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永縣立足生態資源優勢、瑤鄉文化特色,圍繞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總目標,大力推進特色農業高質高效發展,以文化賦能美麗鄉村建設,積極創新基層治理,走出了符合縣情的鄉村振興發展新路子。但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面臨著頂層設計戰略性實效性不強、優質特色產品效益發揮不好、電商產業融合發展不足、特色文化區域核心競爭力不夠、城鄉治理有待標準化和規范化等問題和挑戰。著眼推進全縣農業農村現代化,江永需要進一步擺脫脫貧攻堅的慣性思維,以規劃設計引領城鄉風貌與布局,推進特色品牌分類高端化發展,促進電商與農村社會化服務融合發展,不拘一格打破鄉村人才瓶頸,以文化品牌增添鄉村建設成色,以屋場村民小組為單元夯實鄉村振興基層。
關鍵詞:鄉村振興 特色農業 特色文化 江永縣
永州市江永縣位于湖南省西南邊陲,地處湘桂粵三省交界之地,全縣總面積1629.15平方公里,少數民族聚居區占全縣總面積的87%,以瑤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63.2%,森林覆蓋率達63.8%,常年空氣質量優良率100%。江永人文景觀奇特,以千古之迷--女書、千年古村--上甘棠、瑤族故地--千家峒為主要內容的“三千文化”聲名遠播;自然資源得天獨厚,名優特產豐富,香柚、香芋、香姜、香米、香菇合稱“江永五香”,久享盛名,被譽為“中國香柚之鄉”和“中國香芋之鄉”。
一、江永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取得三大成效
江永立足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圍繞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總目標,持續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上發力,讓特色農業更強、鄉村建設更美、鄉村治理更加有效,走出一條具有江永特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
(一)特色農業領跑農業高質高效發展
江永境內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土壤肥沃,自然條件優越,素有“瀟湘天府”、“天然溫室”和“長江以南名優蔬菜最佳發展地帶”之美稱。近幾年來,江永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根據市場需要發展訂單農業,農業結構調整邁出較大步伐。以香柚、香芋、香姜為主的香型農業持續健康發展,在粗石江鎮建成以“江永香柚”為主的特色水果產業發展帶,在上江圩鎮建成以“江永香姜”為主的產業帶,全面構建起“一鎮一業”和“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格局。 完成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供應基地備案28個,備案種植面積近8萬畝,常年穩定出口創匯6億元以上 ,占全省供應總量的40%以上 。
1.育主體,共建共享共推特色產業縱深發展
既要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又要扶持帶動小農戶發展,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現實選擇。江永大力發揮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以共享為核心,以富裕農民為目標,建立小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的利益聯結機制,從而推進特色農業產業縱深發展。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方面,江永注重培強企業,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出臺專項扶持政策,新建一批“家庭農場”“鄉村振興車間”“鄉村工廠”,培育出1家國家級、兩家省級、6家市級的農業產業龍頭企業,發展33家規模涉農加工企業、3165家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大批村民實現“足不出村、就地致富”,2020年被評為省級家庭農場示范縣 。如源口瑤族鄉農民合作社共有56家,培育省級農民合作示范社1家,縣級重點扶持農民合作社2家。通過農民合作社帶動村民發展特色產業,現有規模較大的茂源特色農產品加工廠、七工嶺馬蹄種植基地、小古漯村菌子廠、白象崗生豬養殖基地等合作社發展產業項目,其中芋頭、紅薯、柑桔等農產品年加工量1200噸,年產值4500萬元,馬蹄、平菇等特色農產品年產量570噸,年產值1800余萬元,帶動生豬規模養殖戶45戶,年出欄72000頭,年產值約3.3億元 。夏層鋪鎮培育以江永豐農蔬菜種植合作社和水田繼輝農業合作社為主的年產值50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廠3家,以永明燈飾廠為主的年產值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4家。馬蹄村新建1家農產品加工廠,預計年產值約8000萬元。
規模經營方面,“十三五”期間,江永穩定以香型優質稻為主的糧食種植面積30萬畝以上,總產值5.2億元以上 。高標準建成供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17家,其中下界頭供港澳蔬菜基地規劃打造區域連片5000畝高端的示范基地,帶動種植面積5000畝以上。供粵港澳大灣區水果標準化生產基地6家,萬畝香芋產業標準化生產基地4個,1000畝以上連片基地21個。 加快提升土地流轉效率,如粗石江鎮推動各村積極開展土地流轉,將土地集中到一部分種植技術較高的人手中,提高戶均種植面積;同時推動各村開發荒地,提高香柚種植總面積,提倡各村將集體土地和開發的荒地集中出租給種植大戶,提高種植規模,并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竹桂村近兩年共清理出香柚林十余畝及荒地五十余畝,其中五十余畝荒地已于種植最新品種香柚苗,預計后續可為竹桂村每年提供集體收入近十五萬元。松柏瑤族鄉實施“保老擴新”策略,在保住現有種植大戶、傳統種植地塊和煙葉產量的基礎上,在新的地塊建設示范基地,全面提升烤煙產量和質量,推動烤煙產業發展,力爭2022年煙葉產量突破10000擔。
