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肖東:黨建領航助推民富村美業興

[ 作者:肖東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9-09-04 錄入:王惠敏 ]

近年來,碧江區牢固樹立大抓基層鮮明導向,緊扣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和組織優勢,農村黨支部、黨員干部、“三農”人才“三駕馬車”同向聚力、協同發力,為全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強政治和組織保證。2018年9月,碧江區脫貧攻堅工作順利通過國家第三方評估驗收退出貧困縣行列。

“我們堅持以黨建為統領,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目標,堅持黨管農村,切實發揮好各級黨組織主體作用,夯實村級實體產業基礎,以鄉村組織、人才、產業、文化、生態的全面振興,推動實現農民富、農村美、農業興的發展目標。”區委常委、組織部長李漢華說。

農民致富靠什么?黨支部引領是核心

“以前,老麻塘村雖地處城郊,但基礎設施落后,集體經濟薄弱,村民增收渠道少,貧困發生率達19.82%,屬省級二類貧困村。自從搞‘黨支部+’以來,全村基礎設施逐步完善,集體經濟快速發展,村民收入穩定可持續,貧困發生率降至0.68%。”滑石鄉黨委委員、組織委員、老麻塘村駐村第一書記吳鵬飛告訴筆者。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近年來,該區深入開展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質量提升行動,推進“民心黨建+‘三社’融合促‘三變’+春暉社”農村綜合改革,整合4610萬元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以村為單位組建集體經濟市場經營主體,采取“黨支部+”的形式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全面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

要發展集體經濟,完善的基礎設施不可或缺。2017年來,老麻塘村搶抓脫貧攻堅政策,整合各類資金,新修聯戶路4300米,修繕通組路37.5公里。投入專項資金,強化500畝以上壩區機耕道、產業路、排洪溝渠、滴灌設施、殺蟲燈等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完善后,我們按照‘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思路,重點發展種養殖、斗牛、斗雞表演等產業,把利益聯結到農戶,拓寬增收渠道。”老麻塘村黨支部書記楊秀軍說。充分發揮城郊村的區位優勢,流轉農戶土地資源,建立精品蔬菜、白水大米、跑山雞養殖、山羊養殖等6個專業合作社,利益聯結130多戶貧困戶,通過入股分紅、入社務工、流轉土地等方式,貧困戶年均可增收1萬余元。

2019年,按照“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采用綠色防控及健身栽培技術,建設2000余畝高標準“白水貢米”農田,由合作社統一品種發放、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綠色防控、統一訂單收購、統一加工銷售,高質量打造“白水貢米”品牌,將輻射帶動557戶農戶畝產創收至少8000元。同時,流轉土地200畝,栽種金絲皇菊,目前花苗已全部栽種完成,預計毛收入340萬元,將帶動20余戶貧困戶穩定就業。

據了解,2019年該區以500畝以上壩區為產業革命主戰場,圍繞果蔬、中藥材、油茶、食用菌、生態畜牧業“五大”主導扶貧產業和白水大米、珍珠花生特色產業,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扎實推進農業產業革命。上半年,全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9.69億元,農業產業增加值達4.71億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535元,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益處。

農村變美怎么做?黨員干部帶頭是驅動

“摘帽”不是脫貧攻堅的終點,而是鄉村振興的新起點。按照“政策不變、力度不減、強化保障、鞏固提升”原則,該區繼續在貧困村選派300余名機關黨員干部,組建67支駐村工作隊,吃住在村,專抓鞏固提升工作。由2900余名干部結對幫扶7090戶貧困戶,幫助謀發展路子、想致富法子,扎實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鄉村。

“駐村3年來,我們重點在發展綠色產業上下功夫,著力培育發展壯大村級龍頭企業,帶動精品種養殖產業和‘四小經濟’發展,在群眾增收的同時,讓農村環境更美。”壩黃鎮泥哨村第一書記金勇說。

