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ith的文章批駁簡·雅各布斯1969年提出的“城市先于農業”模型,總結近東、中國及中美洲的考古發現,有足夠證據支持“農業先于城市”,為“農業與城市,孰先孰后”的爭論暫時畫上了句號。
Smith,M.E. , Ur,J. and Feinman, G.M. 2014. JaneJacobs’ ‘Cities First’ Model and Archaeological Reality,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38(4): 1525–1535.
1969年,簡·雅各布斯《城市經濟》(The Economy of Cities)開篇伊始提出“城市先于農業(City First)”的假說, 盡管這一觀點與考古證據相悖,卻頻繁見于城市教材以及重要學術期刊中。雅各布斯素以原創思想家著稱,在城市研究領域影響力深遠,即便她死后七年(簡·雅各布斯于2006在加拿大逝世),雅各布斯的成果依然受到廣泛的尊重。雖然沒有任何經驗證據支持她的“城市先于農業”學說,但很多后續研究者依然部分認同她的這個觀點,最近有彼得·泰勒(Peter Taylor,2012)在《城市與區域研究國際期刊》發文再次呼應這一觀點。作為在近東、中美洲、中國有數十年田野經歷的早期城市聚落考古學者,本文作者們認為有必要作出回應和反駁。下文首先回顧簡·雅各布斯最初的模型以及數十年來的發展,然后總結近東以及世界其他地區有關農業和城市的重要考古證據。本文討論集中于一個問題:在世界各個地區,最早的農業是先于還是晚于最早的城市?
1、簡·雅各布斯“城市先于農業”模型:錯誤的開端
《城市經濟》第一章的標題為“城市在先,農村發展在后”(Cities First — Rural Development Later),接著雅各布斯寫道:“此書源自于我的一種好奇——為什么有的城市增長而有的城市則走向停滯與衰落?”雅各布斯認為我們對于城市和經濟發展的理解,很大程度上被農業主導的教條給歪曲了。這種教條認為,最早城市發展之前,人類就已經馴養動物和種植植物很長一段時間了。雅各布斯引用了了很多現代和中世紀起源于城市的農業革新的例子,并認為從邏輯推理上看,史前時代農業和動物飼養其實都發生于城市。如此一來,城市的出現必然先于農業。
雅各布斯虛構了一個她稱為“新黑曜石(New Obsidian)”的原始城市,通過大篇幅論證“城市先于農村”模型。在“新黑曜石”城,狩獵的人們來此聚集交換手工品。在出口乘數和進口替代效應兩種經濟過程的影響下,城市先于農業發展起來。雅各布斯還討論了當時在卡塔許于克(?atalh?yük)最新的發現(1967),并認為卡塔許于克是已知最早的城市以及最早的農業活動所在地。
除了對卡塔許于克的簡要描述,雅各布斯并沒有為她的“城市先于農業”提供任何經驗性證據。相反,被她稱為“教條”的農業主導論卻是一個有大量經驗證據支撐的模型。雅各布斯沒有引用考古文獻論證,而是作出如下的說明:
“我問過人類學家,他們如何知道農業在城市之前出現。他們首先會對我的質疑表示驚訝,從驚訝中恢復過來以后,他們告訴我這是經濟學家確定的。然后我又問經濟學家同樣的問題,他們告訴我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已經解決這個問題了。似乎每個人都一直在依賴于別人的權威,實際上我認為,他們都依賴于一個前達爾文的來源——亞當斯密”
在去世前兩年的一個訪談里,雅各布斯坦承,新的考古學發現可能推翻她備受爭議的“城市在先”假說。
2、錯誤模型的經久不衰
1970和1980年代,世界范圍內考古研究噴涌式發展,農業先于城市的理論得到大量經驗證據支持。一些考古學家部分采納雅各布斯的城市經濟模型,而忽視雅各布斯的“城市先于農業”模型,歷史學家也批駁了這個模型。經濟史學家Paul Bairoch認為雅各布斯的論證“極沒說服力”,但他表示“由于那段時期的不確定性很大,我們也不能立刻否定這個假設。”
