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岡市在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基礎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一體化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完善,全面促進城鄉融合,打造鄉村振興武岡“樣板”,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升。但武岡市在新形勢下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面臨區域交通條件改善、農產品品牌建設、產業集聚效應發揮、民居風格統一,以及古城保護開發等挑戰。從空間規劃編制、城鎮承載力提升、產業發展賦能、古城保護開發和農村土地綜合改革五個方面提出了進一步推進武岡市城鄉融合發展的基本建議。
關鍵詞: 鄉村振興 城鄉融合發展 示范創建 武岡市
武岡市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是邵陽市西南五縣中心,素有“三省通衢”“黔巫要地”之稱,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全省歷史文化名城。全市總面積1539平方千米,地勢東、西、南三面環山、中部低平,是典型的丘陵山區地形。全市總人口84.5萬人,戶籍人口82.69萬,其中農業人口42.75萬,系革命老區、武陵山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縣(市)、省直管縣經濟體制改革試點縣(市)、省鄉村振興示范縣市。近年來,武岡搶抓全省第一批鄉村振興示范縣(市)發展機遇,創新推行“1131+”工作思路,對標落實邵陽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七大專項行動”,特別是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為突破口,以“一拆二改三清四化”為抓手,全面掀起“人人關注、人人支持、人人參與”的幸福美麗村莊創建熱潮,成功走出了一條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鄉村振興實踐之路。
一、武岡市城鄉融合發展取得的新成效
近年來,武岡在高質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基礎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突出抓好城鄉規劃、建設、教育、醫療、養老、供水、客運、治理、人才一體化建設,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升,省鄉村振興示范創建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其中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城鄉供水一體化、農村薄弱學校改造等經驗相繼被人民日報、新華網、中央電視臺、湖南衛視等主流媒體報道推介。2021年全市生產總值195.2億元、增速11.7%,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464元、增速12%。
(一)推進城鄉規劃和建設一體化
武岡圍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湘西南明珠城市、邵陽西部生態圈中心城市、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市、鄉村振興樣板示范區”的城市定位,把牢規劃“方向盤”,牽住規劃“牛鼻子”,堅持以人為本、區域協調、城鄉融合,協同推進實現多規合一。堅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突破口”,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為抓手,實施農村人居環境幸福美麗鄉村建設工程,推進城鄉建設一體化。
1.科學規劃引領,推進城鄉規劃一體化
以“全域統籌、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為原則,綜合考慮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因素,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建立了區域統一、責權清晰、科學高效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整體謀劃新時代國土空間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格局。
(1)成立工作專班,統籌國土空間規劃編制。2020年,武岡成立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領導小組,統籌全市各級各類規劃編制。編制類型涵蓋縣域涉及的國土空間規劃三級三類,如《武岡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武岡市各鄉鎮總體規劃(2020~2035)》《武岡市市域村莊分類與布局》《299個行政村的“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及各類專項規劃等。
(2)堅持共享發展,構建城鄉發展一體化空間結構。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產業發展、人口社會等因素,塑造規劃形成規模合理、功能完善的“一核兩翼三中心鎮五示范鎮百特色村”的城鄉發展一體化格局;基于自然資源稟賦和地理空間特色,以“云山、天子山為自然屏障的一軸兩屏三廊多點”的生態保護格局;積極創建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國土空間。圍繞產業發展導向,引導產業發展空間布局。依托自身資源和比較優勢,充分考慮產業發展的用地需求,以武岡經開區、城西商貿物流園、臨空經濟區為主體,沿省道S336、國道G241為發展主軸,將全市劃分為中部農工商旅綜合經濟區、中南部輕加工基地及農旅基地、東部農林及鄉村旅游區,以周邊多個農業產業園、特色小鎮、鄉村旅游基地為補充的“一核兩軸三區多點”的整體產業結構。
2.示范創建先行,推進幸福美麗村莊建設
武岡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堅持“十村示范、百村整治”,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突破口、“一拆二改三清四化”為總抓手,全域推進幸福美麗村莊示范建設,提升了環境與健康意識,改變了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不良習慣。
(1)堅持科學謀劃,做到“三動齊驅”。圍繞“干什么、誰來干、如何干”繪制作戰圖和時間表,精確制導、準確定位。一是高位推動明方向。武岡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及時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重要論述和上級黨委政府相關文件會議精神,適時研究部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幸福美麗村莊建設工作。二是上下聯動聚合力。成立了由市長任組長的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和治垃圾、治污、治廁所、治空心房、治水、治農業生產廢棄物、村容村貌提升等7個工作組,統籌指導全市各級各部門有序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同時各鄉鎮(街道)和相關市直部門相應成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組,實行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工作專班專門抓。制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幸福美麗村莊建設方案》《幸福美麗村莊創建觀摩評比方案》,從頂層設計上確保高質量推進。三是示范帶動強引領。堅持“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制定《武岡市幸福美麗村莊創建方案》,2021年從31個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27個省級重點幫扶村中遴選出32個村作為幸福美麗村莊創建村,通過市處級領導辦點示范、工作隊駐村幫建、資政獎補、整合項目、保障發展用地、清單化管理六項舉措,打造了一批示范效果好、輻射能力強的幸福美麗村莊。按照“先治臟、后整亂、再添美”三個步驟,創建20個省級美麗鄉村、38個邵陽市級美麗鄉村、100個人居環境示范村、141個人居環境整治重點村。
