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中下旬,中部(湖南)農博會在長沙市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在眾多的生態農業技術中,“水上稻”更引人注目。展廳中,一個玻璃魚缸內種著水稻,魚兒游來游去。據介紹,這種水上無土栽培水稻技術,不僅能提高糧食產量,還能帶動水產養殖業發展、減少污染,實現“魚稻共生”,人民日報2017年11月22日也在《生態農業的新鮮事越來越多》一稿中予以報道。
在湖南,這種水上農業已成加快發展之勢。2016年5月28日湖南日報報道,稱為“自然水域浮床栽培技術”已在沅陵縣五強溪庫區大面積實施,采用環保、耐用的泡綿式水上浮床,栽培專家李必湖研發的專用水稻品種(簡稱“水上稻”),2015年畝產達到550公斤,2016年已種植100畝。
類似湖南的水上浮床栽培技術已在全國多點存在。人民日報2017年11月27日報道,江蘇省海安縣曲塘鎮近年來實施清水工程升級項目,種植水上蔬菜,既美化了環境,凈化了水體,又增加了收入。訪鎮11個村13條河道種植水上蔬菜達300畝,先期種植竹葉菜,一年可收入4次,畝產量達8000斤左右,冬季種植水芹菜,一年可收兩三次,畝產收入8000元左右,目前除水上種菜外,部分河道每年還投放魚苗20噸。
中國最早的水上栽培技術可追溯到[元]王禎(1271年-1368年)《農書·卷十一田制門·架田》:“架田,架猶筏也,亦名葑田”,“江東有葑田,又淮東二廣皆有之”,種植黃穋谷,自初種以至收割不過六七十日(有的考證認為,這是指水稻秧苗移栽后的生長時間,加上育秧期的生長時間,全生育期約在110天左右),亦可以避水溢之患。還有詩云:稻人種藝巧憑藉,既辨土宜知土化,只知地盡更無禾,不料葑田還可架,從人牽引或去留,任水淺深隨上下,悠悠生業天地中,一片靈槎偶相假,古今誰識有活田,浮種浮耘成此稼,但使防民聊駐腳,有產諒非為土著,縣官稅畝倘相容,愿此年年務農作。自此以后,架田技術,代代相傳。[清]《牧令書·農桑》收集的楊景仁的《田制說》,也介紹了“架田法”,提介“水鄉無地者宜效之”。
當代關于架田的各種專論更是層出不窮,有的稱之為“漂浮農業”,命名有異,實質無二。《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6月12日第750期刊出湖南吉首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所楊曾輝撰寫的《架田法優化大中城市水質》一文,他寫道:“美洲古代的阿茲特克人也建構過,而且它曾經支持了聞名于世的古阿茲特克文明。架田的最大特征在于耕地漂浮于水面上,人們在其上進行各種農事耕作。”吳合顯在《中國農史》2016年第2期《優秀農業文化遺產傳承受阻的社會歷史原因探析》一文說,多個世紀以來,漂浮農業一直是地理學家和農史學家共同關注的對象。漂浮農業是一種人為建構的農業生態系統,是人類生存與生態環境重建和諧的成功范例。東晉時,長江流域便開始利用這種自然形成的可耕地用于種植水稻等作物,并將這種水上可耕地統稱為“葑田”,而“葑田”之名,則首見于唐朝。吉首大學師范學院伍磊、吳合顯合寫的《漂浮農業在當今中國的實用價值初探》一文以中美洲前西班牙時代墨西哥盆地漂浮農業為線索展開論述,并與中國古代“架田”展開對比研究,探討兩者之間核心技術的相似性和傳統漂浮農業在當今中國新生的可行性和實用價值。
全國有自然水域面積達4億畝,水上栽培技術的承繼和光大,為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開辟了新的途徑。湖南地處江南水鄉,全省土地面積21.18萬平方千米,水面占6.39%,境內有5公里以上河流5341條,大型水庫16座,中型水庫232座,小型水庫13073座,沅陵五強溪庫區自然水域面積就達20萬畝,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自然水域浮床栽培技術”將更有所作為。
(作者系湖南衡陽縣委宣傳部退休公務員)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