1990年代,“城市先于農村”理論被城市研究者復興,特別是地理學家。不少教科書甚至把雅各布斯的錯誤理論當作一種事實。許多更技術性的城市研究也明確接受了雅各布斯的“城市先于農業”理論。其中,引起最廣泛討論的是愛德華·索亞(Edward Soja)所著《后大都市》(Postmeropolis )和一些相關文章。受到雅各布斯理論和霍德(Ian Hodder)對卡塔許于克最近挖掘的啟發,盡管他意識到雅各布斯的推論站不住腳,他仍然認為:
”盡管她(雅各布斯)的學說不符合歷史學家與考古學家最嚴格的證據標準,但其核心論證卻非常有力和有洞見,值得我們嚴肅思考。尤其是對歷史地理以及城市在先的當代意義的說明。”
雅各布斯沒有注意到相關考古學證據,而索亞低估了考古證據,泰勒大致也遵循類似思路。作為雅各布斯的支持者,泰勒對于考古證據的態度并不明確。他認為在知識不確定的情形下,重要的是“理論觀點的合理性(plausibility of theoretical position)”。
3、農業起源與最早的城市(近東與其他地區)
雖然考古學家還沒有完全弄清人類在遠古的情況,但史前時代農業和的基本大綱已經在二十世紀早期繪制出來。根據戈登·柴爾德(Gordon Childe)的學說,“新石器時代”(Neolithic Revolution)與“城市革命”(Urban Revolution)是史前兩個影響最深遠的改變:人類學會種植莊稼;國家層面的社會(state-level societies)開始出現。
目前,運用放射性碳定年法以及基因辨別技術對考古發現的史前農作物進行分析,其對時間的測定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精確。農業最早起源于三個廣泛分布的地點:近東、東亞以及中美洲。本文將重點放在在近東,作為對雅各布斯、索亞和泰勒主要論據的回應。
(注:圖中的日期基于校準化的放射性碳定年法)
圖一展示了目前對人類馴化動植物過程的認識。在近東,明顯的谷物(從形態學角度劃分)種植被證實發生在公元前8400年與7500年之間。在一些植物表現出馴化的特性之前,人類就已經通過耕種、播種、養護、收割和儲存等多種方式來管理野生的植物了。在公元前10000-8700年,不少跡象表明對植物的管理:減少采集、增加對非土生作物的使用、出現更多偏好耕地的植物種子、更多利用谷物等。
有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對雅各布斯、索亞和泰勒“城市先于農業”的論述至關重要——卡塔許于克(公元前7500-6000年)。盡管最早的挖掘者美拉特(Mellaart)認為卡塔許于克是個城鎮,但考古學家普遍認為卡塔許于克是個重要的非城市中心(non-urban center)。現任的挖掘者霍德認為,卡塔許于克并沒有出現“市鎮”(town)通常的功能分區,只是一個較大的村莊,是放大到極致的平等的農村。在現代的市鎮我們可以劃分出不同的功能區例如工業區、住宅區、宗教區還有墓地。但在卡塔許于克,這些職能全都發生在一個地方——住宅里。
卡塔許于克并不符合考古學和歷史學對城市的定義。劉易斯 ·沃斯(Louis Wirth)提出的人口學定義認為,城市需要有較大的人口規模和密度,以及社會異質性。而卡塔許于克是一個相對同質性較高的小村莊,且只有15公頃,顯然不符合這個定義。從功能的定義來看,城市需要有一些在經濟、政治或宗教上影響腹地的場所和機構。由于缺乏這些功能,卡塔許于克也不符合這個定義。就算卡塔許于克符合某些含糊的城市定義,它仍然比最早的農業晚了一千年甚至更長。雅各布斯“城市在先”模型,實際上缺乏經驗證據的支持,只有一個假想的“黑曜石城”。
