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芯片和作物育種研究,有異曲同工之妙,工藝標準要求之高,甚至比政府行為的任何一項重大工業項目還要苛刻,有高度相似之處。半導體和作物育種對人類有多么重要?半導體是工業的糧食,作物育種為人類提供糧食和食物,是農業的基礎,都是人類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糧食。今天,從專業化角度,重點分析、比較和研究。
1.要投資,投巨資才能研發成功且不斷升級持續。所以,發展中國家起步難,過程更難,甚至想都不敢想。
2.要做艱苦、細膩、高難度的專業工作,而且長期積累、日積月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做出來的。運動式、喊口號、假大空、政績工程、虛虛實實、弄虛作假、偷工減料、一哄而起、一哄而下、大起大落、欺上瞞下、吹噓浮夸,都是大忌和大敵。
3.對專業人才、專業設備、專業技術,專業要求高。在這方面,德國、日本、臺灣省、韓國做得比較好。精工細作、精細化管理,嚴要求、高標準、一絲不茍、要求極高。
4.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國際合作,嚴規則、高要求。基礎性研究,在美國,光刻機在荷蘭,設計在英國,現在美國公司買走英國設計公司(ARM Holdings)。原材料和核心技術,在日本和德國。有的國家想一統天下,全部研發制造,獨立研發,研發制造一條龍,包攬壟斷,舉步維艱、難上加難,可能也犯大忌。哪個國家在這方面躍躍欲試,可能還像日本一樣會碰釘子。
5.政府支持,企業運作。半導體芯片和作物育種,不同于政府運作的某些工業產業,應該是企業行為,是科學家和企業家的使命。企業家和科學家為研發成功與否,嘔心瀝血、夜不能寐、寢食難安。
像作物育種,還不需要千軍萬馬,只需要十幾個人的小科研所或實驗站,農民育種家在農村簡陋的試驗田,就能開展和成功。在田間地頭蹲著的時間要長,不能天天出差,參加全國各地的評比評審和評獎,而不在田間地頭。富士蘋果還是叫盛岡的日本農業試驗場分場研發出來的,五常大米長粒香稻花香品種是當地農民育種家培育出來的。
6.運行體制機制:這是極大地調動企業家和科學家創造性和主動性的神圣而圣潔的領域,也是能否成功或持久的關鍵,不能一哄而起、主觀意志、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大起大落,而是持之以恒、孜孜不倦、日積月累和長期積累。
科研經費重要,也不是萬能。經費是根據需要和可能、成就而定,不是企業家和科學家靠跑斷腿去不厭其煩苦苦申請和答辯所獲得。這么辛苦,拿到經費,靈感和創造性可能就蒸發了。因為這種研究不是人人參與的群眾運動,也不是像蓋房子那樣招標,而是最適合的企業,最專業的人才,最適合的隊伍,才能去從事,而且拿成果說話,靠專利每年獲得巨額回報,都不需要形式化的評獎和表彰。經費也是為他們所提供、所激勵、所服務,不能搞審批申報制,而是投入保障和專利制。
(作者系三農教育學者,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李水山 博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