(2)堅持聚焦重點,做到“四步齊走”。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施策,規劃先行、統籌推進,立足農村、保持特色,農民為主、多方參與”的原則和“一拆二改三清四化等重點工作按月鋪排”的思路,統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一拆”治亂。對標落實農村建房“一戶一宅”和“建新拆舊”政策,積極開展集鎮專項整治,對“空心房”“違建房”“危險房”做到應拆盡拆,目前已拆除“空心房”5812座75.07萬平方米,清除了村莊院落的衛生安全死角,營造了整潔的居住環境。一方面,有效改變了村莊布局混亂和村容村貌臟、亂、差等問題,提升了村民生活質量,村容村貌大為改觀;另一方面,農村的土地、道路、溝渠等生產設施進一步完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促進了節約集約用地,新增農用地指標750畝,有效緩解建設用地壓力。“二改”治污。開展農村廁所革命及糞污治理,全面推行“首廁過關制”,并結合“五小園”建設,鼓勵農戶將處理后的糞水就地就近綜合利用,目前已完成衛生廁所改造10455戶,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5.09%,新(改)建黑灰水分離廁屋9831戶,基本實現廁屋黑灰水分離,創新糞污利用方式。鄉鎮污水處理項目共11個,總投資2.3億余元。2020年完成鄧家鋪鎮污水處理項目,2021年完成鄧元泰、灣頭橋、龍溪鎮等3個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項目,共完成投資1億余元,新建污水配套管網16.19km,受益群眾5萬余人。“三清”治臟。扎實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建立“戶分類、組保潔、村回收、公司轉運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網和再生資源分類回收網“兩網融合”機制,315個行政村100%實現生活垃圾集中轉運并無害化處理。垃圾分類減量成效尤為明顯,88.6%實現垃圾分類減量,年均減少填埋垃圾8500噸、節省財政垃圾處理投入1071萬元、增加群眾和保潔員收入426萬元。“四化”提質。堅持因地制宜,分類分步實施各村“多規合一”編制,目前已聘請專業資質單位全面完成村莊分類與布局、58個示范村和重點幫扶村的村莊規劃編制,啟動其余村規劃編制工作。在此基礎上全力推動村莊硬化、綠化、美化、亮化,創建“國家森林鄉村”3個、“省級森林鄉村”224個,美麗庭院示范戶11524戶,農村公路通暢率100%。
(3)堅持精細管理,做到“四制齊行”。將整章建制貫穿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過程,確保各項措施落實落細。建立多元投入機制。完善“政府主導、部門支持、社會幫扶、群眾自籌”的多元投入機制,2021年整合涉農資金19893萬元用于幸福美麗村莊創建和環境衛生整治,收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衛生費347.63萬元、社會各界及鄉賢贊助“一拆二改三清四化”幸福美麗村莊創建資金4871.54萬元,農民群眾投工投勞30600人次。建立聯戶共建機制。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和村民自治作用,將聯系戶的衛生狀況作為黨員量化積分的重要考核指標,通過組織交叉檢查、村組競賽等方式,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變“要我建”為“我要建”,同時大力開展“清潔小衛士”“衛生教育進課堂”“小手拉大手·衛生齊動手”活動,在各級媒體平臺發布宣傳報道160余篇,營造良好氛圍。建立定期考評機制。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與單位績效評價和干部年度評先評優掛鉤,創新推行月考核排名、獎懲、常態化調度機制,實行一月一檢查一評比一通報、一季度一觀摩一講評一獎懲制度。建立長效管護機制。探索共享共治有效途徑,建立健全市、鄉、村、戶四位一體的長效管護工作機制,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納入村規民約,并在市、鄉獎補的基礎上每年將上年度村集體收入的10%用于整治與管護,目前299個村100%建立日常保潔機制,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二)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
武岡明確“中心城區—重點鎮—一般鎮—中心村”分級公共服務中心體系,分級分區建設布局了一批優質基礎教育資源、體育設施、醫療衛生設施、社會福利設施,采取差異化配置實現了均等化,構建了統籌城鄉、立足基層、協作有序、特色突出的公共服務體系。
1.突出教育根本,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
武岡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素有“崇教善教”的優良傳統。建立城鄉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機制,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持續推進“雙減”和“五項管理”政策落實,推動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形成以城帶鄉、整體推進、城鄉一體、均衡發展的義務教育發展的良好局面。
(1)均衡發展義務教育。出臺《武岡市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年度實施方案》(2022-2030),明確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總體任務、階段目標,制定了時間表、路線圖。投入資金17.5億元,打造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模式,全面完成163所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提質改造新東小學、武岡二中、職業中專等學校,思源實驗學校、實驗中學、師大武岡附中、幸福芙蓉學校建成開學,義務教育大班額問題得到全面解決。全面推行鄉鎮完全小學和小規模學校一體化發展。全市43所完全小學和73所小規模學校結對幫扶,實現“五個統一”。探索聯盟辦學模式,城區各優質中小學對口幫扶農村薄弱學校。2021年建成芙蓉學校2所,完成小規模學校改造11所,建成鄉鎮標準化寄宿學校2所,全市教育基礎設施維修改造全面提升,義務教育學校整體辦學條件大幅度提高。2021年5月,全省農村標準化寄宿制學校建設現場會在武岡市召開。武岡市幸福芙蓉學校獲省優秀項目,獎金500萬元。
(2)以好教師“四有”標準,著力建強教師隊伍。推行區域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和城鄉教育聯合體模式,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城鄉共享。教師專業成長不斷加強。構建了市、鄉、校三級教研網絡,形成了以解決教學問題為中心、教學片區為平臺、學校為基礎、教師研究為主體的一體化研修模式,開設教育系統行政管理人員培訓、師訓負責人及學校管理員培訓、中小學班主任培訓、市教師培訓團隊高級研修等多種形式培訓班,全年共培訓教師10218人/次。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斷增強,學校師資均衡化和專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交流機制有效推進。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長效機制,出臺《武岡市教育系統干部掛職交流實施辦法》,全面落實教師交流制度。2021年8月下旬,落實了校長交流輪崗制度,通過交流輪崗、內部推選、公開選拔等方式,調整充實各教育單位領導班子,其中交流調配了109人;落實教師交流制度,在農村學校之間、城區學校之間工交流59人,支教交流29人,掛職交流1人。
2.提升醫療水平,深化市鄉村一體化區域醫療共體建設
武岡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健康武岡建設為抓手,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夯實市鄉村三級醫療服務體系,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改善鄉鎮、農村的醫療條件,建立城鄉醫療共同體,推行城市醫院與鄉鎮衛生院及村衛生室結對幫扶或者遠程醫療,緩解農村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基本實現“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市)”。
(1)夯實基礎,完善村衛生室的網底功能。因地制宜建設村衛生室,做到規范適用。通過橫向整合財政、衛健等部門資金,縱向統籌后期財政剛性投入村級衛生室的建設、維修、租賃等資金,以“健康按揭”方式向國開行貸款1.05億元,一次性建成299個建筑面積為180平方米、配備4類77件醫療設備的標準化村衛生室,實現“小病不出村”所需的門診、檢測、留觀、康復、基本藥品保障和健康教育6大功能。村醫入駐率100%,全部實施基本藥物制度、開通醫保門診家庭賬戶報銷、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數據網上直傳。為保障鄉村醫生合理收入,明確除正常醫療收入外,從購買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差基本藥物、解決家庭醫生團隊簽約補助三個財政渠道進行補助。安排299名市級醫院專家、299名鄉鎮衛生院骨干每月定期在村衛生室各坐診一天,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村,村民的小病小傷在家門口就可得到有效診治,同時傳、幫、帶鄉村醫生。