按照學界對于城市起源的傳統理解,烏爾城(Uruk)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第一座城市。經過德國考古學家長達一個世紀謹慎的挖掘,他們發現了許多巨大且裝飾奢華的建筑。除了紀念碑式的大型建筑,挖掘出的手工制品也表現出社會復雜性的新形式:有代表性的藝術形式、跨家庭生產的陶器和其他物品和新穎的記錄技術。烏爾城在公元前4000年末已經是一個較大的城市了,占地約250公頃。到了公元前3000年初,烏爾城逐漸擴大到400公頃。城市隨后在其他地方發展起來,首先是蘇美爾平原的其他地區,500年后則是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和伊朗、敘利亞和土耳其交界的地區。
最近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兩處考古發現(今天的敘利亞東北部)讓我們對城市的起源有了新認識。泰爾布拉克(Tell Brak)的考古挖掘物品,表現出與烏爾城相似的社會復雜性。根據放射性碳測定法,年代大約為公元前3900-3400年,比烏爾城的出現還早了幾百年。布拉克最初由一個55公頃的核心區域以及一些散布于附近500米左右的小城郊組成。隨著時間的發展,這些外層地區擴張,與核心地區一起形成了130公頃的連續聚落。
另一處遺址Khirbat al-Fakhar的發現支持了城市在廣闊而低密度的聚落中起源的觀點。Khirbat al-Fakhar占地300公頃,測定時間為公元前4400-3900年。其定居形態并不連續,建成區與未開發區交替。地表有大量黑曜石,一種用于制造工具的火山石,來自幾百公里之外。Khirbat al-Fakhar居民從外地進口原材料制造黑曜石刀刃。挖掘工作尚未發現任何紀念碑式建筑,也沒發現任何權力集中的跡象。Khirbat al-Fakhar既表現出城市特征——人口集中和經濟功能專業化,又展現出一些與近東城市不一致的特點——低密度和平等聚居,所以考古學家只把它稱為“原型城市(proto-urban)”。
因此,公元前第四個千年里,近東最早的城市分別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南部和北部起源,并且這些早期的城市原型比農業經濟的建立晚了數千年。
綜上,從公元前4400-3900年最初的城市原型聚落,到公元前3900-3100年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南部與北部出現明確的城市,近東城市形成的過程持續了千年之久。至公元前2600-2000年,即城市-國家時期,城市在各地廣泛發展。在此城市序列展開之前,人類社會使用綜合農業經濟已經有三千年歷史了。
世界其他地方也缺乏經驗證據支持雅各布斯的理論。中國南方稻米的馴化幾乎與近東的谷物馴化一樣早,農業的發展早在城市甚至大型村莊之前。長江下游在7000年前開始稻米種植,先于中國最早城市幾千年。中國北方的小米種植可能比稻米種植還要早,因此最早的農業和最早城市的時間間隔更長。中美洲玉米和葫蘆瓜的馴化比最早的村莊早了6000年,城市聚落則在更晚近的時間才出現。
4、結論
全球任何地區都沒有可靠的經驗證據證明“農業的起源首先發生在城市”。農業發展先于城市的出現,農業在世界不同區域相繼獨立發展起來,各地馴化的作物有所不同,最早的農業的發明者或徙居或定居。經過反復證實“農業先于城市”的時間軸反駁了雅各布斯的假說。
農業先于城市,但并不意味著兩者是孤立發展的。聚落形態和農業相互影響相互發展,難以明確區分何者是何者的結果。過去的社會現象并非如此簡單,應該用復雜的非線性的模型來分析。
最后作者重申本文并非否定簡·雅各布斯對城市研究的整體貢獻,只是為了說明雅各布斯農業首先發生在城市的假說,無論與過去還是現在的考古發現都不一致,考古現實足以推翻雅各布斯“城市在先”模型,繼續堅持一個錯誤的觀點,是對雅各布斯所作杰出貢獻的不尊重。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城讀
相關閱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