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泥哨村整合資金800萬元,注冊成立華豐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先后承建生豬代養場建設項目和蛋雞養殖、禽糞有機肥加工廠項目,帶動村民大力發展小養殖、小作坊、小賣買、小庭院“四小經濟”,作為長效產業的重要補充。同時開發出特色蔬菜、花卉苗木、鄉村農舍、園林農莊等為主的觀光型鄉村旅游產品,形成“養殖-有機肥加工-果蔬種植-鄉村旅游”為一體的綠色產業發展鏈條,推動實現農村越來越美、農民越來越富。

美麗鄉村需要文明之風滋養,“在推動鄉村振興工作中,我們充分發揮基層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完善村規明約,強化法律和道德宣傳,推動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瓦屋鄉黨委委員、組織委員楊風說。

該鄉緊密結合法律法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治安、公益事業等鄉村振興要素,制定村規民約。依托新時代農民講習所陣地,邀請村暉使者宣傳村規民約現實意義,利用宣傳欄、院壩會等形式向農民普及宣傳;組織司法干部開辦法治講堂宣傳村民常用的一些法律法規,強化普法宣傳;由黨員干部帶著農戶清潔房前屋后衛生死角,培養村民衛生習慣,使文明鄉風在村莊落地生根。

據了解,該區還積極推行垃圾兌換機制,建設農村環保銀行,促進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綠色環保處理,由黨員干部引導村民將日常生產生活垃圾,進行分類收集,到村民組環保銀行網點兌換物品,初步形成了垃圾回收利用的綠色生活方式。

農業興旺從哪來?“三農”人才指導是關鍵

打贏脫貧攻堅戰、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核心在產業,關鍵靠人才。近年來,該區實行“三級書記”抓鄉村振興、抓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嚴格壓實黨政一把手“第一責任人”責任,深入實施“萬名農業專家服務‘三農’行動”,集聚人才精銳力量,組建專家服務團隊,把專家匹配在產業鏈上,精準服務產業發展。

“養牛這個項目很好,重在短期育肥,但飼養的牛是從山東那邊運過來,先不要改變其原有生活習慣,同時還需要注射疫苗,以防出現疾病。”銅仁學院養殖學博士、“三農”專家服務團成員肖政國說。自“萬名農業專家服務‘三農’行動”以來,不管是在產業項目點,還是在產業發展會上,均可聽見“三農”專家的聲音。

為充分發揮“三農”人才在鄉村振興中的科技支撐和引領作用,該區聚焦“三農”產業、鄉村旅游等方面引才育才,積極引導人才、資金、技術等資源“上山下鄉”。鼓勵“三農”人才以農業園區、鄉村為平臺,以服務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集成推廣一批農業新技術、新品種,轉化一批農業科技成果,破解一批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培訓一大批農村實用人才 ,進一步帶動優勢產業做大做強。

“原來在機關搞科研工作,現在到這里來開展駐村幫扶,為500畝壩區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指導。”2017年3月,區科技服務中心科技情報所所長黃再發來到和平農業園區開展科技幫扶,為園區精品蔬果種植提供技術支持。

同時,該區整合省、市下派專家、區管專家及鄉村“土專家”“田秀才”“農博士”等“三農”人才資源,建立產業扶貧技術專家庫。圍繞產業鏈布局人才鏈,緊扣“五大”主導扶貧產業組建產業扶貧技術專家組,把專家精準匹配到產業鏈條上。并通過在產業鏈上教學模式,現場向群眾普及田間管理技術、農作物栽培技術等農業知識,為每個壩區培育2—3名農技人才,更好推動農業發展提質增效。

通過用好用活人才,精準發揮人才智力支撐作用,該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全區共有省級農業園區5個、市級農業園區5個,農業龍頭企業99家,家庭農場296家,共組建59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發展動力強勁、勢頭良好。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片_日本 在线视频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 五月天久久综合一区 | 亚洲三级在线免费 | 中文字幕丝袜熟女系列 | 在线精品亚洲精品 | 亚洲不卡永远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