利益共享方面,支持鼓勵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與小農戶聯合經營,抱團發展,建立互促互利互補的利益聯結機制, 新增省級產業化聯合體3家,聯結小農戶10000戶以上,戶均增收2500元以上。 如粗石江鎮鼓勵合作社經營,探索企業運營型和能力帶動型利益聯結機制。督促各村發動種植大戶及種植技術較好的農戶開展合作社,合作社內部按照制定的香柚種植標準,統一種植技術、化肥采購施用、摘果洗果、包裝銷售,香柚銷售完畢后,再按照各自技術、土地、投入進行利潤分配。目前粗石江鎮九個鄉村共有合作社32個,自有香柚品牌10家。鄧士超投資3100萬元,創立水果品牌潤龍果業,合作社共種植有水果1160畝,帶動207戶農民戶均年增收1.5萬元。云霧山香柚專業合作社共管理果園3000余畝,帶動農戶300多人務工就業,人均務工收入6000余元。 松柏瑤族鄉加快建設萬畝柑橘示范基地,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構建土地租賃、勞務購買、股份分紅等利益聯結機制,帶動柑橘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和農戶增收致富,目前,在萬畝柑橘示范基地初步劃定范圍內,已有54戶農戶自愿加入,愿意租賃或合作的土地約1600畝。 桃川鎮采取“村集體+企業+農戶”的模式在率先所城村建立了土特產合作社和冷庫、洗果場基地,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年增收28萬元,提供就業崗位40余個;在邑口村打造了村辦企業—邑口腐竹廠,提供就業崗位20個,每年為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20萬元;在大地坪村建立了冷庫、洗果場基地,提供就業崗位40人,每年為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20萬元以上,全鎮已脫貧戶年均人收入在13000元左右。
2.延鏈條,厚植科技不斷提高農業風險抵御能力
農業科技創新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依靠科技創新可以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附加價值,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從而提升核心競爭力。江永在特色農業生產中厚植“科技因子”,秉承全產業鏈理念,實現規范化、標準化生產,激發特色農業發展的活力,為鄉村振興提供實實在在的驅動力。“十三五”期間,高新技術企業從零發展到10家,共有3個項目入列永州市重大科技創新項目,湖南蔬益園食品有限公司“農產品精深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為江永縣第一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新建冷藏容量1.8萬噸的富硒果蔬加工出口冷鏈物流園1個 ,率先在全市打造構建起“上有萬噸倉儲冷鏈物流中心,下有千噸產地小冷庫、田頭小倉儲”的完整配送供應鏈,一次性吞吐農產品總量達20萬噸以上,可滿足15萬畝以上蔬菜基地倉儲需求。
制定種植標準,提高農產品質量。粗石江鎮聯合桔柚專家和種植大戶,協商制定《綠色食品 江永香柚生產技術規程》(HNZ073-2014)等生產標準,實現規模化、規范化生產,保障香柚質量。種植標準包括柚苗培育、化肥施用、點花授粉、蟲害防護、香柚采摘、產品檢測等從柚樹到香柚掛果采摘檢測全流程。通過制定香柚種植標準,保障了粗石江香柚質量的穩定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現存的萬家香柚萬家味的問題,統一優質的香柚品質,使得粗石江香柚越來越受到外來客商的青睞。目前,90%的香柚種植大戶和40%的香柚種植戶按照粗石江鎮制定的香柚標準進行種養,大大提高了香柚掛果率、成活率和柚果質量。 大力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節肥節藥行動,同時推動產后增值,引進大中型智能水果分級設備,創新香柚低碳減污加工貯運技術,實施“一果一重六像六糖”的品質與安全快速無損檢測、智能化分級,實現香柚產地商品化處理和保鮮物流。
延伸產業鏈條,提高風險抵御能力。江永2021年完成特色農產品加工產值達82.59億元以上,保持了優勢特色農產品加工能力全市領先, 實現從單一的種植銷售到集育苗種植、洗選分級、品牌包裝、產品加工、線上線下銷售為一體的江永特色農產品全產業鏈發展之路。如粗石江鎮大力鼓勵合作社、鄉村能人對香柚進行附加產品研發,探究香柚多種利用方式,如香柚小果、次果、疏落果制作成柚子荼、柚子皮制作成藥材,柚皮糖、柚子皮混合柚子果肉、蜂蜜制作成蜂蜜柚子茶醬等,并借此開辦香柚加工產業,通過加工來提高香柚附加值,實現了變廢為寶,生態發展,目前,全鎮共有17家香柚系列產品加工廠。
3.促品牌,“江永五香”金字招牌影響力持續提升
農業發展的關鍵所在,即走品牌化路線,農產品品牌化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江永在“永州之野”區域公共品牌建設基礎之上,量身打造“江永五香”金字品牌,以“打品牌、創特色、擴影響、增效益”為目標,發揮“江永五香”品牌效應,大力實施特香農產品“統一品牌、統一品質、統一包裝”行動,2021年新增入駐“永州之野”公用品牌管理經營主體13家。大力推進“滿天星”農產品防偽溯源項目建設,實現江永名優特產來源可追溯。目前,培育“三品一標”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23個,馬德里注冊商標2個,省著名商標9個,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數位居全省前列 ;打造出“瑤味道”“瑤家人”等“土字號”“鄉字號”品牌50余個,備受市場青睞 。
分級銷售打造高端品牌。粗石江鎮創新銷售思路鼓勵農戶通過洗選分級,將香柚按照糖分含量、重量品相分為不同等級,并以不同價格和渠道進行銷售。其中,優質老樹香柚通過精包裝打造成高端禮贈產品,并通過媒體宣傳來提高粗石江香柚名氣,而常規香柚則仍以常規集散式銷售或線上網店成袋式銷售。2021年香柚銷售季,粗石江鎮通過精包裝銷售出1.8至2.2斤單果重、下樹糖分超過14的優質香柚禮盒十余萬盒,單盒包括四枚或六枚優選香柚,銷售額近千萬,平均售價超過普通香柚250%,極大提高了粗石江香柚的名氣,打響了精品香柚高端產品成功的第一槍。
農旅融合提升品牌溢價。江永以農業發展為主體,通過文化、旅游等推動農產品價值走高,拓寬銷售市場。如被評為AAA級旅游景區的粗石江鎮云霧山香柚產業園是推動江永香柚產業轉型升級建設的集生產示范、科研科普、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園。連續三年在云霧山景區舉辦香柚節和香柚產銷對接會,打響香柚品牌名氣,顯著提高了香柚售價,2021年香柚節舉辦前后,香柚銷售價格一路上揚,粗石江香柚平均售價提高了近20%,讓村民增產又增收。源口瑤族鄉積極推進現代農業休閑觀光園建設。在香米稻田修建步行觀光道,開辟游客專屬體驗區,建立香米科技博物館,在香米生長期間,加大香米稻田利用率,在香米稻田發展青蛙、泥鰍、龜原生態混合養殖產業,著力打造集原生環境保護、休閑觀光、鄉村旅游體驗、科普教育、生態農業示范為一體的香米稻田公園。蘭溪瑤族鄉全力打造龍頭品牌“勾藍瑤寨”,逐步構建文旅發展勾藍瑤寨、生態養生石盤寨、傳統村落占半鄉、農旅融合香花井的旅游小鎮格局,發展了旅游、水果、蔬菜、烤煙“四大產業”,采用“能人帶動、抱團發展、電商驅動”等方式發展第三產業,2021年銷售農產品490萬元,逐步形成了農文旅融合產業發展新格局。
