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六大措施,已經提上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議事日程。
怎么樣才算鄉村振興?依靠什么力量來振興?政府在鄉村振興當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三農”問題一直是困擾社會各界的大問題,十幾年來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從新農村建設到美麗鄉村,都是在圍繞“三農”問題做文章。現在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那么振興的鄉村是一種怎樣的鄉村,或者說是一種怎樣的振興呢?首先,這種鄉村,應該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鄉村。這里的“人”,指的是年青人和現代農民。農村有了年青人,農村就充滿了活力和希望;傳統農民變成了現代農民,有素養知禮節、有思想懂包容、有本領能務農。在這樣的鄉村,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將成為現實,這正是170多年來馬克思主義所追求的崇高理想目標。因此,鄉村振興的目的,就是吸引年青人回鄉,就是把傳統農民培育成現代人、現代農民。
而作為鄉村背景的大自然,則是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鄉村,是富足、愜意、宜居、純樸,甚至慢生活的鄉村。
其次,這種鄉村不僅僅是產業發展村民富裕,不僅僅是山清水秀生態宜居,鄉村治理有條不紊、風俗人情純樸厚道都應該是題中之義。換言之,這種鄉村應該是村民共同享有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這五種文明成果的美麗鄉村。
第二個問題是,誰來振興?或者說鄉村振興的途徑在哪?
好辦法是,借助外力,“引鳳筑巢”。也就是說,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村的改革開放,通過改革開放引入外來投資建設方。借助外力作用,催生、培養鄉村永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這個社會不缺充滿家國情懷和公益責任的外來市場力量和社會力量,包括黨外、海外、體制外的社會經濟組織,這些力量具有社會治理、人才資源、學識修養、實業資本的眾多優勢。如何將這股力量引入鄉村,實現鄉村振興計劃和戰略?這就牽涉到第三個問題,需要依靠政府這只有形之手,有所為、有所不為。
具體說來,政府要做好四件事。
制定規則。鄉村振興的參與各方,大體有農民、村鎮、投資建設方、打工仔。參與各方,應該都是鄉村振興的建設者,又是受益者。為推進振興戰略實施,政府要制定規則,要維護規則,當好裁判。
明確指引。鄉村振興的外來投資建設方,何事可為何事不可為,要建立負面清單,建立專項引導資金。讓外來方理性評估風險,謹慎參與。
打造環境。這個環境,倒不一定是水電路氣的基礎設施硬環境,今后政府財政資金嚴格管控,大規模的政府投資建設不太現實。鄉村振興的外來參與方最希望的,是政府能夠營造一個公平、安全、文明、生態的投資環境和發展環境。只有栽得梧桐樹、才能引得鳳凰來。
推介模式。鄉村振興有著千萬條路,但能夠及時總結、提供幾種卓有成效的模式,供外來參與方選擇,可謂事半功倍。
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湖南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