(2)加強建設,強化鄉鎮衛生院的樞紐地位。一是建設標準化業務用房。籌資9000萬元,對全市14個鄉鎮衛生院進行提質改造,提高了內科、兒科、婦產科、中醫科等服務能力,建起了6個示范性鄉鎮(中心)衛生院,新增了322個床位,添置了180件醫療設備,招聘了262名專業技術人員;加大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力度,依托市人民醫院和市中醫醫院技術平臺,分別在鄧家鋪鎮中心衛生院和稠樹塘鎮中心衛生院設立了市人民醫院鄧家鋪分院、市中醫醫院稠樹塘分院,老百姓就近能享受到三級醫院醫療服務。二是深化管理與服務改革。對鄉鎮衛生院進行了以人事人才管理為核心的一系列綜合改革,實行績效考核和績效工資制度,建立科學的激勵約束機制,獎勤罰懶,獎優罰劣。三是切實加強鄉鎮醫療隊伍建設。公開招聘一批醫學專業畢業生,充實鄉鎮衛生院人才力量,激活鄉鎮衛生院活力;在職培訓一批衛生技術人員,不斷提高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從業比例,提高鄉鎮衛生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對口支援培訓一批。健全向鄉鎮衛生院輪換派駐骨干醫師制度,市在城二級醫療機構輪流對口支援鄉鎮衛生院,加強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技術幫扶指導和人員培訓。
(3)突出龍頭,打造湘西南醫療衛生中心。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做大做強公立醫院,協調發展民營醫院,實現公立醫院、民營醫院良性競爭。在公立醫院建設方面,概算投資1.5億,修建市人民醫院門診住院醫技綜合樓,并創建成邵陽市首家縣域三級綜合醫院;投入8000萬元,修建市中醫醫院住院大樓,并創建成二級甲等醫院。在民營醫院建設方面,大力發展以展輝醫院、都梁醫院為主體的民營醫院。同時,在城區醫院,圍繞創建國家級、省級和市級臨床重點專科,重點發展一批高新技術,創建省級、市級重點實驗室、重點學科,確立了“一改五化”為主要內容的管理體制改革任務,深入開展“醫院管理年”“三好一滿意”“醫療質量萬里行”“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優質服務基層行”等一系列活動,有力促進全市醫院管理、醫療技術、醫療質量和醫療服務水平的全面提升,形成了武岡特色的醫療品牌。
3.完善養老體系,推動城鄉康養一體化
武岡市立足養老服務體系發展現狀,緊緊圍繞老有所養、老有所居、老有所醫、老有所樂,搶抓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機遇,推動市財政向農村養老事業傾斜,將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基本養老服務向農村傾斜,社會保障向農村全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加強城鄉一體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1)加強機構整合,率先完成區域性中心敬老院建設。根據《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中建設區域性敬老院的工作要求,對老舊敬老院進行整合搬遷,所有老舊敬老院入住老人和工作人員全部搬遷至中心敬老院。從2020年起,陸續投資5000余萬元新建了水西門街道、荊竹鋪鎮、灣頭橋鎮、龍溪鎮、鄧家鋪鎮中心敬老院等5所康養型區域性敬老院。每所養老機構均單獨建立消防控制室,設有火災報警控制器、消防聯動控制器等,從根源上杜絕了消防安全隱患。武岡市財政撥專款用于采購空調、電梯、護理床,使全市敬老院達到居有空調、行有電梯、護理床位全覆蓋的美好環境,大幅度提升養老機構安全管理和服務水平。其中灣頭橋鎮中心敬老院、龍溪鎮中心敬老院先后引進社會力量,按公建民營模式運營,引進專業護師、護士進入養老行業。通過對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逐個征求意見,實行應養盡養。目前185名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有126人安排在敬老院集中供養,集中供養率為68.1%。
(2)加強統籌協調,建立養老服務質量指導中心。建立了養老服務質量指導中心,建筑面積共1060平方米,按養老行業最新標準設置了養老服務機構安全與服務質量管理中心,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指導中心,老年人能力評估中心,養老服務及產品展示、宣傳與推廣中心,養老服務人才培訓中心。養老服務質量指導中心為市民政局管理的正股級財政全額撥款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核定編制5人,承擔全市養老服務政策宣傳推廣、養老補貼發放、養老熱線平臺運行和維護工作,指導養老機構和社區居家養老中心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其中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指導中心由兩家民辦養老服務組織聯合運營,通過湖南省養老綜合管理與服務平臺對全市基本養老服務工作進行智慧調度。2021年共服務城鄉困難老年人2734人,服務金額538317元,養老服務人才培訓中心對基本養老服務工作人員年度共開展4次培訓,有助于提高養老行業專業人員素質。
(3)聚焦基層,高標準建設基層養老服務設施。2021年,高標準建設了17所鄉鎮(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由市財政撥付專項資金,委托第三方公司按標準承建,每所平均建設經費3萬元,設置有廚房、餐廳、閱覽室、棋畫室(多功能活動室)、休息室、助浴間、洗滌間、康復護理室、托養服務室、家庭支持培訓室、心理咨詢室等功能室,主要為居住在鄉鎮(街道)轄區內老年人提供各種綜合性居家養老服務照料、助餐助浴助潔、健康指導、文化娛樂等養老服務,市民政局安排專人對17所鄉鎮(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進行管理運營。對標湖南省鄉村振興關于村級互助養老服務設施不低于30%的要求,市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新建95所村級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每所安排建設資金8000元,設置有廚房、餐廳、閱覽室、棋畫室(多功能活動室)等基本功能室,主要對本村高齡、留守等老年人進行定期探視走訪、引導組織居家老年人開展互助服務、對不能自理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護理。根據武岡市人民政府安排,村級互助養老服務設施由本村老年人關愛村員負責日常管理,崗位補助200元/月。
4.創新網格化管理“多網合一”機制,推進城鄉治理一體化
為進一步減輕基層負擔、提高基層治理運行效率,解決一線力量不足問題,武岡市探索創新網格化管理“多網合一”機制,推動實現城鄉治理一體化。
(1)強化組織領導,構建責任體系。成立了由市委書記任組長、市長任第一副組長的市網格長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深入鄉鎮(街道)、村(社區)實地蹲點調研,全面整合河長、林長、路長、田長以及安全、綜治、疫情防控等基層網格,建立網格長負責下的網格全覆蓋的“微網服務大民生”基層治理機制,減輕基層負擔,激發發展動力活力。做到功能不重復、責任不重復、人員不重復、考核不重復,實現“一網管多事,多長合一”和“一張網格托底、一個平臺調度、一套體系保障”。將全市市、鄉、村、組四級劃分為大、中、小、微四張網格,明確由市委書記擔任大網格網格長、各鄉鎮(街道)黨(工)委(黨組)書記擔任中網格網格長、各村(社區)支部書記為小網格網格長、各村(社區)組長(院落長、小區長)為微網格網格長,各級網格長對網格內各項重點工作負責,同時根據工作需求、人口數量、居住環境、地域大小等實際情況統籌選聘微網格員。
(2)激活群眾主體,健全激勵機制。充分發揮黨建引領和村民自治作用,探索共商共建共享共治的有效途徑和長效機制,制定網格積分管理制度和積分獎勵辦法,對參與問題上報、矛盾調解、義務投工等行為獎勵積分。在2021年全面實施鄉村振興過程中,基層群眾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累計幫扶自籌5219.17萬元,投工投勞13.1萬人次,全面掀起“人人關注、人人支持、人人參與”的幸福美麗村莊創建熱潮。研究制定網格積分管理制度和積分獎勵辦法,開設積分超市,對參與問題上報、矛盾調解、義務投工等行為獎勵積分,年終按積分多少進行獎勵,并作為申請入黨、評先評優的重要依據。同時定期開展推薦“優秀網格”“先鋒網格長”“優先黨員”“文明家庭”等評選活動,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樹立先進典型,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吸引群眾自覺參會線上群眾自治。
(3)堅持數字賦能,提高治理效率。組建“1+N”市大數據平臺指揮中心,依托“邵陽市社會治理創新開放共享總平臺”,打造全市統一的指揮平臺APP,作為開展網格工作的“中樞大腦”,集學習教育、線上交流、信息反饋、問題領辦、跟蹤評價等功能于一體。同時整合村(社區)微信群,實現全市“一戶一人”入群,架起“信息高架橋”,轄區群眾可通過本級網格微信群隨拍隨報本轄區內治安維穩、交通安全、安全生產、疫情防控、耕地保護等隱患和線索,確保情況動態掌握、風險提前研判、訴求及時回應、問題快速處理、服務精準有效。
(三)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
武岡市加大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力度,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堅持對市政公用設施內提素質、外延服務,統籌規劃城鄉道路、供水、供電、信息、垃圾污水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把城鄉作為一個整體通盤考慮,既提高了城市的服務能力,又拓展至鄉鎮,促進市政公用設施進步成果城鄉共享。
1.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
