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沈水生:探索中國特色農業勞動力轉移道路

[ 作者:沈水生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2-23 錄入:王惠敏 ]

1978年, 中國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8.2%, 第一產業就業比重為70.5%, 城鎮化率為17.9%, 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抉擇, 開啟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新時期。

40年來,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 農業勞動力逐步向二三產業和城鎮轉移, 出現一支戶籍仍在農村但在二三產業就業、被稱為“農民工”的新型勞動力大軍。到2016年, 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82億人, 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降低為8.6%, 第一產業就業比重降低為27.7%,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57.35%, 探索出了一條以轉移就業為基礎、以保留農村土地權益和維護進城勞動權益為保障、以同步推進在城鎮落戶和未落戶者逐步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為路徑、以市民化為目標的中國特色農業勞動力轉移之路。

農民工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農民工為解決“三農”問題闖出了一條新路。農民工群體的出現, 突破了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 賦予農民自主擇業、自由選擇常住地的權利, 釋放了幾億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動力和活力, 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農業勞動力通過轉移到二三產業就業, 大幅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勞動收入, 目前務工收入已經占農民收入的一半以上, 提高了農民生活水平。在我國農村人多地少的背景下, 通過轉移富余勞動力, 提高留鄉農民人均使用的土地資源, 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空間。返鄉農民工帶回的資金、技能、新觀念、新視野, 也促進了農村的發展, 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和住房條件, 為農村引入了現代文明。

農民工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充沛的人力資源。目前, 農民工已經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主體, 其中在建筑業、采礦業、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的從業人員中, 農民工已經成為絕大多數。我國飛速發展的高鐵、公路、港口、機場、橋梁、管道、水利、電力、通訊、高樓大廈建設, 聞名全球的“中國制造”, 都凝結著農民工的辛勤勞動。

農民工為城市戶籍居民提供了必需的服務。果蔬糧油、餐飲服飾、美發美容、物業管理、養老護理、家政服務, 城市戶籍居民的大多數生活性服務都是由農民工提供, 服務質量也在不斷提高。可以說, 城市戶籍居民已經離不開農民工的生活性服務。

農民工促進了經濟和社會體制改革。農民工群體的出現, 推動了市場導向、自主擇業、競爭就業機制的形成, 倒逼著戶籍制度、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制度改革的推進。

如今, 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穩居世界第二, 綜合國力大幅提升, 這背后蘊涵著農民工做出的巨大貢獻。這也充分證明, 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 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

農民工群體的存在也產生一些社會問題

農民工群體的出現和存在, 在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 也產生一些問題。

第一類是農民工群體存在形成特定的社會問題。由于農民工在城鄉之間“候鳥式”地雙向流動, 每年春運期間造成交通擁堵、安全事故頻發。由于收入水平不高, 農民工居住條件較差, 對市容衛生、消防安全造成不良影響。由于勞動爭議、社會糾紛而在一些地方發生群體性事件。由于多數農民工不能舉家進城, 出現農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 產生了學業失教、生活失助、情感失落、心理失衡、安全失保問題。在部分農民工集中的城市, 農民工違法犯罪比例高于平均水平。

第二類是農民工群體面臨的不能平等享有權益的問題。在一些地方, 農民工還不能依法享有平等就業的權利。一些農民工的工資被克扣或無故拖欠, 勞動合同簽訂率不高。大量農民工不能依法參加職工社會保險, 難以在城市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工傷和職業病多發, 且可能難以享受工傷待遇。隨遷子女在就業地入托難、上學難、參加高考難。

第三類是與目標導向相對照而存在不足的問題。大齡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難, 招工難與就業難并存。70%以上的農民工只接受過初中及以下教育, 近三分之二的農民工未接受過職業技能培訓。絕大多數農民工在城市買不起住房, 難以在城市定居。有的城鎮戶籍居民對農民工存在排斥心理。

產生以上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兩個方面:一是社會發展特定階段的客觀限制條件。1978年以來, 我國發展處于由前工業化階段發展到工業化階段、由城鎮化初始階段發展到加速階段、由低收入階段發展到上中等收入階段的這一特定發展階段。從發達國家歷史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現狀來看, 各國在這一特定發展階段, 都面臨著農業人口轉移以及伴生的社會問題, 難以避免。

二是中國獨特的戶籍管理制度。戶籍管理制度一方面保證了農民工即使進城就業也仍然擁有農村的土地和房屋, 避免了拉美南亞一些國家普遍存在的“貧民窟”問題;另一方面也導致進城就業常住的農民工在法律上不能與城鎮戶籍人口平等地享有各項權利, 并且造成長期實行城鄉二元管理體制下的制度路徑依賴和社會心理慣性。

農民工問題是戰略性問題

農民工問題不僅是農民工群體的問題, 而且是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歷史進程中的戰略性問題。

自1760年代英國發生工業革命并發展成為第一個現代化國家以來, 世界各國基本上都以現代化為發展目標。從這些國家發展的歷程看, 現代化過程最基礎的就是實現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 隨著發展的推進, 都呈現出幾個共同特征:一是經濟結構會發生轉變, 第一產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逐步降低, 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逐步提高, 最終表現為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高于第二產業, 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高于第一產業。

