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張興華:中國農業勞動力供求狀況分析

[ 作者:張興華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12-20 錄入:王惠敏 ]

內容提要:長期以來,中國的二元經濟結構特征非常明顯,農業勞動力的供求格局表現為勞動力大量過剩。國內外學者對中國農業剩余勞動力問題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對剩余數量和比例進行了大量估算,但方法和數據來源的差異導致了結果的很大差異。本文在借鑒已有研究的基礎上,主要利用“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數據,研究發現,目前中國農業剩余勞動力只有852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1%。

一、引言

在典型的二元經濟社會,農業部門存在著大量的剩余勞動力,但隨著經濟的增長和人口結構的變化,勞動年齡人口增速減緩,勞動力供給逐漸趨于緊張。另外,經濟的持續較快增長使得工業部門不斷吸納農業勞動力,以至于勞動力需求的增速超過了供給的增速。勞動力供求關系的變化,導致勞動力短缺現象普遍存在,出現工資不斷上升并趨同的趨勢。有學者認為,這就是中國勞動力市場“劉易斯轉折點”到來的標志(蔡昉,2011)。盡管就“劉易斯轉折點”是否到來的問題存在一定的爭論,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中國勞動力供求格局發生了質的變化?,F在不僅農民工短缺,農業勞動力短缺現象也普遍存在。

在這種背景下,“誰在種地”問題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事實上,縱觀中國30多年來在農業上的勞動投入,其數量越來越少。以全國水稻、小麥和玉米這三種主要糧食作物為例,平均每畝用工由1978年的33.3日減少至2011年的6.79日,33年間減少了近80%(見圖1)。那么,目前中國到底有多少人在種地?中國農業到底還有沒有剩余勞動力?如果有,還剩余多少?

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后,農業勞動效率得到大幅提高,農業剩余勞動力問題受到了廣泛關注,農業剩余勞動力的估算成了學術界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Taylor(1988)計算出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中國農村勞動力剩余的比例為30%~40%,1986年剩余勞動力數量為1.14億~1.52億人。事實上,學界一般認為,上世紀80年代,中國農村勞動力剩余的比例在30%以上。Rawski and Mead(1998)的研究表明,1991年,中國農村勞動力剩余的比例高達38.98%,絕對數量為1.33億人。而Bhattacharyya and Parker(1999)則認為,1991年,中國農村勞動力剩余的比例為38.9%,絕對數量為1.32億人;到了1995年,剩余的比例為37.1%,絕對數量為1.19億人。人們普遍認為,上世紀90年代與80年代相比,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數量和比例都在上升。進入新世紀后,較為普遍看法是,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比例和數量沒有多大變化。李瑞芬等(2006)估算出,2004年,中國農村勞動力還剩余34.79%。

「原創」中國農業勞動力供求狀況分析

數據來源: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價格司(編):《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歷年),中國統計出版社。

近年來,一些研究表明,中國農村勞動力剩余的數量明顯下降,剩余的比例也明顯降低。蔡昉、王美艷(2007)認為,2005年,中國農村勞動力剩余的數量為0.25億~1.06億人,剩余的比例為5%~22.5%;而馬曉河、馬建蕾(2007)則認為,2006年,剩余的比例為23.7%。然而,這些研究還是較為“粗糙”的。它們普遍采用的估算方法是“工作日”法,該方法所使用的有關農產品生產用工的參數來自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價格司編的《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而該套數據只涉及種植業和養殖業(沒有林業、漁業數據);即使是種植業和養殖業的數據,也沒有覆蓋所有的農產品(只是主要農產品)。這導致據此計算的農業勞動力需求偏低,農村勞動力剩余的比例偏高。

需要指出的是,就全國農業勞動力需求而言,還有一部分農業勞動力是非農村勞動力(國營農場務農職工、城鎮下鄉務農人員),這一點往往被忽略,從而導致來自農村的農業勞動力(農業戶籍人口)的需求被高估。另外,供給與需求之差即為剩余,所以,計算勞動力剩余需要供給與需求兩方面的數據。在上述各種計算中,農業勞動力供給一般是農村勞動力總數減去轉移到非農產業的勞動力數量后所得的差,其中,農村勞動力總數一般都來自官方公布的數據,而轉移勞動力的計算也略顯“粗糙”。事實上,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的計算很復雜,既有外出轉移的,也有就地轉移的;既有完全轉移的,也有兼業的;甚至還有外出務農的(離鄉不離土)。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被普遍使用的《中國統計年鑒》中有關農村勞動力的數據,2010及之前的數據在2011年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情況進行了重大調整。這一調整,意味著以此為基數的有關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計算也需要調整??梢?,對于中國農業剩余勞動力數量,應當重新估算。