農村電商助力品牌口碑。江永建立起縣、鄉、村三級電商網絡,采取“電商企業+合作社+村+農戶”方式,全縣已有電商企業223家,網店微店、鄉村驛站2700余個,農戶開設網店超過500個。古宅村、和興村等10余個村均有10人以上的電商創業團隊,每年銷售農產品近千萬元。 舉辦系列直播帶貨活動,引領產品資源進行商品轉化,提升以“江永五香”為主的香型農產品品牌效應。探索校地企直播電商實質合作,湖南科技學院江永校地合作直播電商實訓基地建設完成設計和設備配置;與湖南未來智慧社區公司簽訂鄉村直播小站建設運營協議,探索在江永建設30個直播小站,培育農村短視頻、直播人才。建設了一批公共直播間,出臺獎勵政策,吸引網紅落戶江永,培育“網紅經濟”,越來越多“新農人”涌現、活躍在田間地頭,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帶貨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全縣通過電商直播帶貨銷售各類農特產品達2.18億元,創響一批“農字號”“土字號”“鄉字號”特色品牌。
(二)特色文化賦能美麗鄉村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如果沒有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就難以實現鄉村振興的偉大使命。江永立足三千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蘊,突出瑤族文化、女書文化和古村民俗文化特色,深入推動江永傳統文化的挖掘和傳承,用特色文化賦能美麗鄉村建設,留住 “鄉愁”。目前,已建成30多個美麗鄉村,千家峒瑤族鄉評為“全國首批民族鄉村振興示范單位”,蘭溪瑤族鄉列為首批省級民族鄉村振興試點單位,源口瑤族鄉榮獲湖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鄉鎮;10余個村榮獲全國鄉村重點旅游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等榮譽,18個村入選中國傳統村名錄 。
1.增進鄉愁韻味,保護與美化相結合推動鄉村面貌煥新顏
村莊由自然發展和漫長演化而來,形成了各自獨具特色的稟賦與優勢;不能大拆大建、簡單套用城市建設標準對村莊“推倒重來”。江永始終立足自然人文資源稟賦,堅持做好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頂層設計鄉村發展的整體風貌,彰顯江永特色。注重“女書+”“瑤族+”“生態+”“特色產業+”等元素協調融合,重點做好古村落、鄉村振興示范創建村、交通要道、城鄉主城區、旅游景點等村莊規劃編制,因地制宜對全縣村(社區)進行新一輪科學規劃,尤其抓好了高家村、白馬村等30多個村莊規劃設計和劉家莊、勾藍瑤美麗鄉村風貌改造設計,讓農區變景區,產品變商品。同時突出地域特色,注重保護“鄉村元素”、協調“自然元素”、增強“現代元素”,避免千篇一律、百村一面 。如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勾藍瑤寨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實施鄉村風貌改造,成了遠近聞名的旅游村,2021年完成15公里旅游通道拓寬和白改黑,實現了景區、景點環行連接;科學制定《勾藍瑤寨活態博物館文旅融合創新發展建設方案》,實施了瑤寨交通通暢、水系整理、村莊綠化、三線下地、亮化音響、古建維修等十大工程,塑造江永文化新品牌。如今,美麗鄉村建設在江永全縣鄉鎮遍地開花。
江永十分注重保護傳統村落,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突出個性和特色,既統一標準,又彰顯特色,保留了鄉村風貌,留住了田園鄉愁。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貫徹“六不六多”的建設原則,即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樹、不搞村里的寬馬路、不過多使用水泥鋼筋、不在門前屋后搞過度硬化;多依山就勢、多因地制宜、多做庭院菜地、多搞村莊綠化、多用鄉土材料、多搞地方特色建筑。如千年古村上甘棠村,保留有一大批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屋、古樹、古道、古物,堅持保護優先的原則,嚴格按照規劃進行保護的利用,實現聚落保存、古屋重生、閑置空間再利用,最大程度保留古建筑的原汁原味,為傳統村落保護和利用探索新路子。村里還成立了村民監督委員會和村民理事會,充分調動村民保護古建筑的積極性,一旦古建筑被破壞或出現險情,村民們都會及時上報,第一時間組織搶救保護。
江永實施改善基礎設施項目300余個,所有農村路網、水網、電網全面改造升級。自來水工程入村全覆蓋,行政村通水泥路達100%,城鄉公交實現一體化,農村出行難、供水難、用電難等問題得到解決。加快推進4G、5G基站建設,行政村“村村通”光纖寬帶,通信水平全面提升 。持續加強人居環境整治,大力推進“廁所革命”,完成農村改(新)建戶廁933戶、公廁16座。新建4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中心,全縣城鄉生活垃圾收集、處理實現全覆蓋 。如邑口村通過開展常態化“十清行動”,形成“戶戶為陣地、人人都參與”的人居環境整治局面,全面推進“五化”,各村級道路實行“路長制”,古樹名木一律掛牌保護,行政村社道路、院落間實現100%安裝路燈,因地制宜選擇760棟民居進行提質改造,全村呈現出干凈、整潔、有序、和諧新村貌,被評為全省2021年村莊清潔行動先進村。 。
2.立足“三千文化”底蘊,文化惠民為農民送上“文化套餐”
深厚的文化底蘊,可以為特色文化產品的開發提供豐富多彩的“源頭”。江永立足女書文化、知青文化、忠孝廉潔文化、瑤族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深入實施文化振興工程,依托“八館八隊八會”志愿服務平臺和隊伍,開發出一批文化產品、文藝節目、文化活動,成立農民文化宣傳隊,培育出50余支文藝隊伍 ,定期開展文化下鄉和洗泥節、跳廟節、斗牛節、趕鳥節等特色民俗文化活動,春節期間全縣各鄉鎮自發組織籃球賽,自發籌辦“村級晚會”,為村民送上系列“文化套餐”。