武岡地處衡邵干旱走廊東部,季節性缺水是困擾武岡部分鄉村居民生活的問題。2017年以來,積極探索城鄉供水一體化,運用市場機制破解投融資瓶頸,實施飲水安全全覆蓋暨鞏固提升工程PPP項目建設。籌措資金11億余元,建成人安飲水項目1215個,有效解決了水資源分配不均、部分地區水資源缺乏、秋冬干旱時段局地季節性缺水以及鄉鎮之間、水廠供區之間供水不平衡、個別水廠水質不合格等飲水難、飲水差的問題,實現了城鄉供水“同水、同質、同網、同價、同服務”,為農村飲水安全工作積累了可復制的經驗,探索出一條新路子。
(1)全域規劃,統籌資源。按照“不落一戶,不漏一人”的要求,做到精準施策,統籌謀劃。因地制宜,采用三種工程模式保障飲水安全:“互聯互通”模式,以威溪水庫等4個中型水庫水源為支撐,建成4處日產水2~10萬噸規模水廠,鋪設600多千米供水主管到村到院落,解決水源單一和人口密集區季節性缺水風險較大的問題。“提質改造”模式,以22處“千噸萬人”工程為基礎,采取完善設施設備和管網延伸的辦法,解決供水質量不高和196個村的自來水覆蓋問題。“水池水井”模式,以原有取水點和新開辟水源為手段,按需建盡建原則采取改建或新建水井、水池的辦法,解決邊遠偏僻山區農戶的飲水安全問題。
(2)創新機制,融資建設。采用“BOT+ROT”的PPP融資方案,融資8億,整合第一自來水公司、城市供水有限公司(第二水廠)、第三水廠組建武岡市城鄉供水有限公司,作為政府出資方,與合作方一起組建項目公司,注冊資本金2個億,其中武岡出資方比例為25%(約0.5億)。以“以水源定規模、以規模定方案、以方案定設計”,按照“城鄉供水一體化、區域供水規模化、工程建管專業化、運營管理智能化”“四化”模式,建成人安飲水項目1215個,讓每個水廠成為城市和農村景點、亮點和地標。
(3)建管并重,以水養水。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的建管思路,確保城鄉供水共建共管共享、融合發展。2021年上半年,實現4處骨干水廠與鄉鎮22處千噸萬人水廠并網連通,670公里的供水管道從城市從每個骨干供水工程延伸到城鄉每個院落,建成城鄉供水一體化水網。全面推行農村水廠企業化管理,全面落實供水水價,落實維修養護機制,每年安排100~300萬元的管護經費,建立了以水養水的良性循環管理運行機制。將大水廠制、大管網供的安全水,與全市原有22處千噸萬人鄉鎮集中供水水廠管道連通、資源互補、成果共享,相互應急補水,真正實現城鄉供水“同水同質同網同價同服務”。
2.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
城鄉客運一體化是助力鄉村振興、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一項重大惠民舉措。2020年5月,武岡市搶抓列入全省第二批城鄉客運一體化示范創建縣市的有利時機,大力推動鄉客運一體化改革,2021年12月1日正式開通營運。
(1)全心籌劃,夯實工作基礎。堅持以建成“全省先進、邵陽領先”的城鄉客運一體化示范市為目標,打造全域客運一體化模式,形成以城帶鄉、統籌協調、相互融合的城鄉客運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先后兩次組織相關成員單位負責人赴永州市寧遠縣和岳陽市汨羅市學習第一批城鄉客運一體化示范縣創建工作的先進方法和成熟經驗,組織工作人員深入全市各鄉鎮村、運輸企業,對全市客運站場、營運車輛和各線路道路通行狀況進行了細致的梳理,切實掌握到最真實、最基礎的數據,為創建方案的制訂和創建工作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支撐。
(2)統籌推進,創建有序開展。對城鄉客運一體化的惠民舉措、營運線路和站場建設等進行系統規劃。2021年4月完成了經營主體公司公開招標工作,確定了湖南邵陽湘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為城鄉客運一體化創建項目經營主體公司。建立補償機制,圍繞舊車回購、新車采購、站場建設、班線運營等方面出臺專項政策支持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舊車回購實行“三獎一補一優”政策,新購新能源車、場站(充電樁)相關的國省補助資金依法依規按實撥付給經營主體公司。于2021年6月完成了“10+57+31”的城鄉干線+城鄉支線+鎮村班線運營線路模式的制定,實現299個建制村全覆蓋。并會同自然資源局、測繪院工作人員,完成新、改擴建的稠樹塘等9個鄉鎮運輸服務站和新建的文坪等13個首末站的選址、測繪和套圖工作,已完成武岡西站、荊竹、馬坪鄉鎮運輸服務站改造工作。
(3)群眾滿意,創建初顯成效。圍繞打造全域客運一體化模式的目標,全資組建營運公司,一次性回購全市農村客運班車249輛、新購新能源車85臺,全覆蓋開通“干線+支線+鎮村班線”的“10+57+31”條城鄉客運路線。第一批20輛新能源車從10月1日按照城鄉公交的方式開始運營,相比之前的農村客運車輛,新能源車更環保安全、乘坐舒適度更高,比農村客運票價下降30%,且同步實行65周歲以上老年人免費乘車優免政策。推進交郵融合發展,經營主體公司與郵政等物流快遞企業合作,新能源車設置有專門的物流快件存儲空間,實現快遞進村、農產品進城,構建市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逐步建成方便快捷、銜接順暢、安全高效的一體化城鄉客運網絡和便民惠民、保障有力的城鄉客運服務體系,為武岡鄉村振興提供交通保障。
(四)圍繞城鄉產業協同推進農業現代化
將產業發展的支持對象從貧困戶擴大到非貧困戶,從貧困村擴大到非貧困村,從普通農戶擴大到專業大戶及農民合作社,創新利益聯接機制,保障農民利益,引導和帶動鄉村產業振興,實施特色強農、產業融合強農、科技強農,為村民增收致富開路,引導和帶動鄉村產業振興,助力產業扶貧向產業興旺發展。
1.農業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
(1)鄉村產業基地布局日益優化。一是推廣糧油業“優質品種”。2021年,全市完成糧食總播面積102.97萬畝,其中優質稻66.73萬畝,高檔優質稻18萬畝,雜交玉米12.99萬畝,其他旱雜糧5.25萬畝,油菜18萬畝。二是構建種植業“特色體系”。全市經作物總面積39.3萬畝,其中臍橙8.7萬畝,其他小水果4.6萬畝,蔬菜17.2萬畝,中藥材3.6萬畝,油茶3.3萬畝,茶葉及花卉苗木等1.9萬畝。三是做強養殖業“拳頭產品”。自2017年“武岡銅鵝”被認定為湖南十大農業區域公用品牌以來,武岡市銅鵝產業快速發展。2020年全市出籠銅鵝95萬羽,以湖南偉業集團為引領,建成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武岡銅鵝)省級示范園4個,年出籠萬羽銅鵝的銅鵝場4家,種鵝繁育基地4個,初步形成2個銅鵝產業帶。全省首個魚類健康養殖院士工作室——武岡劉少軍院士工作室落戶武岡市,在玉屏建成了湖南師范大學魚類健康養殖科研基地、雪峰山魚種繁殖谷,為武岡市以“公司+基地+致富帶頭人”的模式帶動水產養殖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農產品深加工體系日益強化。農產品加工企業已發展到341家,其中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分別達到8家和24家。資產過2000萬元的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62家,過500萬元的112家,建強了五大產業體系。一是糧油產業。以菁薌米業、云山糧食、南薌米業、華祥油業為龍頭,大力發展訂單基地,創新合作模式,帶動產業發展,年加工量40萬噸,產值13.5億元。二是鹵菜、銅鵝產業。以金福元、鄉鄉嘴、華鵬、博偉、家家康、湖南偉業等為龍頭,前店后廠式的小作坊300余家,年加工銅鵝肉2350噸,日加工大豆300噸(占湖南大豆加工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總產值42.86億元。三是臍橙、果蔬產業。以九盛生態、云山果業、海達專業合作社為龍頭,建立果蔬基地30.5萬畝,年加工產值9.02億元。四是葛薯產業。以和旺食品為龍頭,建立葛薯基地3.6萬畝,加工產值1.8億元。五是中藥材、青錢柳產業。以武岡醫藥、皇城國際貿易和啟康青錢柳為龍頭,建立中藥材和青錢柳基地3.6萬畝,年加工產值2.2億元。
(3)農業產業特色品牌日益亮化。一是著力推進農業品牌建設。果蔬茶、優質稻、特色紅薯、黃金葛等綠色食品的標準化生產規程全面實施。“兩品一標”產品越來越受歡迎。到目前為止,武岡市綠色食品17個,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4個,制訂農業地方標準規范3個,創建示范基地3個。二是著力打造一批馳名商標。中國馳名商標2個,省著名商標11個,邵陽市知名商標18個,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8個,“武岡鹵菜制作工藝”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個。三是著力提升特色發展品位。2007年,武岡被命名為“中國鹵菜之都”;2017年,武岡被命名為“全國食品工業強縣(市)”,連續5年被評為“全國豆制品加工50強縣(市)”,武岡銅鵝被列為“湖南十大農業區域公用品牌”;2019年6月,湖南省豆制品聯盟在武岡掛牌成立。
2.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建設
武岡市貫徹落實上級“數商興農”有關精神,以“互聯網+”為助力,強力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建設。截至目前,已培育電子商務企業81家,其中省級認定的電商企業13家,省級重點培育項目3個。
(1)不斷完善電商體系,暢通物流配送渠道。全力推進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建設,充分整合利用現有電商資源,建立完善的三級電商公共服務體系,建成1個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和1個電商倉儲物流配送中心,購置了3臺冷鏈車、10臺箱式貨車,開辟了10條快遞物流專線,實現商品流、快遞流、物流“三流合一”的集中配送;建成14個鄉鎮電商服務站、185個村級電商服務點,85個脫貧村做到全覆蓋。全市電子商務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打造了“武原味”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和武岡鹵菜“一縣一品”網銷品牌,大力開展全網營銷宣傳推廣,促進本地農產品網上銷售,有效解決了農產品“賣難”問題。
