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揭示了城鄉關系從分離到融合演進的總體趨勢,既為新時代我國破解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縮小城鄉區域差距提供理論支撐;又為加快推進黑龍江農業大省的城鄉融合發展指明方向。
一、馬克思主義城鄉理論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基石
19世紀中期,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會主義關于城鄉關系發展的觀點,形成了城鄉關系從分離到融合的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其主要內容包括:一是剖析城鄉分離的原因。馬克思認為,城鄉分離是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致使工業和人口集中于城市,并為城市的工商金融資本剝削農業生產者創造了便利;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分工也逐漸深化,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由此推動城市與農村的分離。二是分析城鄉對立的后果。“資產階級使農村屈服于城市的統治”,城市剝削農村的現象極為突出,城鄉差距不斷擴大。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將農村人口匯集到了城市,龐大的城市人口所消費土地的組成成分,形成的對地力的大量消耗和巨大掠奪,將對鄉村發展和農業生產造成災難性的后果。三是指出城鄉融合的實現路徑。即實現城鄉融合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方面推動生產力發展,通過大工業帶動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進而促進城鄉融合;另一方面,消滅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制度,進而把城市與農村、工業與農業、工人與農民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促進生產力發展和城鄉融合。
二、我國城鄉融合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城鄉理論的繼承與發展
馬克思主義的城鄉關系理論揭示了城鄉關系演進的規律,對新時代我國城鄉融合發展具有重大理論意義與現實價值。由于我國城鄉關系的發展受計劃經濟體制、城市、工業優先發展等因素影響,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有其特殊性。鑒于此,我們遵循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的一般規律,在充分認識中國城鄉關系特殊性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城鄉關系理論。一是黨中央高度重視城鄉關系發展。黨的十六大提出統籌城鄉發展的思想,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黨的十八大繼續將推動城鄉一體化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黨的十九大提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上述成果為中國特色城鄉關系發展思路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行動綱領。二是學界與業界對城鄉關系研究的逐步深入。諸多學者探討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進我國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問題研究,尤其是21世紀以來,廣泛關注了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城鄉融合發展的研究,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的理論。
三、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我省既是典型的老工業基地,又是重要的糧食主產區。目前,城鄉要素雙向流動不暢、城鄉產業互動不足、各項制度不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發展滯后等問題阻礙了城鄉融合發展。因此,在新一輪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過程中,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農產品有效供給前提下,應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破解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確保農民能夠公平合理地分享改革成果。
一是促進城鄉生產要素合理流動。發展生產力,合理布局生產力,尤其是推動農村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有助于實現城鄉融合。應合理配置城鄉土地資源,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促進城鄉人力資源合理流動,推進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序流轉,引導各類人才向農村流動。引導金融市場力量,吸引城市資金和外資共同參與城鄉融合發展。
二是推動城鄉產業互動發展。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把農業和工業結合起來,促使城鄉對立逐步消滅。城市應自上而下延伸其產業服務體系,將加工裝配,物流配送,倉儲運輸,旅游等產業鏈條延伸到鄉鎮;農村應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途徑將其加工銷售環節延伸到城鎮,承接從城市轉移出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時發展為大中城市企業的配套產業。
三是加快城鄉融合的制度創新。實現城鄉融合,關鍵在于消除各種制度上的障礙。黨的十九大強調,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對此,應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切實保障農民對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完善戶籍制度,根據不同城市的發展綜合承載力,實行不均衡發展的政策,引導進城農民工合理的選擇落戶城市。實行城鄉平等的用工政策,引導農村轉移勞動力、轉崗職工、高校畢業生等勞動者平等地享有公共就業服務權力,確保社會穩定。
四是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融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應促進城鄉教育均衡化,加快農村職業教育,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加快城鄉公共醫療發展,建立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加強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擴大農村免費公共衛生服務和免費免疫范圍,加大地方病,傳染病及人畜共患病防治力度。加快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險制度,探索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統一管理模式,實現醫療保險城鄉一體化管理。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黑龍江日報 2018年06月19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