不僅著眼于“送文化”,江永更著眼于“種文化”,培養大批“鄉土藝術家”,不定期到社區、農村進行業務培訓輔導,培養了一批業余文藝骨干。通過培訓,帶動了各類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激發了農村文化活力,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變得更加充實豐富。在松柏瑤族鄉有一批能演能唱的“儺戲”班子,每到重大節假日都會自發組織、自編自導節目。源口瑤族鄉組建了“草根文化宣講團”,成立了12個鄉風文明義務宣傳隊,在傳統節日期間,以晚會評比、比賽等形式,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良好的鄉風民風。通過制定《江永縣群眾文藝團隊扶持獎勵辦法(試行)》《江永縣文學藝術創作獎勵辦法(試行)》《江永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考核評估獎勵方案》,充分激發廣大文藝工作者和文藝愛好者的創作熱情,督促和激勵非遺傳承人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如千家峒瑤族鄉發動群眾建立瑤族文藝隊,確保“盤王節”“長鼓舞”“瑤族蝴蝶歌”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能代代相傳,文藝隊每年都會參加縣鄉組織的盤王節、農民豐收節等慶典節目表演,持續增強民俗文化影響力;率先在全縣建立了第一個村級黨建公園和紅色文化教育館,被列入全縣的黨員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每年到村開展革命傳統教育達百余批次上千人次。民族文化品牌經過包裝打造的《夢回千家峒》、《做客瑤繡坊》等節目成為一大特色文化標簽,吸引了成千上萬的瑤族子孫到千家峒尋根祭祖,每年盤王節盛典也吸引了大批游客。
3.提升鄉村靈氣,傳承民俗文化塑造文明新風
在保護鄉土建筑和歷史景觀的同時,江永還注重挖掘鄉村文化內涵,重視散落在鄉村的大量歷史記憶、宗教傳衍、地方方言、鄉規民約、祖訓家規、生產方式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挖掘,復活傳統民間故事,傳承地方戲曲、手工制作、鄉間小吃、傳統習俗等民間文化。
活化民俗風情,創新傳承方式。利用“女書”生態博物館、上甘棠博物館、勾藍瑤寨活態博物館、千家峒瑤族博物館等載體,利用各單位“道德講堂”、女書園“女書講堂”、千家峒“瑤繡坊”、上甘棠“家學講堂”等傳統文化傳播陣地,搭建一批文化傳播平臺;積極整合利用女書習俗、斗牛節、結拜姐妹、洗泥宴、盤王節等大節慶活動及文化旅游系列活動,把當地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化創作為舞臺表演節目,女書史詩劇《八角花開》、勾藍瑤寨《洗泥宴》、千家峒《瑤繡紡》等富有濃郁文化特色,保留文化原真性的民俗演出,雅俗共賞,吸引了大量的縣內外游客來江永旅游。全年共舉辦和參加非遺展示活動達13次,其中縣內共舉辦非遺展示活動共5次,布置展臺展示我縣文旅非遺產品達60余件。 源口瑤族鄉保存有《扶靈瑤統記》和《盤王書》等瑤族歷史典籍,保留有首家大院、禪山大寺、文豐塔等省、市保護文物,傳承有千人會、耍春牛、舞龍獅、趕廟會、打油茶、唱山歌等民族習俗。
弘揚傳統美德,營造文明鄉風。江永深入開展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三風”建設,“除陋習、樹新風”“十星級文明戶”評選活動,涵養出好民風、好鄉風。每年大力表彰評選一批“十星級文明戶”“道德文明先鋒”“五好家庭”,榜樣引領不斷發揮。創新開辦10余個“合約食堂”,為村民宴席節約開支 。在上甘棠村處處可以感受到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淳樸民風,“忠孝廉節”石刻、“祖訓十條”碑指引著今天的上甘棠村人奮發向上,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每到春節前后,上甘棠的村民們都會在街頭巷尾舞起“春牛”。村里還會經常舉行雙獅舞、耍布龍等民俗活動,牌燈、跑馬燈、小調、彈詞、編織花帶等民間藝術也被傳承至今。村里老人還將當地多年流傳下來的、講述做人道德修養的“81個他字歌”整理記錄下來,打印成冊,在年輕村民中傳播推廣。桃川鎮各村結合實際,分別建設了文化廣場、文化戲臺、文化長廊、文化專欄、籃球場、乒乓球場等文化娛樂設施,并巧妙設置廉潔景觀、對聯、警局、故事等,讓群眾在休閑娛樂中潛移默化的接受廉潔文化。經常性舉辦廉潔論壇、廉潔書畫比賽,還開辟了“忠孝學堂”,每周邀請“五老”對村民群眾進行授課,老教師、老鄉賢、老黨員將他們守信尚德的事跡向村民傳揚。
(三)特色治理激活共同富裕活力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也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江永創新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在鄉鎮社會治理和基層公共服務上精準發力,用心用情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呈現一片多點開花、活力十足的特色治理新景象,獲得全國“2020年社會治理創新典范縣”榮譽。
1.創新工作體制機制,精準筑牢基層治理之基
近年來,江永縣積極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探索矛盾糾紛多元化化解工作機制,不斷創新調解方法,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在矛盾糾紛化解中的積極作用,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在江永縣上江圩鎮浦尾村的“女書文化”、瑤族聚居地蘭溪瑤族鄉勾藍瑤村的“洗泥節”、千年古村上甘棠村的“忠孝廉節”等蘊含豐富的“和美風尚”文化底蘊的村,形成了具有江永特色的“民俗創意”調解法,在村規民約中規定村民之間應和睦相處,以鄰為友、以和為貴。村、居之內的糾紛矛盾,首先由村、居自行調處,做到矛盾不出村,問題不上交。目前江永112個村(社區)均配備人民調解員,運用教育、協商、疏導等方法解決群眾訴求,對1392起矛盾糾紛案件當事人進行普法,涉及調解金額2040.3萬元,輻射普法6000多人 。如蘭溪瑤族鄉勾藍瑤村村級人民調解辦公室設置靜心室,擺放了牛角梳,牛角是瑤族團結一家的象征;梳子的寓意是通過梳理頭緒,冷靜頭腦,理清思路,再大的矛盾都能梳理化解。通過調解委員會的成員以及“五老”義務調解員隊伍,筑起矛盾化解“第一道防線”,凡被依法處罰或違反村規民約的村民,在本年度不得參與評獲“先進、文明戶、五好家庭戶”等榮譽稱號,并與村里旅游公司年終分紅相掛鉤。對多次引起矛盾糾紛的村民,為其在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表冊上標以卡通形象“牛魔王”“鐵扇公主”,不僅受道德遣責,還受到相應的處罰,從而達到村民自我約束的目的,化煩為詳,提高了村民提升自我約束自覺性,及時將矛盾糾紛化解在了萌芽狀態,化解在了最基層。2021年,勾藍瑤村被命名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鄉村治理經驗在全國推廣。
江永充分發揮好黨員、兩代表一委員、“五老”、新鄉賢和志愿者作用,全縣各村(居)全面建立“四會”,即鄉賢參事議事協會、鄰里糾紛調解協會、志愿服務協會、鄉風文明理事協會,引導村(居)民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把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村民自治工作試點村”千年古村夏層鋪鎮上甘棠村自古以“忠孝廉節”精神傳家,治以教化為本。結合古訓,上甘棠村選擇傳承古制:村委會遴選德高望重的退休老干部、黨員、教師等,經村民大會選舉出13人成立鄉賢會,調解鄰里矛盾,督導村風建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在村內,鄉賢會配合村委宣傳防控知識,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在村口鄉賢會成立3人一組的值班隊巡回值守。與鄉賢會相輔相成的是縣司法局、鄉鎮司法所、村支兩委創立的信訪法律“580”志愿服務協會。協會會長由各村村支書兼任,會員主動進社區、村組為信訪人解答法律咨詢,耐心引導民眾正確解決問題,大大提高了村民的守法意識。他們依法解決實際困難,疏解民意。