(2)深度融合產業振興,促進農產品上行。依托武岡鹵菜產業資源優勢,致力打造武岡鹵菜為一縣一品網銷品牌,做大做強武岡鹵菜產業;依托“一村一龍頭”和種養專業合作社,采取農戶加入合作社、與農戶簽訂農產品收購協議、電商企業與合作社或農戶直接簽訂代購代銷協議等方式,通過電商平臺進行全網營銷推廣。本地電商企業自主開發運營的“善星小集”電商平臺日均網銷交易額達5萬多元,在新冠疫情防控方面,電商平臺采取無接觸配送模式為武岡各個村莊及時送達日常生活用品,配送消費品金額超過600多萬元,有力保障了疫情防控期間城鄉居民的基本生活;鄉鄉嘴食品有限公司運營淘寶、拼多多等電商平臺,以及通過抖音、快手帶貨直播等方式,2021年網銷額近8000萬元;芳姐鹵菜通過開設天貓旗艦店,鹵菜商品成功入駐中國電商扶貧聯盟,網銷規模日益增長;個人網店瀟湘美味店通過淘寶、拼多多等平臺銷售本地農副產品,在個人網店中農產品銷量排邵陽市第一名。
(3)加強培訓與宣傳,營造良好電商氛圍。大力宣傳推廣優質農副產品,圍繞打造“武原味”區域公共品牌、武岡鹵菜等知名品牌,積極挖掘、培育本地農產品品牌,講好品牌故事,擴大影響力和知名度;加大農村電商人才培訓,主要采取“集中與分散、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方式,開展電子商務普及培訓和技能提升培訓。截止目前已完成各類電商人才培訓10017人次,其中普及培訓6513人次,技能提升培訓3504人次,帶動創業就業人數359人。舉辦了一縣一品網銷宣傳推廣、年貨節等活動,積極組織電商企業參加農產品產銷對接會;通過微信公眾號、電視臺等各級媒體大力宣傳武岡市電子商務進農村工作,中國交通運輸部作為典型案例進行了相關報道,中國扶貧網對武岡“三流合一”打通鄉村物流最后一公里模式進行了宣傳報道。
二、武岡市城鄉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
雖然武岡市的城鄉一體化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按照城鄉融合發展的要求依然存在諸多薄弱環節。在區域交通條件改善、農產品品牌建設、產業集聚效應發揮、民居風格統一,以及古城保護開發方面均存在改善空間。
(一)區域交通條件受制約
武岡歷史上曾是州郡所在地,現在也是邵陽西南部的中心城市。交通瓶頸,尤其是鐵路交通匱乏,已成為武岡與外界經濟合作中的突出問題,難以滿足加快發展的需要。一是鐵路運輸比較匱乏。隨著鐵路運輸水平的不斷提升,地域間整體運輸水平也隨之提高,區域間的流動、地區間的交流與合作更加緊密,為城市旅游、商務活動等帶來一定的便利性,鐵路交通對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邵陽西部的洞口和隆回縣曾經也是貧困地區,但這幾年經濟發展迅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懷邵衡鐵路的通車,位于懷邵衡鐵路線上的洞口和隆回兩縣,經濟都高于武岡等邵陽西南部各縣市。武岡鐵路運輸比較匱乏,導致無法便捷地通過鐵路與其他城市高效連接,從而制約了與外界進行經濟要素的流動和轉移,難以有效地進行資本、技術、人才、市場等資源的交換。二是現有機場對經濟提升作用有限。邵陽武岡機場,位于湖南省邵陽市武岡市北部的頭堂鄉和灣頭橋鎮,海拔460米,為湖南省海拔最高機場。邵陽武岡機場距離武岡市城區9千米,為4C民用旅游支線機場。2013年7月31日,國務院、中央軍委同意新建邵陽武岡機場。2017年3月28日機場試飛成功,2017年6月28日機場正式通航。邵陽武岡機場有航站樓3210平方米,跑道長2600米,站坪有C類機位4個,可保障2020年旅客吞吐量25萬人次、貨郵吞吐量500噸。但是截至2022年3月,只通達北京、長沙和重慶3個城市,對經濟發展產生的促進作用有限。
(二)推廣農產品品牌力度不夠
品牌文化已經隨著時代進行變遷,同時也是品牌文化自我創新與發展的過程。隨著農產品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品牌化經營成為實現現代農業發展、轉變區域經濟增長方式、獲得長久競爭優勢的關鍵。武岡在組織領導、財政投入、政策支持等方面扶持農產品區域品牌培育,同時注重引導相關主體積極參與品牌培育工作。但是在農產品區域品牌培育方面,仍存在品牌意識不夠強、規劃布局不夠規范、產品質量保障體系不完善、營銷力度不夠大等問題。
1.農產品區域品牌意識有待提高
與之前相比,武岡市當地政府農產品區域品牌意識有所加強,但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還遠遠不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農產品區域品牌創建意識淡薄。武岡地理位置相對較偏遠,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在農戶、農產品加工企業、政府部門等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意識淡薄的問題。在農戶方面,大部分只重視農產品的生產,而沒有意識到農產品區域品牌是一項重要的無形資產,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在農產品加工企業方面,部分企業認為品牌創建耗時耗力,不愿花時間與金錢去進行農產品區域品牌創建工作;在政府部門,一部分政府官員認為農產品生產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農產品規模與質量不穩定,創建農產品品牌難度大、風險高,因而對農產品區域品牌創建的引導和扶持積極性不強。二是農產品區域品牌保護意識不強。農產品區域品牌是當地名特優農產品經過長期的歷史傳承形成的,當地政府和產品生產經營者如果沒有農產品區域品牌保護意識,對自己的農產品區域品牌被假冒、被淡化等侵權行為不及時予以糾正,對品牌加以保護,將會使自己的區域品牌遭受嚴重損失。
2.農產品區域品牌規劃布局有待進一步完善
武岡為傳統農業大市,農業資源極為豐富,加上“一縣一品”發展戰略的實施,品牌創建工作一時呈現遍地開花的繁榮景象,但每一個品牌規模不大、影響力偏弱,要想做大做強做優農產品區域品牌,對各區域品牌進行優化整合、并進行合理的規劃布局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加強。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立于不敗之地,武岡市亟需綜合考慮本地自然資源及優勢農產品分布和發展情況,充分有效地利用各地資源,統一規劃布局,進一步明確各地農產品區域品牌發展方向及重點,進一步選擇發展潛力大、體現地方特色、市場前景好的特色農產品及現有農產品區域品牌,打造出優質高效的農產品區域品牌。
3.農產品區域品牌產品質量保障體系不完善
產品質量是農產品區域品牌培育的基礎,農產品區域品牌尤其是產品質量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監管,市場競爭環境、品牌長遠發展也就無法到保證,最終品牌的濫用終將造成品牌聲譽的敗壞,品牌已建立的良好市場形象也會遭到破壞。武岡市采取了一些措施確保農產品區域品牌的產品質量,但其保障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主要表現在:一是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未得到保證。為確保農產品質量,武岡市雖推行了標準化生產,也制定了相應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農戶素質參差不齊、生產工具不盡相同、播種施肥等技術手法各異、土壤氣候等條件不同,實際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質量也良莠不齊,企業缺乏統一、優質、標準化的原材料基地。二是農產品質量認證和檢測體系不完善。近年來,武岡市加大了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開發及認證工作力度,但綠色食品17個,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4個,與衡陽等市州相比,認證數量偏少。三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不完善。質量安全追溯制度還沒有建立,產品質量無保障。如武岡銅鵝品牌,因質量監管部門沒有一套完善的質量監測體系,導致目前部分銅鵝并非武岡銅鵝卻打著武岡銅鵝的品牌銷售;部分質量不達標的銅鵝流入市場,既侵犯了消費者權益,又破壞了武岡銅鵝的聲譽。
4.農產品區域品牌營銷力度有待加強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已遠去,面對琳瑯滿目的農產品區域品牌,消費者通常會選擇知名度較高的區域品牌,而知名度的高低不僅與農產品區域品牌產品質量緊密相關,還與品牌的營銷密不可分。品牌的營銷是提高農產品區域品牌影響力的重要途徑。在品牌宣傳上,武岡市做了相當一部分工作,但農產品區域品牌的宣傳力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大:一是對文化內涵挖掘不夠。如武岡鹵菜盧侯二生的傳說僅限于邵陽市范圍內,在邵陽市以外其影響力微乎其微,甚至是無人知曉,政府部門應該對其文化內涵進一步挖掘,并采取有效方式加以宣傳,提高其影響力。二是對品牌宣傳的效果重視不足。為宣傳農產品區域品牌,武岡采取了多種媒介、多種方式、多種渠道對其進行宣傳,但對宣傳效果關注度不夠。相關部門積極組織轄區內的企業參加各類農博會、展銷會,但有些部門只關心自己有沒有組織企業參加,對企業如何從會展中獲得效益最大化關注不足。三是宣傳方式比較傳統和單一。目前武岡市對各種宣傳手段都或多或少有所涉及,但受經濟發展水平影響,總的來說宣傳方式還較傳統,宣傳內容也不是很新穎,不能很好地抓住消費者的眼球。