二、農業勞動力需求

在季節性特征明顯的農業生產中,農民的勞動時間很不均衡,農忙和農閑差別巨大。另外,目前農民兼業較為普遍,在一年(甚至一個月)之中,一個勞動力可能同時從事農業和非農活動。因此,農民的勞動時間很難以“人·年”(甚至“人·月”)為單位計算。為了更準確地考察農業勞動力的實際供求情況,本文以“人·日”(簡稱“日”)為單位來計算農民的勞動時間,然后再按農民一年的勞動時間標準折算成“人·年”,即勞動力人數。至于如何確定換算的標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目前學界一般將標準定為270日(例如孟昕、白南生,1988;章錚,2005;馬曉河、馬建蕾,2007)。本文采用“工作日”法,并以270日為標準將勞動日折算成勞動力人數。針對一些品種缺乏有關數據的問題,本文采用其它方法加以彌補。

(一)種植業

種植業包括的作物很多,但大的分類有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其中,糧食作物占大頭,而糧食作物主要是稻谷、小麥和玉米。從表1看,稻谷、小麥和玉米這三種主要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超過了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一半,2011年占比高達54.15%,畢竟種植業主要還是解決“吃飯”問題。糧食作物一般為大田作業,適合規模經營,生產機械化程度高,因此,單位面積用工量少。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則相對較少,但品種多,一般經營規模小,不太適合機械作業,加上經濟價值高,因此,單位面積用工量大。

「原創」中國農業勞動力供求狀況分析

表1為種植業主要作物的播種面積及每畝用工情況。2011年,這些作物的播種面積總和為203490萬畝,占當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43425萬畝的83.59%;它們的用工需求總量之和為2328303.29萬日,折算成標準勞動力為8623.35萬個。

剩下的39935萬畝,即總播種面積的16.41%,缺乏相應的用工數據。為此,本文進行合理推算??紤]到這些主要為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可假設其每畝用工量為表1所列經濟作物用工量的平均水平,即每畝18.18日,則可推算出其用工需求總量為726066.26萬日,折算為2689.13萬個標準勞動力。這樣,種植業勞動力需求總和為11312.48萬人。

(二)畜牧業

畜牧業中的畜禽品種也是眾多的,但從所生產的產品看,主要是肉奶蛋。其中,肉類占大頭,而肉類中又主要是豬牛羊肉。

1.肉類。從表2看,2011年,全國共出欄生豬66170.31萬頭,平均每頭用工5.03日,用工需求總量為332836.66萬日,折算成1232.73萬個標準勞動力;出欄肉牛4670.68萬頭,每頭平均用工13.14日,用工需求總量為61372.74萬日,折算成227.31萬個標準勞動力;出欄肉羊26661.52萬只,每只平均用工5.71日,用工需求總量為152237.28萬日,折算成563.84萬個標準勞動力。因此,2011年,豬牛羊肉生產總共需要2023.88萬個勞動力,共生產出6093.73萬噸肉,占當年肉類總產量7957.84萬噸的76.58%。

占肉類總產量23.42%的其它肉類,由于沒有相關數據,假設其每單位所需勞動力與豬牛羊肉的平均水平相同,則可推算全部肉類生產所需的勞動力為2642.83萬人。

「原創」中國農業勞動力供求狀況分析

2.奶類。2011年,全國奶牛飼養量為1440萬頭,牛奶產量占奶類總產量的95.99%,平均每頭奶牛用工42.78日,用工需求總量為61603.2萬日,折合成標準勞動力為228.16萬個。同樣,對于只占奶類總產量4.01%的其它奶,假定其每公斤所需的勞動力同牛奶相同,則可推算出奶類生產所需的勞動力數量總共為237.69萬人。

3.蛋類。2011年,蛋雞飼養量為271914.8萬只,雞蛋占當年禽蛋總產量的85.15%,平均每只蛋雞用工0.168日,用工需求總量為45681.69萬日,折合成標準勞動力為169.19萬個。同樣,對于只占禽蛋總產量14.85%的其它蛋類,假定其每公斤所需的勞動力同雞蛋相同,則可算出禽蛋生產所用的勞動力數量總共為198.7萬人。

4.其它。值得一提的是,生豬只是養豬業的一個主要部分,除此之外還有種豬和小豬的飼養管理。種豬主要是能繁母豬,而仔豬飼養管理是同母豬聯系在一起的。2011年,全國能繁母豬存欄4911.6萬頭。其實,母豬的飼養管理比生豬更費工。筆者在河南、山東等地調查發現,一般每頭母豬(包括所哺乳的仔豬)飼養管理所需的工時是生豬的10倍左右。以此為標準,可計算出2011年能繁母豬飼養的用工需求總量為247053.48萬日,折算成915.01萬個標準勞動力。