創新基層服務“235”模式,實現村民服務不出村。江永高標準建成112個集便民、文體、農業、醫養等一體的農村綜合服務平臺,創新“建好兩個中心、推行三大機制、做優五大服務”的“235”基層治理模式,實現“一門式”“一件事一次辦”覆蓋鎮村,“一件事一次辦”辦件量、辦結率,“幫代辦”均排名全市第一,村民“足不出村”可享受優質服務,打通了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去年,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為基層群眾辦理各類實事3萬余件。還重點建設“一村一輔警”工作服務平臺,聘用人才協助采集各項警務基礎信息,協助開展各類治安工作,與兼職網格員一起處理證件業務。將“互聯網+社會治理”向村一級延伸,探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江永還推行鄉鎮干部“三聯四問”工作法,即鄉鎮領導聯村、鄉鎮干部聯組、黨員干部聯戶,問民意、問發展、問困難、問成效。如桃川鎮形成了“楓橋經驗”與平安創建相結合的“12345”社會治理新模式,即完善一份村規民約,織密視頻防控和鄰里守望網,組建鎮村兩級法制宣傳、風險防控、糾紛調處隊,優化“四會”,強化人員聯控、信訪聯席、風險聯排、問題聯治、平安聯創,第一時間把信訪問題和矛盾糾紛化解在源頭。同時高要求制定考核機制。建立常態化督查調研機制,經常性組織調研和暗訪,并將落實鄉鎮社會治理和基層公共服務工作情況作為領導干部擔當作為的重要檢驗,納入縣直單位和鄉鎮績效考核、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年度考核、政治建設考察、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等重要內容,壓緊壓實責任,切實以責任落實倒逼工作落地。
2.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提高農民獲得感幸福感
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的目標是一致的、途徑是統一的。江永在推進社會治理重心下移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基層黨組織建設、優化基層黨組織架構,增強其工作效能、擴大其覆蓋范圍、發揮其傳統優勢,不斷筑牢基層戰斗堡壘,更加精準地為群眾排憂解難,鄉村治理水平持續提升。
狠抓“三大工程”。一是深入實施掛點示范工程,推行“三級書記”抓振興,制定縣級領導掛點聯系黨建制度,加大對鄉村振興的考核權重,將其工作實績作為考核黨員干部的重要依據。鄉鎮換屆中,一批優秀干部進入鄉鎮班子,鄉鎮黨委班子抓鄉村振興整體能力全面提升。通過多種方式,推動全縣黨員干部在鄉村振興主戰場建功立業。二是深入實施固本強基工程。加強村支兩委班子建設,采取選派大學生村官、外村交流、縣鄉直派、社會公開選拔等方式選優配強村支兩委班子,村級換屆中,一批新型經營主體領頭人進入村社“兩委”班子,村級組織帶頭人平均年齡較上屆降低10歲,致富能手占比超過50%。抓好村支兩委干部培訓,落實“四類人員”政策,做好農村黨員發展培育。三是深入實施黨員先鋒工程。通過深入開展“兩學一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等活動,充分發揮村支兩委黨員干部帶頭示范作用,引導黨員自愿認領治安巡邏崗、衛生保潔崗、志愿服務崗等崗位。如源口瑤族鄉作為全縣試點鄉鎮率先完成了村“兩委”換屆工作,選舉產生了70名村“兩委”干部;自主打造“支部主題黨日”新模式,聯合縣委組織部、各村社區黨組織共同開展了“支部共建、鄉村振興、美化村莊”黨員在行動、“認清黑惡勢力、主動檢舉揭發”、匯聚黨群力量,共謀源口發展“鄉村振興、黨員先行”慶七一建黨100周年、“人居環境整治、黨員在行動”等多個活動,黨員群眾累計參與5000人次,黨員群眾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不斷提高 。桃川鎮邑口村實行網格化管理模式,建立三級網格,村委成員包片區,組長包組,黨員包戶,負責幫包區域環境衛生整治。同時,實行定期評比,將評比結果與村干部績效工資報酬掛鉤,每月召開評比會,制作特色“戶牌”,將家庭衛生狀況好壞直接反映出來,女主人、黨員、小組長身份等關鍵元素亮出來,實現“比起來、干起來、亮出來”。
黨群聯建筑陣地。探索建立鄉村黨建聯盟,派出縣直機關黨員干部擔任鄉村振興專員,建強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打造出一批“黨建文化走廊”“黨員服務驛站”,建成30余個村級黨建示范點。近年來,以“黨建長廊”為陣地,舉辦聯歡會、茶話會、座談會等2000余場次,發動2.4萬人次為鄉村振興建言獻策,帶動10余萬人次參與鄉村治理,全縣形成“鄉村振興、黨群共建”新氣象 。其中勾藍瑤寨注重發揮村支兩委的示范帶頭作用,村支兩委帶領黨員組長帶頭解放思想,轉變作風,破解難題,構筑了強有力的核心堡壘;通過黨員帶頭、群眾志愿參與模式,高標準推進“美生態”“育鄉風”“強治理”行動,實現村容村貌綠化、美化、凈化。
3.堅決守住防止返貧底線,突出保障社會民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讓脫貧群眾不返貧、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底線要求。江永以“釘釘子”精神抓實抓細防止返貧監測與幫扶工作,切實有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強化責任,健全完善工作機制。制定了《江永縣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施意見》等方案,確定了18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20個鄉村振興示范創建村,所有行政村均派駐了工作隊。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明察暗訪、調度推進、定期通報、分類考核等機制,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工作開展專項督查。