(三)產業集聚效應尚未形成
產業集聚度特別是集群化發展水平低。大多數城鎮產業規模小,入駐企業不多,特別是大中型企業少,更有大批建制鎮幾乎沒有像樣的工商企業。即使一些產業重鎮也很少具有產業集群形態特征。
1.產業協作不高效,產業體系尚未形成
產業集群發展,要求一定區域內的相關企業圍繞某一明確的產業鏈自由分工協作,繼而形成具體地域特色產業集群。在武岡市的產業集群中,區域內的企業大多出自于家庭作坊式的家族企業,由于缺乏技術含量,主要以量取勝,簡單粗放模仿的多,集約型自主創新的少。尤其是由于缺乏行業領軍的龍頭企業,產業集聚區內的分工協作難以形成,表現出區域內的產品同質化嚴重。產業集聚區建設初期,由于產業引進的方向問題,導致只重視“項目”輕“產業”,而忽略了園區企業間是否能互相協作;只管引進,不考慮與本地資源是否匹配或者存在競爭,忽略企業自身發展規律,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運作流程,導致企業群居,而不是集聚,無法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龍頭企業帶動增收的能力不強。當前武岡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都處于發展的初期,規模小,裝備差,科技含量低,缺乏跨地區、跨行業的大型龍頭企業,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的產業鏈短,產品加工深度不夠、研發能力低,新開發產品少、包裝差,質量檔次不高,加工轉化和增值不高。
2.主導產業不突出,產業結構不合理
當前武岡市大部分的集聚區都沒有鮮明的主導產業,即使在政府的主導下,確立了集聚區的主導產業,但由于處于起步階段,離真正按市場規律形成鮮明的主導產業與完善的產業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創新能力不足,企業競爭力不強。由于武岡市是農業大市,產業層次較低,以技術含量低、附加值小的原料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傳統產業仍處于主導地位,產業創新發展受到抑制,擁有高新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偏少。雖然設立了產業園區,但大多將園區規模定在首位,注重引進知名企業,卻忽視投資小、發展潛力巨大的產業項目,導致企業創新能力弱,競爭力不強,偏遠地區的產業集聚區尤為明顯,其發展路徑還是以低端產業、資源消耗的產品加工類產業為主。
3.產業配套不完善,產業升級能力不強
產業集群的發展,最終將形成以主導產業為支柱,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形成完善的創新網絡,從而產生知識溢出與技術溢出效應,這樣的產業集群不僅表現在社會知名度與美譽度的廣泛傳播,更體現為在主導產業上的技術領先特點,并逐步以產能向技術驅動的發展方式。而當前武岡市眾多的產業集聚區卻遠沒有形成這樣的發展模式。一方面,產業集聚區的自主創新能力低下,由于產業發展起點低、規模小,缺乏人才與資金的支撐,更多的企業只是以簡單模仿為主,缺少自己的核心技術,市場競爭力較低。因為技術的缺乏,使產業集聚區的技術升級非常被動,而且往往由于資金有限,技術改造與升級非常緩慢。另一方面,在過去的幾年中,雖然政府加強了產業集聚區發展的引導,但是對產業集群發展所需的配套服務企業發展認識不足,導致資產評估、法律咨詢、人才支撐、物流配送等眾多企業產權流轉、業務開展等所需的支撐能力滯后,限制了企業的發展,也使得這些產業集聚區難以邁上發展的快車道。
(四)鄉村民居風格缺乏地域特色
隨著農村經濟發展速度加快,農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顯的提高,大部分農民都開始改善居住條件。在建設過程中,既要滿足農村居民的居住使用需要,還需要盡可能地保留當地地域文化特色,避免形成千篇一律的鄉村建設格局。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武岡農民住宅的建設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民居風格不統一,缺乏特色,忽視了地域文化的延續與傳承。
1.自發隨意建設,缺乏地域特點
傳統的小農經濟是存在于我國廣大農村的相對比較封閉的一種經濟形式,在這種封閉的經濟體系的長期影響下,導致了農村建設一直是處于一種自發、隨意、無序的狀態。由于各戶在建造時間上的差別,以及城市文化的沖擊,根據個人的喜好盲目跟風,往往只是簡單套用鄉民們常用的布局模式,參照已經蓋好的房屋,造成住宅平面單調,立面缺乏特色。與之相對應的,部分村民以追求與眾不同為目標,幾乎不考慮建筑立面造型,把許多建筑建造手法簡單拼湊,造就了一些風格怪異的住宅建筑,無法與周圍建筑協調,致使村容村貌混亂無章。農民信息匱乏,普遍對已有的建筑樣式進行簡單模仿,建造新房存在同質化傾向,大體都由當地施工師傅設計建造,傳統文化缺失。從美學上來看,農村住宅的設計越來越簡單,細節的設計幾乎蕩然無存。由于文化水平以及地域文化理念的不同,很多村民都將傳統文化元素與落后、臟亂差劃為等號,并不認同一些獨具匠心的住宅設計方案。在外部造型上,胡亂模仿,絲毫不考慮建筑造型,缺乏地域性特色。
2.盲目建造,住宅功能不合理
農村住宅建設中農民喜歡相互攀比,盲目的求高、求大、求豪華,房屋的建造并不是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和實際需要而來。攀比建房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村民的攀比心理,自古以來農村村民都愛面子,左鄰右舍經常攀比,即使是樓房比鄰居高一塊磚也自認為是高人一等。在自建房翻建活動頻繁的如今,部分村民客觀上雖然沒有翻建的需求,但在鄰居建房活動的刺激下,超出自己經濟承擔能力范圍進行沖動型建房,以此滿足自己的攀比心理。不同類型家庭對農宅功能要求不同,新型農宅功能分區應該根據不同家庭需要、不同使用空間,進行合理的房間布置。但是,農宅功能分區并不是很明確,功能區相互合并,隨季節氣候變化相互轉換,形成混亂的居住環境。在新建的住宅中,有些房間面積浪費,平面空間組織不合理,潔污交雜。有的住宅在設計的時候一味的模仿城市住宅,缺乏地域性特點,忽略了實際的生活需要,使得住宅內部空間凌亂,衛生條件差。
(五)古城開發方式和保護機制不完善
武岡古城位于縣境西南部,南面云山,中貫資水和渠水。現存傳統建筑較集中的區域主要分布于“清渠門—宣風樓—和合街—迎恩門”一線以南直至資江“外城區域”,尤其以都梁路以西的西直街兩側地段最為密集、完整。在武岡這樣一個具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任何發展都無法回避對古城保護與發展的矛盾。
1.歷史文化資源保護機制不完善
武岡歷史文化古城古跡普遍在20世紀破壞嚴重,加上規劃和保護性舉措長期缺位,直接導致城內包括民居及單位類、集體類舊宅在內的“放羊”式修建翻新亂象長期沒有得到遏制,而民間和部分單位機構的無序改擴建,進一步加重古城破壞程度,加大拆遷和修繕成本。文物保護工作亟需加強。從歷史原因看,由于自然損毀及戰爭、文革等歷史原因,武岡市文物古跡遭到一定程度損壞。從現實原因看,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文化生態發生巨大變化,部分文化遺產受到嚴重威脅,一些文物和優秀近現代建筑甚至在舊城改造和旅游開發中遭到破壞。現存人文資源雖存量豐富、等級較高,但缺乏有效的挖掘轉化、整合串聯和文化包裝,導致城市目前文化遺產總體上存在布局零星分散。
2.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工作滯后
武岡歷史文化名城核心保護區域有不少很有價值的歷史文化資源點,但缺乏整合利用,缺少整體效應,致使文化旅游開發程度很低。古城隨著時光的流逝和社會的發展,基礎設施日顯匱乏,建筑設備簡陋而又破舊,危房陋屋到處可見,已不能滿足現代人的生活要求,并且嚴重影響著古城風貌的維護和一些文物古跡的保護。相對開發區而言,古城區保護性建設的直接經濟效益不明顯,政府和規劃管理部門缺乏有效措施來協調古城區和開發區的利益沖突。開發商為在自己開發的地塊內求得最大經濟效益,必然以各種方式使古城的保護原則作為首先的調整對象,表現為開發規模不大,開發強度尤其商業的開發力度卻不斷加大。
三、武岡市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基本對策
縣域是實現城鄉要素流通的重要渠道,也是連接城鄉發展的關鍵紐帶。武岡市下一步應該從空間規劃編制、城鎮承載力提升、產業發展賦能、古城保護開發和農村土地綜合改革五個方面發力,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形成“縣城—鄉鎮—農村”一體化的城鄉融合發展體系。
(一)制定面向全域的城鄉融合發展規劃
新時代武岡市的空間規劃需要找準平衡空間資源自然屬性和資產屬性的結合點,不僅從保護空間資源的自然屬性加以考量,而且從空間資源的資產屬性出發對其進行公平分配,從而協調好縣域建設空間、農業發展空間和自然生態空間相互之間和內部之間的良性互動。
1.對接融入國家、省發展戰略,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
武岡應該發揮空間、政策比較優勢,主動融入到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中部地區崛起、湖南自貿區等國家戰略和“一帶一部”,主動對接長株潭城市群建設。加速融入湖南省“一核兩副三帶四區”、邵陽市“一核一群一圈”發展布局和“大湘西”“桂林”兩大國際旅游圈,在各發展戰略中找準“武岡位置”,暢通“武岡節點”,貢獻武岡智慧。以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為契機,大力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圍繞湘西南明珠城市和邵陽西部生態圈中心城市建設,深化與周邊縣市合作發展,堅持在湘西南城市中走在前列。爭取興永郴贛鐵路過境武岡并設站,實現武岡人民對鐵路交通長久以來的期盼。全力做好邵陽火車南站至武岡機場城際軌道項目前期工作,建成新新高速武岡段、洞新高速龍井互通至機場連接線、武岡通用航空機場,加快“半小時交通圈”建設,夯實邵陽市次中心城市地位。支持機場旅客年吞吐量提高到60萬人次,開通全貨班機,改善機場經營效益。
