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對上海的鄉村振興十分關心,不僅提出了殷切希望,也指出了上海農村與周邊地區存在的差距,并且點出問題的關鍵在于“動力不足”。如何增強上海鄉村振興的動力,是本市廣大干部群眾必須答好的一道考題。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提高農業經營效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包括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近年來,本市按照中央要求,堅持把培育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范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作為發展都市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實現農業產業興旺的重要手段,注重發揮資源、資金和市場優勢,不斷加大政策引導、資金扶持力度,農業規模化經營取得了較好成效。我們積極推動地方立法,通過制定本市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辦法,進一步營造有利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外部環境,同時,強化農民專業合作社激勵約束機制,增強合作社的內生動力。松江區2007年首創糧食生產家庭農場。2013年,家庭農場作為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正式寫入中央一號文件。近年來,本市積極推進、不斷深化家庭農場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積累了許多經驗和做法,待條件成熟時,也應進行地方立法。
——促進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確保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農村發展、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也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上海市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條例》為本市進一步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促進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急需的制度供給和有力的法治保障。松江區新橋鎮農村經濟聯合社出資4000萬元,與臨港(集團)投資公司聯合組建漕河涇松江高科技園區發展有限公司,2016年該公司上市后,鎮集體經濟組織持股5435.95萬股,鎮集體資產大幅增值。這既是本市鄉鎮工業園區轉型升級的成功樣本,也是上海推進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探索。只有把農村集體經濟這個“母雞”養強養大,才能讓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更多更好地分享“雞蛋”。與此同時,在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過程中,我們要始終堅持農村集體經濟歸農村集體所有,把農村集體經濟牢牢地控制在全體成員手里。
——著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讓農業成為有吸引力的體面職業。近年來,越來越多“農二代”、回鄉創業農民,以及外省市來滬創業的新型職業農民涌現出來,也出現了把現代農業作為創業方向的“海歸”。這些年輕人把現代農業作為一種體面的職業,把新業態、新模式、新理念引入農業,他們是上海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的生力軍。本市規劃到2020年培育兩萬名新型職業農民,到去年底完成了70%左右。已培育的新型職業農民如何留住?剩下的培訓對象在哪里?值得深思。同時,我們要培育更多適應“互聯網+”“生態+”“品牌+”“民宿+”等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涉農創新創業人才,讓他們享受同樣的創新創業政策待遇。要切實解決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經營者繳納職保基金困難的問題,吸引更多有理想、有知識的年輕人從事農業和與農業相關生產經營和服務業,使他們安心從事涉農產業、成為新時代新型職業農民。
——著力化解農村“急難愁”問題,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獲得感、參與感、責任感。本市每年投入很多財力、物力用于改善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為農民群眾做了大量的民生實事工程。但是,我們也應看到,郊區農村還存在著諸多“急難愁”的問題。比如,農民建新房包括危舊房翻建等合理訴求得不到解決;農民增收特別是遠郊地區低收入農民的增收難度很大。實施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我們只有把解決農民群眾切身利益特別是“急難愁”問題放在心上、落實在行動上、體現在實效上,才能充分調動廣大基層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和增強農民群眾參與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下一步,在規劃保留的村編制村莊規劃,一定要真正讓農民參與進來,多聽聽農民群眾的意見建議,讓農民成為鄉村振興的主人。浦東新區開展的美麗庭院建設,讓農民群眾從自己做起、人人爭當鄉村振興的主人,已初見成效。
鄉村振興講究的是實干。我們在基層調研中發現,有的干部滿足于現狀,不思進取,工作拖拉;有的同志只求應付、不求質量,缺乏擔當精神;有的同志“等靠要”,缺乏工作主動性。這些問題不解決,鄉村振興必將受到影響。因此,要重視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建設,充分發揮鄉村振興“領頭人”帶動作用,真正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作為基本要求,把到農村一線工作鍛煉作為培養干部的重要途徑,注重提拔使用實績優秀的干部,形成優秀干部向農村基層一線流動的用人導向。
作者系上海市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文匯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