守牢底線,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一是全面落實防返貧動態監測機制。重點排查解決農戶不知道不會報、摸排走過場搞形式、信息不共享預警難等問題,提高監測的及時性、全面性和精準度。如瀟浦鎮制定下發《關于防止返貧致貧動態監測和幫扶的實施方案》《瀟浦鎮防返貧監測與幫扶管理平臺使用管理辦法(試行)》等文件,成立鎮防止返貧致貧動態監測和幫扶工作領導小組,持續完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實行“周統計、月通報、季調度、半年小結、年度總結”,常態化、全方位跟蹤掌握易返貧致貧人口生產生活情況,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鎮、村監測員實現全覆蓋。2021年,共處理省防返貧與監測平臺上的6979條疑似風險點預警,其中包括教育風險—失學輟學3769條,就業風險1162條,收入風險153條,大病風險206條,教育風險-無學籍號72條,教育資助未發放85條,慢病簽約服務16條,1516條政策未落實問題 。二是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義務教育方面,深入開展“三幫一”勸返復學行動,全面落實教育資助等政策,確保所有適齡未成年人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基本醫療方面,繼續落實慢病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持續鞏固提升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水平;加大醫療救助力度,堅決防止因病返貧致貧。住房安全方面,按照“人不住危房、危房不住人”原則,深入開展農村危房改造和農房抗震改造,確保群眾住房安全有保障。飲水安全方面,強化農村飲水安全排查,提升保障水平,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高度重視季節性缺水問題,提前制定預案,及時采取針對性措施,保障好群眾的飲水安全。兜底保障方面,做到“應保盡保、應助盡助”,加強農村低收入人口監測,分層分類實施社會救助,繼續落實好綜合社會保障政策,堅決防止因疫因災基本生活無保障的極端案例發生。如桃川鎮2021年開展了3次“兩不愁三保障”回頭看對全鎮農戶開展全覆蓋排查,未發現存在“兩不愁三保障”問題;持續推動政策落實,2021年新增貸款25戶;雨露計劃已發放到位;慢性病簽約692戶,新農合新農保都已保障到位;對農村脫貧人口及監測對象住房進行動態監測,每年鑒定一次住房安全,根據摸排情況,目前未發現住房存在安全隱患的情況 。
二、江永縣鄉村振興面臨的五大挑戰
近年來,江永全力打造精細農業,全域推進鄉村振興,全面鞏固脫貧成果,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品質,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重要進展。同時也要看到,江永在進入向鄉村振興全面推進的新發展階段仍然面臨著五大挑戰,亟須引起高度重視。
(一)鄉村振興頂層設計戰略性實效性有待加強
隨著脫貧攻堅取得勝利,我國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一次歷史性轉移。原本集“老少邊窮”于一身的江永縣,經過長期努力,2017年底就提前實現了脫貧摘帽,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同時積極探索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相銜接,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頂層設計層面,始終還未走出脫貧攻堅的路徑依賴,沒有找到好的抓手來全力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的頂層設計有待進一步提升。
雖然國家鄉村振興戰略頂層設計已經出臺,但由于國家、省、市、縣鄉村振興機構連續調整,中央、省一級沒有像脫貧攻堅一樣有明確硬性政策出臺,三定方案尚未出臺、機構職能未明確,使江永縣在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中產生一定的觀望性和被動性,基層開展鄉村振興工作重點不突出、針對性不強。特別是進入全面鄉村振興后,江永對脫貧村派出了鄉村振興幫扶工作隊,但部分工作隊或鄉鎮干部的思想觀念還停留在脫貧攻堅階段,有些工作隊就是脫貧攻堅幫扶隊的簡單重復,組織形式、工作內容、管理方式等沒有根據鄉村振興的新要求轉型;一些村在政策上沒有及時制訂補充性、延續性的鄉村振興銜接政策或者鄉村振興的具體政策,有的還是沿用以前脫貧攻堅的政策,沒有把精準幫扶政策對接到鄉村振興上來,使兩者銜接一體推進,全面鄉村振興的政策沒有效“接”上。
(二)優質特色產品實現了高質但還沒有實現高效益
江永各地按照“一鎮一業、一村一品”要求涌現出了一批優質特色產業,打響了品牌名氣;但由于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規模有限,普遍存在項目散、規模小、實力弱的現象,品質分化嚴重,參差不一的農產品品質,阻礙品牌的進一步提質升級和農產品高效益的實現。除此之外,農業發展基礎設施落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農產品受霜凍、旱澇等自然災害的影響較大。如2020年的霜凍以及2021年的旱情,使得江永部分地區柑橘和芋頭產業損失極大,亟需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抗災減災綜合水平。以粗石江鎮香柚產業為例,全鎮90%的家庭都種植有香柚,但戶均土地極其有限,過大比例的小規模種植意味著種植技術、養護標準不統一,進而導致粗石江香柚品質分化嚴重,種植技術好的農戶香柚售價甚至可達普通農戶的2倍以上,參差不一的香柚品質也極大的阻礙了粗石江香柚的品牌形成和名氣傳播。目前粗石江香柚95%以上都通過香柚原果售出,香柚產業單一、加工產業實力薄弱,純粹的香柚農業產業抵御天氣變化等風險能力較差。
另外,一二三產業結構比重的不合理也制約著優質農產品向高效轉型,產業結構較為單一,產業融合不夠,農業和水果種植業所占比重太高,二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后,產業鏈條短、業態不豐滿、產品附加值低,產業結構亟需優化。特別是缺乏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產出效益不明顯,品牌效益有待進一步凸顯。產品與市場對接方面也有待加強,部分水果和農副產品銷售方式落后,銷售渠道單一,雖有許多特色優質產品,但由于銷路不暢,主要以家庭手工作坊自產自銷為主。
(三)電商產業有待進一步融合發展
