農業生產的綠色化轉型,是現代農業生產的內在需求。
(四)有利于提升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
從我國農產品出口的數據顯示,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正逐年下降,尤其是對于土地密集型農產品而言,已經無法在國際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另外,在加入 WTO 以后,我國農業產品還需要面對著國際上極為嚴格的綠色要求壁壘。正是如此,我國農產品出口中,每年都有大量的農產品因無法滿足進口國的標準要求而被退回。因此,必須通過綠色生產轉型,提升我國農產品日益弱化的國際競爭力。
2、發展綠色農業所面臨的問題
目前,我國在綠色農業的科學研究、試驗示范、普及推廣等方面做出了巨大成就,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影響著我國綠色農業的進一步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缺乏綠色農業發展意識
其一,大部分農業生產者都缺乏綠色生產的理念,只知道農產品的增產必須通過農藥、化肥等方式實現,因此導致農產品被污染的情況十分嚴重。
其二,綠色食品的概念在我國消費者群體中還沒有普及,“綠色”理念在大多數人思想中還僅僅與“天然”有關。實際上,二者的內涵大有不同。綠色農業追求的農業生產不僅僅能夠有足額的產量,還更加注重長遠的農業生產是否能夠滿足子孫后代的發展需要。因此,“綠色”與“天然”有很大的區別,若二者等同,農業生產將為自然生態造成更大的破壞性。
其三,農業生產中農藥、化肥的過度濫用,不僅大大降低了農產品質量,還對環境造成了長久的嚴重污染。
其四,目前我國綠色農產品消費需求并沒有得到有效拓展,因此綠色農產品的銷售并不順暢,這也打擊了綠色農業生產者的熱情。
(二)綠色農業缺乏相應的配套制度
目前,我國正在逐步建立綠色食品的技術標準體系,但尚未得到發達國家的認可與接受。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我國的綠色食品標準的編制、認證以及管理都有國家專門機構主導,主要是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以及相關的委托機構,這種模式的約束機制較弱,難以跟上國外的嚴苛標準;即使以國際標準要求推行的 AA 級綠色食品,但由于我國農業生產的整體生態環境具有許多不確定性,農產品品質也很難真正與國際并軌。
其二,綠色食品的技術標準分類相對粗糙,指標的針對性較差。日本、美國對于不同的農作物,都有著明確的農藥限量指標,但我國的綠色食品的技術標準中,農作物類中僅有水稻有農藥限量指標,蔬菜類中僅僅一小部分有果菜、葉菜農藥殘留量標準,絕大部分都使用同一種指標。
其三,在農產品的生產環節,成熟的成套技術以及標準都不完善,尚未得到廣泛的應用與認可,而且綠色農產品的生產全過程質量監控管理體制、檢測技術、執法等都不健全,因此監督檢測技術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推廣難度較大。
(三)綠色農業發展缺乏先進的技術支撐
先進的科學技術是綠色農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和支撐。在農業生產技術科研方面,在經費投入有限的情況下,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用世界 7% 左右的耕地養活了世界 22% 的人口。但是,在綠色農業生產技術的研發方面,我國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其一,在綠色農業生產技術方面的研究主要側重于育種選種,而在農產品的可持續發展技術、防災技術、培養技術等方面,卻沒有獲得足夠的重視。
其二,對于農產品育種選種,其主要指標在于農產品的產量方面,但是,對于更為重要的農產品質量卻重視不夠,因此,盡管我國綠色農業技術突飛猛進,但實際上,這種技術的發展并不全面,與理想水平有一定差距。
(四)綠色農業發展未能得到足夠的資金支持
盡管農業在我國是第一產業,但隨著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發展,對于農業發展的重視程度相對而言有所降低。對于綠色農業產業而言,由于其需要進行大量的科學研究以及生產實踐,因此,離不開國家資金、政策層面的扶持,但在這方面,國家的投入力度還難以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這一方面阻滯了我國綠色農業先進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也使得農產品加工企業難以獲得政策及資金上的支持,影響了綠色農產品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
3、促進綠色農業發展的途徑選擇
綠色農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最前沿,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大力推進。針對我們綠色農業發展中面臨的困境,要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 提高全社會的綠色消費意識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綠色消費理念逐漸獲得越來越多人的認可,這就大大擴大了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的消費需求。應積極宣傳綠色消費理念,增強人們的綠色消費觀念與意識。
其一,在日常的消費行為中,應逐漸融入一些綠色消費的理念,逐步影響消費者的行為。例如,工業化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農藥、化肥的過度使用也進一步加劇了農產品的安全隱患。