當然,畜牧業中還有其它產品生產或環節需要勞動力,例如役畜飼養、羊毛生產,但所使用的勞動力極少,加上相關數據缺乏,本文暫忽略這部分。這樣,畜牧業生產的勞動力需求總量估算約為3994.23萬人,其中,肉類生產2642.83萬人,奶類生產237.69萬人,蛋類生產198.7萬人,其它915.01萬人。

(三)林業和漁業

在農林牧漁業中,勞動力就業主要集中在種植業和畜牧業,而就業于林業和漁業的勞動力則相對較少。另外,還有一定數量的農林牧漁服務業從業人員。由于缺乏林業、漁業及農林牧漁服務業的單位用工等相關數據,這三者勞動力的數量將不通過“工作日”計算,而是通過其它渠道獲取。統計表明,2011年,漁業從業人員為1458.5萬人。林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從業人員則采用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即分別為238.27萬人和243.9萬人。

(四)農業勞動力需求總量

當然,農業中還有其它領域的從業勞動力,例如農田水利建設,但勞動力數量極少,在此忽略這部分勞動力。將上述計算的農林牧漁各業所需勞動力相加,可得2011年農業勞動力需求總量約為17247.38萬人(見表3)。

「原創」中國農業勞動力供求狀況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這只是全國農業勞動力(包括非農業戶籍人口)的需求總量。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表明,在農業從業人員中,屬于農業戶籍的占98.71%,據此比例可推算出在農業勞動力需求總量中,來自農村人口(農業戶籍)的勞動力為17025萬人。

三、農業勞動力供給與剩余勞動力

至于農業勞動力供給數量的估算,主要是農村轉移勞動力計算的問題。本文按照外出轉移和就地轉移的不同情況,分別加以估算。2011年,中國農村勞動力共有40506萬人,其中,外出就業15863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39.16%。這些外出農民工平均在外從業時間是9.8個月,平均每個月工作25.4天,每天工作8.8小時。每周工作超過5天的占83.5%,每天工作超過8小時的占42.4%,更有32.2%的人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因此可以認為,這些外出者不是兼業勞動力,而是專職外出打工者。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外出勞動力中,仍有2.74%的比例即435萬人在外務農(離鄉不離土),而實際從事非農產業的為15428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的38.09%(見表4)。

應當指出,在40506萬中國農村勞動力中,還有24643萬人未外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60.84%。這些未外出者包括四個部分:一是在本地從事非農產業;二是兼業(兼營非農產業和農業);三是務農;四是處于剩余狀態。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表明,農村常住從業人員中從事非農產業的比例為29.22%,據此可折算出未外出勞動力中從事非農產業的約為7201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17.78%。結果,農村勞動力中從事非農產業的總共為22629萬人(其中,外出的15428萬人,本地的7201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55.87%。

農村勞動力總數減去從事非農產業勞動力的差即為農業勞動力供給。因此,2011年,農業勞動力供給量為17877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4.13%。而上述計算表明,2011年,(來自農村的)農業勞動力需求量為17025萬人,因此,農業剩余勞動力數量為852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1%,即2011年農村勞動力剩余的比例為2.1%??梢姡壳爸袊r村剩余勞動力所剩無幾,或者說中國農村已基本無剩余勞動力。

「原創」中國農業勞動力供求狀況分析

四、討論

在農業季節性特征明顯和農民兼業普遍存在的背景下,對有關勞動力的計算不能過于籠統,需要進行合理的區分和折算,否則,計算結果難以準確。本文經過合理的區分和折算后,估算出的農業剩余勞動力比一般所認為的要少得多。本文的估算結果表明,目前中國農業基本無剩余勞動力。需要指出的是,就農業剩余勞動力問題,本文并未涉及勞動力的結構(例如年齡結構和文化程度構成),而只是從總量上估算剩余勞動力的數量與比例,但這已經具有很明確的政策含義。在二元經濟結構特征明顯的中國,有關農業勞動力及其剩余的數據是國情的基本內容之一。然而長期以來,有關計算方法層出不窮,估算結果差別很大,這導致對許多與此有關的問題認識不清。中國農村(農業)基本無剩余勞動力的現實,意味著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及城鎮化的有關政策需要重新審視。

參考文獻:略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學人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综合在线一区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四区五区 | 在线三级午夜理论 |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青青 | 嫩草伊人久久精品少妇AV | 亚洲国产精品另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