二是就業結構會發生轉變, 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在全社會就業總量中的比重逐步降低, 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在就業總量中的比重逐步提高, 最終表現為第三產業就業人數比重高于第二產業, 第二產業就業人數比重高于第一產業。

三是城鄉居住結構會發生轉變, 居住在農村的人口逐步減少, 居住在城鎮的人口逐步增長, 最終居住在城鎮的人口達到70%以上。

在以上發展過程中, 貫穿于三個轉變的關鍵因素就是農業人口的轉移, 即農業人口會逐步由務農農民轉變為二三產業工人、由農村居民轉變為城鎮市民。可見, 農業人口逐步轉變為工人、市民, 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是各國在努力實現現代化過程中的必由之路。

現代化也是我國的發展目標,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 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因此, 探索中國特色農業勞動力轉移道路, 解決好農業勞動力轉移過程中面臨的各種問題, 完成我國農業人口逐步轉變為工人、市民的任務, 或者說完成有序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的任務, 是關系現代化全局的戰略性問題。

解決農民工問題進入了市民化新階段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民工問題, 出臺一系列重大政策、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 努力推動解決農民工問題。概括地說, 解決農民工問題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

第一階段可稱為就業平權階段 (改革開放-2002年) , 即農業轉移勞動力作為中國公民逐步享有與城鎮戶籍勞動力平等的在城鎮二三產業就業權益的階段。這一階段大致可分為三個步驟:先是1980年代初期“離土不離鄉”, 大量農民離開土地進入鄉鎮企業就業。接著是1980年代后期“離土又離鄉”, 農民在不改變身份、不改變城市供給制度的前提下進城務工就業。然后是1990年代中期“離鄉又跨省”, 轉移到沿海地區就業的農民工人數不斷增加。在就業平權階段, 農民工的轉移就業權益不斷擴大。

第二階段可稱為勞動平權階段 (2002-2012年) , 即農民工作為用人單位的勞動者逐步享有與城鎮戶籍職工平等的勞動保障權益的階段。這一階段工作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出臺《就業促進法》, 從法律上鞏固和確立了農民工就業平權。二是出臺《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社會保險法》《工傷保險條例》《勞動保障監察條例》《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 對農民工與城鎮戶籍職工一視同仁, 從法律上開創和確立了農民工勞動平權。三是建立30個部門 (單位) 參加的農民工工作協調機制, 并且從政策上探索逐步賦予農民工市民權利。

第三階段可稱為市民平權階段 (2012年以來) , 即農民工作為城鎮常住人口逐步享有與城鎮戶籍居民平等的市民權益的階段。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推動農民工發展進入了市民化新階段。幾年來, 國家實施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 建立居住證制度, 著力穩定和擴大農民工就業創業, 著力維護農民工勞動保障權益, 著力推動農民工逐步實現平等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和在城鎮落戶, 著力促進農民工社會融合, 農民工市民化取得重要進展。

將來, 隨著農民工市民化任務的完成, 農民工問題將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農民工”無論作為一個稱謂還是作為一個面臨諸多問題的社會群體, 都將不再存在。

努力在2035年前實現農民工市民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描繪了新時代發展的宏偉藍圖, 提出到2035年, 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在衡量“現代化”的指標體系中, 公認應該包括第一產業增加值所占比重、第一產業就業比重以及城鎮化率。

很多研究認為現代化國家中, 第一產業增加值所占比重為5-10%, 第一產業就業比重為5-10%, 城鎮化率為70%以上。2016年, 我國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8.6%, 已經達到了國內生產總值結構現代化的標準。但是, 第一產業就業比重為27.7%, 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1.2%,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也只有57.35%。

因此, 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就要求繼續促進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到城鎮定居, 繼續推進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在城鎮落戶或者對未落戶的也逐步賦予平等的市民權益, 也就是說, 需要完成農民工市民化這項歷史性的戰略任務。

到2035年實現農民工市民化, 從2016年起算, 最多只有19年時間。對照2016年農民工發展現狀與2035年目標狀態可以看出, 實現農民工市民化的任務非常緊迫。

一是在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方面, 需要使第一產業就業比重下降17.7個百分點左右。

二是在參加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方面, 僅存量農民工就有1億多人需要推動參保。2016年底跨鄉鎮外出就業的1.69億農民工中尚有1億多人受雇就業卻未依法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職工基本醫療保險, 這種狀況不僅使其目前不具備在中等城市落戶的條件, 而且將來也難以依靠養老金在城市定居養老, 從而難以市民化。

三是在隨遷子女上學方面, 2016年約有100多萬隨遷子女在輸入地未能平等接受義務教育, 農村還有留守兒童902萬人, 合計超過1000萬人。

四是在住房方面, 2016年外出農民工在城鎮購房的比例僅為17.8%。

五是在城鎮落戶方面, 2016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為41.2%。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對今后一個時期農民工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全社會應該對此形成高度共識, 切實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 全面深化改革, 加大工作力度, 堅持中國特色農業勞動力轉移道路, 努力完成農民工市民化歷史性戰略任務, 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貢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2018年0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另类专区亚洲色 | 亚洲v欧美v日韩v国产v在线 | 好屌妞蕉国产视频 | 中文字幕无线第一区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日产 | 亚洲欧美另类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