2.以空間規劃為引領,提升自然資源管理
強化空間規劃監督,全方位啟動武岡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的建設,進一步強化國土空間管控約束作用。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發揮國土空間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實現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多規合一。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等空間管控邊界。加快農產品主產區建設,增強農業生產能力。強化村莊規劃執行的剛性,建立農村建房聯合審批機制,統籌抓好合規建房和違建整治,以零容忍態度堅決遏制農村亂占耕地建房行為。推進全市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編制工作,完成其余241個行政村的村莊規劃編制。按照“保護與開發并重”的原則,積極爭取湖南省和邵陽市支持,努力拓展城鎮開發邊線、調優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全面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線劃定任務。提升城鎮規劃建設水平,以都梁文旅小鎮、云山旅游開發、獅子湖片區開發等項目為重點,高起點規劃,打造與武岡古城相適應的精品社會人文和旅游景觀。
(二)提高市區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市區的承載力
武岡加快城鄉融合發展,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提升城鎮的承載力。堅持以城市建管提檔行動為抓手,加速城市功能優化、品質蝶變、能級躍升,提升城鎮資源要素、生態環境系統、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公共服務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
1.推進城市更新
全面啟動全國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創建以及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全力推動“一園一山一鎮一城一基地一中心”建設,加快推進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城鎮老舊小區和社區改造,抓實抓好城區停車場、加油站和城市污水處理二期擴建、污泥無害化處理、穿城河截污干管工程建設,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強力推進思源片區城市更新以及云山路“兩大新區”建設,抓好東升北路及同保北路、豐仁路、陶侃西路及S220等道路升級改造,打造“九縱九橫一環”城市路網,有序拓展中心城區面積;加強千兆網絡及5G建設,推廣新能源汽車,增加充電樁、換電站等設施,完善住房市場和住房保障體系,落實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不斷提高城鎮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積極性。
2.優化城市管理
以年內成功創建省級文明城市為目標,出臺《武岡市城市管理精細化標準》,整合優化環衛、市政、排水、公園、綠化、路燈管理工作,加強城市科學化、智能化管理,完善數字城管平臺建設,落實城市管理工作“一月一抓手、一月一講評”推進機制,重點開展“交通秩序、市容市貌、社會治安、環境衛生、集貿市場、窗口服務”六大專項整治,著力提升城市公共服務能力。
(三)建立產業賦能轉型行動方案
堅持把興工強市作為武岡當前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出路。以產業轉型提級行動為抓手,圍繞以帝立德等電子機械裝備智能制造和以武岡鹵菜等食品加工為“一主一特”產業發展規劃布局,全面梳理產業鏈上中下游關系和薄弱環節。
1.推動實體經濟發展
以更大決心發展實體產業,爭當打造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的“領頭雁”。實體興則經濟興,實體強則經濟強。突出實體經濟引領,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動政策資源、要素配置、工作力量向實體經濟聚焦。
(1)大力加快產業優化升級。一是做強主導產業。抓好帝立德、科盛制造配套服務,推進浙商產業園、先進制造產業園等龍頭項目建設,培育先進裝備智能制造產業集群;以永銳電子、康瑄科技、利航電子等骨干企業為依托,推進LED霓虹燈、新型電子元器件等強鏈項目建設,培育數字經濟產業集群;推動利鑫塑料、高科塑化等延鏈項目建設,培育塑料制品產業新集群;支持佳能、凌峰、漆雕氏等企業補鏈項目建設,培育新型建材產業集群。重點抓好先進制造產業園、航城生產基地等重點項目建設,推動資金、人才、技術、項目等要素向先進制造業集聚,引導優質企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形成倍增效應,不斷增強產業鏈整體競爭力,著力將武岡打造成為湘西南先進制造業高地。二是做優特色產業。支持百威啤酒提產擴能,開工建設項目二期,實現年產能30萬噸以上。建成食品創新產業園、特色產業園,加快偉業、溫氏、家家康等冷鏈物流項目建成運營,發揮豆制品等特色產業行業協會作用,提升特色食品的市場競爭力。加強與衛龍、三只松鼠、鹽津鋪子等食品龍頭企業洽談合作,打造全國性食品加工城市。
(2)大力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支持和保護實體經濟發展,開展“紓困增效”專項行動,保障實體經濟企業發展所需的資源要素,推動減稅降費、市場保供穩價、普惠金融服務等惠企政策落地見效,進一步完善涉企服務、營商環境等方面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舉措,幫助生產企業解決人才、資金、土地和水電等方面的實際困難,引導企業專注于實業、主業,不斷提升企業的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讓廣大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不僅能生存、而且更活躍。支持傳統商貿企業運用5G、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探索增加適銷對路的產品和服務,促進傳統實物消費恢復提檔且不斷升級。優化供給發展新型消費,提質文化體育旅游休閑消費,辦好消費促進活動,培育消費新熱點,不斷滿足居民個性化需求。
(3)大力推進“五好”園區建設。深度融入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創新園區管理體制機制,打造創新、金融、人才、物流四大平臺,按“一軸一帶兩片區”規劃布局,將園區建設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橋頭堡和主陣地。提升園區規劃發展空間、管理服務水平、要素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務基礎,依法有序推進園區第二輪擴區調區工作和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構建人才服務平臺、金融服務平臺、科技創新平臺、物流服務平臺,推動園區交通融通、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產業融合。深化園區改革,優化園區行政資源配置,推進“園區事園區辦”,提升園區規劃管理水平和能力建設。完善園區“以畝產論英雄”評價激勵機制,鼓勵園區集約高效用地,支持園區圍繞主導產業吸引企業抱團轉移,實行“訂單式”廠房供給和“保姆式”代辦服務,有效提高項目簽約落地率、開工竣工率和投產達效率。
2.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建設現代化新武岡的重要基礎。打造“六大強農”行動升級版,大力發展精細農業、特色農業、品牌農業、高效農業,推進玉屏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建設,引導水稻制種優勢基地與龍頭企業合作共建,做強做大銅鵝、鹵菜、魚養殖等特色品牌,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提升、高附加值產品開發、副產品綜合利用;探索“休閑農業+文旅”“現代農業+互聯網”等融合發展模式。
(1)重品牌,興基地,夯實農業產業化強勢主體。做強產業,特別是支柱產業,從品牌抓起。一方面,從種植大豆和養殖銅鵝抓起,做強老品牌。采取種糧補貼的模式,獎勵大豆種植大戶及散戶,并將獎勵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拓展銅鵝養殖基地,在政策允許范圍內,及時調規,允許企業在流轉土地上使用5%~10%的土地用于建鵝舍。與此同時,加大種鵝和商品鵝的補貼力度。另一方面,從生態養魚抓起,樹立漁業新品牌。充分利用劉少軍院士工作室、湖南師范大學魚類健康養殖科研基地和雪峰山魚種繁殖谷的獨特優勢,出臺武岡市漁業高質量發展產業扶持辦法,從小農水建設項目經費和本級土地出讓金中切塊一部分,鼓勵育苗孵化、培育基地發展壯大,激勵有條件的鄉鎮、村因地制宜建設稻漁綜合種養基地,用好山塘養魚,建立養魚農戶+合作社購銷組織,多措并舉,齊心協力促進武岡市漁業高質量發展。