近年來,江永的特色電商正加速賦能鄉村產業振興,打造的電商品牌已經初具影響力。但在快速發展中也面臨一些亟待破解的難題:受人才不足、基建滯后、供應鏈不成熟等問題制約,部分鄉鎮電商產業有待進一步融合發展,產業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一是人才瓶頸。電商發展需要專業人才,而縣城在吸引人才方面缺乏優勢,即便擺出高薪價碼,人才也很難長期留下。因此當地在花大力氣培育本地人才,但直播電商人才培訓資源匱乏、市場上的優質培訓資源難以引進等問題也直接制約著電商產業發展。二是物流瓶頸。城村最先一公里物流不暢,物流成本過高。江永多數地區縣鄉級的物流體系已經基本建立,然而農產品的鮮活性特點決定其在采摘后,必須進行預冷、清洗、分級、加工、包裝等一系列操作環節,而不同農產品對于儲存的溫度不一樣,從而使得農產品流通“最先一公里”的難度較大。部分地區倉儲物流發展滯后,一些鄉鎮沒有配套建設冷鏈倉儲物流,大量農產品均無法進行長期儲存,制約農產品上行。三是供應鏈瓶頸。直播電商的基礎環節即農產品供應鏈還不成熟,制約直播電商、網紅經濟的做大。網紅主播再有口才,消費者最終關心的還是商品質量、價格、物流速度,背后考驗的仍是供應鏈能力,特別是對于農產品而言。傳統農產品供應鏈存在參與者眾多、流通環節層級較多且層層加碼、供應鏈節點的銜接不通暢等問題;目前江永農產品電商供應鏈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農產品標準化程度還不高、商品化率不足會給農產品上行帶來較大困難,因此亟待培育和完善新型農產品電商供應鏈,實現農產品上行的穩定供給。
(四)特色文化區域核心競爭力還不強
江永縣地處南嶺瑤族文化旅游“金三角”,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依托以“三千文化”為主的文化資源,講好了江永故事,打造了具有江永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雖然有很好的文化資源與基礎,但江永文化的核心競爭力還需進一步打磨,特色文化有待進一步提升為區域競爭的軟實力。
打造區域競爭力,必須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內涵,提升文化軟實力。當前江永的特色文化資源更多是和旅游產業結合在一起,文旅融合當然很重要,這也是把歷史變景點、實現文化經濟價值的最快選擇路徑。但作為一座千年歷史文化名城,不能只想著怎樣包裝旅游產品、多賺些門票,旅游者大規模來訪,不可避免會使當地文化呈現商品化趨勢,反而容易失去文化原有吸引力。因此要提升區域競爭的軟實力應該從文化規劃而不是旅游規劃做起。停留在對傳統文化外在物質形態的保護,滿足于旅游餐飲,往往會忽略對文化本質的思考。江永要在整合推廣和開發利用傳統特色文化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創新與開放,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將文化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讓文化“軟實力”真正成為經濟發展的“硬支撐”。
(五)城鄉治理有待標準化和規范化
城鄉治理的邏輯起點在人,必須堅持保障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把最大限度激發農民參與作為根本出發點。江永的城鄉治理有特色、有活力、有成效,但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依靠的主要力量仍然是鄉村兩級干部和部分黨員,農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仍未凸顯;標準化和規范化程度明顯不夠,小至道路兩旁的垃圾分類,大到村莊規劃、交通布局,由于沒有接地氣、可操作、可推廣的細化標準,往往存在隨意性強、科學性不足等問題。
作為社會治理的最基礎構成,城鄉治理是直接面對老百姓的“最后一公里”,但是從目前來看,江永城鄉基層治理工作主要還是通過最簡單“人管人”來實現,有時會出現社情民意掌握不準、問題處置反應不快等問題。近年來江永信息化建設不斷發展,智能化將是帶動城鄉治理標準化的有效途徑。在大數據日漸普及的情況下,必須要積極推動把數據轉變成城鄉治理能力,實現從“經驗治理”轉向“規范治理”,如何探索出一條以科技為支撐的現代基層城鄉治理模式,推動傳統城鄉治理向城鄉治理標準化轉型,成為江永需要思考的一大問題。
三、江永縣推進鄉村振興的七大建議
江永以爭創“全國鄉村振興先進縣”為抓手,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已經取得重要進展的關鍵時期,要進一步全面構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發展格局,必須要擺脫脫貧攻堅的慣性思維、以規劃設計引領城鄉風貌與布局、促進特色品牌逐步分類向高端化發展、推進電商與農村社會化服務融合發展、不拘一格打破鄉村人才瓶頸、以文化品牌點亮美麗鄉村建設行動、以屋場村民小組為單元實現由量變到質變。
(一)擺脫脫貧攻堅的慣性思維
沒有脫貧攻堅,就沒有鄉村振興;鄉村不振興,脫貧攻堅就不可能鞏固。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基礎起點不同、問題重點不同、工作對象不同、目標任務不同,必然在工作的政策制度、部署策略、方法步驟、措施手段上也要有所差異,工作的整體格局、工作機制需要創新。鄉村振興不是對脫貧攻堅簡單地延續,而是嶄新的發展布局,需要重新謀劃、重新部署,更新工作思路,努力實踐創造。因此,江永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發揚創新精神,擺脫脫貧攻堅的慣性思維,緊扣實際與形勢新變化,開創鄉村振興新格局。
比如在產業振興層面,要擺脫之前脫貧攻堅時期的產業扶貧思路:即多集中在農業領域的單一產業、局限于一產農業的興旺,一二三產要同時興旺、融合發展,才是真正的產業興旺;必須構建好更加完善的利益聯結機制,最大程度帶動當地農民就業致富。在組織振興層面,鄉村的有效治理僅靠政府是遠遠不夠的,應充分發揮市場和社會的力量,給市場和社會更多的自由度和主動權,最重要的是要激發農民群眾的內生動力,破除“等靠要”思想。在文化振興層面,脫貧攻堅主要是解決物質生活的保障問題,但鄉村振興既要抓好物質生活富裕還要抓好精神生活富裕,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工程,需要久久為功,不可能像脫貧攻堅時期解決“兩不愁三保障”一樣用幾年時間就可以完成,需要循序漸進。
(二)以規劃設計引領城鄉風貌與布局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 。江永文化底蘊深厚,尤其要把規劃放在首要位置,根據鄉村發展的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對城鄉風貌與布局進行統籌安排和科學規劃,從而加強城鄉風貌整體管控。
準確把握長遠發展目標與方向。好的規劃是面向未來,而不僅僅著眼當前。江永縣的整個區域人口向哪里集中,中心村、特色小鎮怎么布局都要深入研究,村莊內如何統籌布局生活空間、生產空間、生態空間;尤其是鎮容鎮貌、村容村貌要有一個統一的規劃,這些都需要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不能為了階段性工作目標迷失了未來的戰略遠景。江永要立足自然資源稟賦,充分發掘特色歷史文化,在保護鄉村自然風貌和挖掘鄉村人文資源的基礎上,頂層設計鄉村發展的整體風貌,形成布局合理、成片成景的鄉村發展形態。
建立鄉村規劃的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要明確鄉村規劃中需要大力提倡鼓勵支持的正面清單(如推薦的建筑風格與設計)和限制禁止的負面清單(不提倡的建筑風格與設計),什么樣的建筑風貌、民居風格更能彰顯江永特色地域文化?什么樣的建筑環境與鄉鎮整體風貌不協調?通過強制性和引導性相結合,強化規劃對城鄉風貌與布局的有效規范和引導作用。