其二,加大力度宣傳綠色消費及綠色產品對人體健康、環境保護方面的好處。通過科技人員下鄉培訓、宣傳以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的推廣,讓更多的人認識綠色農業,培養消費者的綠色消費觀念,讓消費者認識到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資源環境的保護都與自身利益息息相關,讓農民認識到綠色農業有利于長久保障農民收入的增長。
其三,應在全國推行生態保護理念,讓農業生產的生態保護意識深入人心,讓綠色生產、安全生產貫穿于整個農業生產,形成技術、環境、經濟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二)建立健全綠色農業發展的體系與制度
綠色農業發展是否能夠成功,關鍵在于能否讓農民以及相關的企業獲得足夠的效益。綠色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市場機制的推動,但是政府扶持卻是綠色農業發展的重要動力與基石,政府通過頒布相應的法律法規,為綠色農業的發展提供財力、物力、人力的支持。
第一,構建齊全的綠色農業生產法律法規。綠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相應的法律法規,以加強對綠色農業發展戰略的保護。綠色農業不僅關乎農業生產本身,也與環境保護直接相關,因此,完善綠色農業生產相關的法律法規,將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提高人民的法制意識,為綠色農業的推行提供法律支撐。
第二,加強對綠色農產品的質量監控。應構建科學、嚴格的綠色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體系,并嚴格規范綠色農產品申報、審批相關的制度。打通綠色農產品產銷通道,解決綠色農業發展的終端消費問題。規范綠色農產品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從嚴控品質著手,打造綠色農產品的公信力。
第三,為綠色農業發展提供可靠的政策保障。首先要在土地經營政策方面提供支持。對于綠色農業龍頭企業,優先保障其用地指標,并在工商注冊、收費、土地審批方面予以支持。其次在產業投資政策方面也應予以扶持。提高政府財政預算對綠色農業發展的支持,重點傾向于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資源利用、清潔生產等方面的綠色農業發展項目。進一步提高對循環農業、農業污染治理、高標準農田等項目的建設標準以及投資支持力度。
(三)強化綠色農業法治的科技支撐
綠色農業是當前新型農業發展的方向,離不開先進技術的創新與開發。
第一,充分重視綠色農業技術人才。對于綠色農業而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技術人才是生產力發展的關鍵。構建綠色農業技術研究團隊,整合企業、科研院所以及高校的科研人才,聚集尖端科研實力,為綠色農業發展注入強大的人才動力。
第二,重視先進技術的創新與研發工作。從技術創新的角度開發綠色環保型農業技術,進一步滿足綠色農業發展需求。在種植方面,開發保護性耕作技術,提升土地利用率與勞動生產技術;與此同時,加強防治技術、病蟲害預測與控制技術的研究。在農產品加工方面,應創新綠色農產品加工工藝,拓展綠色農產品產業鏈,最大程度地提升和開發綠色農產品的附加值。通過技術創新,打造完善的綠色農業產業系統,推廣應用無公害技術和清潔生產技術,最大程度地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和資源的消耗。
第三,加強新技術、新科技的推廣力度。將農業企業培養成農業新技術、新科技的研究與成果轉化主體,并鼓勵研究機構將研究成果向一線農業生產轉化,積極推動各類型的農業科技服務組織參與到科技成果轉化的工作當中。
(四)加大綠色農業法治的資金投入
綠色農業是當前新型農業發展的方向,離不開先進技術的創新與開發。
第一,加強中央、地方財政地綠色農業產業發展的資金支持。首先,在資金投入方面,應明確各級政府的責任與義務,界定好各級政府資金投入的比例,以誰受益誰負擔為原則,劃定各級財政的財務支持范圍。其次,應鼓勵綠色農業主體參與到經營當中,政府設立專門的綠色農業發展資金,并納入到年度財政預算當中。對于涉及公共利益的社會項目,如生態環境區的保護、生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應以政府作為主要投資主體,并鼓勵投資方的多元化。對于重大的綠色農業建設項目,應該優先將其歸到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當中。
第二,注重綠色農業補貼的力度與廣度。應盡量提高綠色農業補貼的規模,全面提高綠色農業生產的綜合能力,促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環境資源的保護,提升農民收入水平,促進城鄉協同發展。綠色農業補貼應覆蓋綜合性收入補貼、綠色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補貼、農民的培訓補貼、技術推廣補貼、災害救助補貼、休耕補貼、水利設施建設補貼以及產后的綜合性補貼等。
第三,進一步拓寬資金進入綠色農業產業的渠道。國家財政支持對綠色農業的發展起著促進作用,但是做大做強綠色農業產業,離不開市場機制與社會資金的注入。各級政府及金融機構應加強對綠色農業發展投入的支持力度,掃清綠色農業資金投入的障礙;發揮農村信用社在綠色農業產業金融支持的作用,引導各類金融機構積極進入綠色農業,包括降低農民小額貸款的門檻,加大政府對貸款利息的補貼等;重視社會資金在綠色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健康引導民間金融組織進入到綠色農業產業。
作者單位:新鄉學院商學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業經濟》2017年第 3 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