(2)重園區,育龍頭,打造農業產業化新型集群。以“五好園區”建設為重點,努力打造龍頭企業的對接平臺。在持續做大做強湖南金福元食品有限公司、湖南鄉鄉嘴食品有限公司、武岡家家康農業綜合開發公司,以及大北農生豬、溫氏養雞等現有龍頭企業的同時,突出抓好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引進和培育,按照“誰有能力誰牽頭,誰能牽頭扶持誰”的原則,對重點龍頭企業予以傾斜,扶持規模較大、實力較強和輻射帶動能力突出的農業企業迅速成長。按照“圍繞龍頭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依托市場建基地、連片開發建基地”的思路,積極探索創新“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行機制,突出農產品利益聯結方式,著力構筑農業產業化示范聯合體,不斷拉長農業產業化鏈條,引領產業發展。
3.推進電商發展
以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項目建設為抓手,深入實施特色產業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加快發展對農戶增收帶動作用明顯的種植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特色手工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
(1)夯實基礎,促進電商發展。多渠道拓寬農產品營銷渠道,推動電商企業、大型超市等市場主體與農戶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關系,加強對村級電商服務站的運營管理,確保正常運營;加快推進“快遞下鄉”工程,完善農村物流配送體系,加強特色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冷鏈設施建設,持續確保農村電商物流配送運營;加強與產業發展、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做大做強武岡電商產業。
(2)整合優化,增強集群效應。充分發揮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推進的資源優勢,加大與國內知名電子商務企業合作力度,推進農村電商網絡平臺建設,做大武岡電商經濟總量,做強武岡電子商務品牌;加大電商培訓基地、人才培養的支持力度,為電商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加大電商產業資源、人才隊伍的整合力度,形成集群洼地效應,實現抱團發展。
(3)突出特色,做響電商品牌。加強武岡鹵菜等本地“名牌”特色農產品的品牌保護和培育工作,加大武岡特色產業、產品的挖掘和品牌培育力度,凸顯武岡電商產品特色;加強武岡電商品牌的集約化經營,帶動供給側的產品組織與供應,促進傳統商貿企業轉型升級;豐富武岡電商產品的文化內涵,做大做強武岡農村電子商務文化品牌。
(四)強化古城保護與開發,提升區域文化軟實力
深度挖掘歷史資源,依托城市雕塑、公園邊角、房屋墻面等場景,塑造城市標識體系,延續傳統歷史文脈。利用原有的自然地理要素來對古城布局、結構等方面進行調整。
1.規劃引領,優化古城現有格局
對于古城要保持歷史文物原有風貌,如城外西段采取廢墟式保存方式,盡量少地改造文物建筑。對于古城內危房進行保護式改造,政府也需妥善解決危房原住民的居住問題。一方面,明確武岡古城具體范圍,在規劃內容上首先進行古建筑保護與整治,對保護名單上的古建筑進行修繕,保護為主,開發為輔。在用地與交通上,規劃為兩街三帶五區。在街道方面,沿都梁路、四牌路、木貨街、和合街、和氣街兩側布置沿街商業,形成具有古城特色的商業街道。另一方面,在原本的規劃理念上也要借鑒國內外優秀的規劃保護案例。例如英國通過舊城區改造的資金籌集模式,對各方進行公開競投發放運作。武岡在借鑒該案例的基礎上,允許政府對此進行公開競標,通過與旅游文化公司合作,從而更好地將古城保護規劃與旅游開發相結合,最終實現彰顯古城魅力、打造武岡古城文化旅游品牌的目的。
2.政府主導,統籌古城開發保護
政府應將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綠色發展、創新發展等富有新時代氣息要素運用到武岡古城開發與保護的問題上,強調古城特有的歷史地位和歷史影響,也要考慮到當地居民的生活問題。一方面,政府需頒布與新時代相符的武岡歷史文化古城保護政策或條例,規范古城管理并采取措施引導人民樹立保護古城建筑和古城文化的意識。另一方面,政府在處理古城問題上應滿足武岡古城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多實施惠民利民的開發措施,叫停損害人民利益的開發項目。完善旅游設施建設要結合景點安排設置停車場、游客接待中心、集散廣場、飯店、特色紀念品購物等,以達到“游、吃、住、購、行、樂”各旅游要素相互協調。在武岡歷史文化古城慶成門外安排游客入口接待設施;在武岡歷史文化古城內設置餐飲、住宿、購物、休閑娛樂等設施,集中布置老字號店鋪、酒肆、茶館等特色商業街。建立武岡歷史文化古城特色旅游風情街、武岡鹵菜博物館、同福街—全民美食娛樂體驗街區等富有武岡特色旅游項目。發揮武岡古城旅游特色,并通過廣告、特產包裝印刷特色景點、小視頻介紹景點等方式宣傳,從而促進古城的旅游業發展,帶動武岡古城的經濟發展。
(五)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按照產權明晰、用途管制、嚴格管理、節約集約的要求,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依法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
1.完善農村土地承包制度
積極探索現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的具體實現形式。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的完善,探索農村承包地確權的具體方式和方法,拓展農地確權成果應用范圍和領域。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增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探索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并行的有效實現形式,落實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的權能。探索承包土地經營權向金融機構抵押融資的途徑和辦法,建立配套的抵押資產處置機制,以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機制。
2.探索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條件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產權流轉市場,完善土地二級市場;探索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合理提高農民的個人收益。
3.改革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
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研究探索賦予農戶宅基地收益權和轉讓權的實施辦法;完善農村宅基地分配政策,研究探索宅基地有償獲得與使用的途徑;加快包括農村宅基地在內的農村地籍調查,開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選擇若干試點,研究提出具體試點方案,慎重穩妥地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試點,探索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的渠道。
參考文獻: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人民日報》2022年2月23日第1版。
陳文勝:《論中國鄉村變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
陳文勝:《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求是》2018年第6期。
陳文勝:《鄉村振興的資本、土地與制度邏輯》,《華中師范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1期。
陳文勝、李珊珊:《論新發展階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貴州社會科學》2022年第1期,第160-168頁。
孫悅、項松林:《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問題與路徑研究》,《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2年第3期,第64-70頁。
李愛民:《我國城鄉融合發展的進程、問題與路徑》,《宏觀經濟管理》2019年第2期,第35-42頁。
王凱霞:《縣域城鎮化促進城鄉公共服務融合發展的路徑研究》,《經濟問題》2022年第4期,第124-129頁。
(作者簡介:游斌,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博士后,研究方向為城鄉和區域經濟發展;陳文勝,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農村經濟、城鄉關系、鄉村治理。來源:《鄉村振興藍皮書:湖南鄉村振興報告》(2022)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2年8月出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