突出農民主體地位。在“規劃什么”“誰來規劃”“怎么規劃”的問題上,不能是政府意志的單一化與行政化,城鄉風貌與布局全部由政府投錢來打造也是不可能的;應讓農民充分參與規劃和實施的全過程,確保以規劃為引領的城鄉風貌是服從農民需要、交由農民決定的。
(三)特色品牌逐步分類向高端化發展
江永以農業立縣,以“五香”特色農業強縣。近年來,香型特色農業產業規模不斷壯大,質量和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江永要搶抓產業發展機遇,特色品牌逐步分類向高端化發展,真正讓“五香”產品帶富江永百姓。
農產品不同于工業品,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質,不能無限制的擴大規模,否則會造成供大于求,價格效益大幅度滑坡。為了獲得更高經濟效益,特色農產品關鍵是要推進由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的轉變,走高端化發展之路;因為物以稀為貴,“又少又貴”是人們對高端農產品最深刻的印象;特色農產品是獨特的稀缺資源,只有通過逐步分類找準自己的差異化定位,才能破解同質化競爭困境,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品牌細分由消費市場的分層決定的,當前中國的社會階層已經出現了高、中、低端的消費分化,如果將農產品分五個等級:特級、一級、二級、三級、次品,經過篩選、品質最佳的高端農產品賣出最高的價格,就可以滿足特定消費群體的高端消費,從而使農產品生產滿足市場的需要。雖然不可能馬上將江永全部品牌都進行分類,但是可以逐步推廣,如粗石江鎮的江永香柚已經邁出了分級銷售的第一步,將香柚按照糖分含量、重量品相分為不同等級,并以不同價格進行銷售。其中,優質老樹香柚通過精包裝打造成高端禮贈產品,平均售價超過普通香柚250% 。
(四)推進電商與農村社會化服務融合發展
實踐表明,農戶家庭經營加上完備的社會化服務,更符合我國的國情農情,農業社會化服務已成為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基本途徑。江永的電商產業有良好的基礎,要進一步完善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搭建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大力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經營主體發展應用電子商務,推進電商與農村社會化服務融合發展。
要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市場運作、多方聯動”的原則,建成一批商業模式新、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農業電子商務企業,或著力打造以農資供應為核心,集農技服務、物流配送、農產品購銷等服務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電子商務平臺,專注做好產品的商品化、商品的品牌化運營,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零距離對接服務廣大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農人”。積極推動縣域物流資源整合,致力于城鄉村快遞一體化運營,制定快遞集中分揀、集中配送和配套的引導政策,打通直播電商物流的最先一公里。培育電商帶頭人,創造良好的電商服務環境,倒逼傳統農業加快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通過網絡平臺拓展市場,形成產、供、銷緊密銜接的產業鏈。以政策引導、人才培訓、農村電商、集聚發展、融合發展為重點,加快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全覆蓋。
(五)不拘一格打破鄉村人才瓶頸
人才是推動鄉村振興的第一資源。江永在推進鄉村人才振興中,要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唯才是舉,打破身份、年齡、學歷等條條框框,不拘一格引進使用人才,破除人才選用制度瓶頸,破解人才這個鄉村振興中最突出的短板問題。
不搞年齡門檻“一刀切”。簡單地將年齡劃線作為鄉村人才的“硬指標”,是把一大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優秀人才拒于門外,導致本來人才稀缺的鄉村形成人才浪費的怪狀。比如浙江已經啟動鄉賢“領頭雁”工程,探索由已退休鄉賢擔任村“第一書記”,扎根一線開展鄉村振興的實踐,賦予鄉賢更大平臺,充分激發人才的示范引領作用。
不搞學歷門檻“一刀切”。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打破學歷資歷限制有利于擴大人才選用的范圍,激發人才活力,尤其是技能型人才。千百年來在農村最重要的都是實用性人才,能夠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解決當下鄉村振興實踐中具體問題,如一些“田秀才”“土專家”具有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要加大對本土人才全方位、個性化的培訓,構建人才激勵機制和渠道,不斷增強鄉土人才的身份認同感,從而讓他們帶動一片、示范一方。
(六)以文化品牌增添鄉村建設成色
江永瑤族文化、女書文化和古村民俗文化特色鮮明、亮點紛呈,要進一步強化文化品牌建設,把打造鄉村文化品牌作為美麗鄉村建設提檔升級的主要抓手,把“物”的建設提升到“人”的建設,實現“物”美向“人”美的轉變,讓百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將文化融入生態。青山綠山是鄉愁的載體,鄉村不僅要滿足人們對天藍、地綠、山清水秀等美好生態產品的需要,還要滿足人們對傳統文化、鄉愁等美好精神產品的需要,因此要將文化融入生態美景之中,彰顯江永鄉村的文化與生態特色。
以文化留住傳統。根據各村的歷史背景、民風民俗、地域風情等實際情況,緊緊圍繞江永三千文化特色,把不同的文化元素融入到鄉村建設中來,保護當地傳統鄉村景觀文化,著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文化建設格局。
用文化激活精神。文化不僅包括物質層面,還包括精神、價值觀層面;江永要持續激發鄉土傳統文化活力,不斷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形成風清氣正、向上向善的輿論導向;同時強化村規民約對不文明行為的有效約束,讓不良風氣失去根基,讓鄉村文化不只是簡單的唱唱跳跳,而真正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使好習慣、好風尚、好家風蔚然成風。
(七)以屋場村民小組為單元夯實振興基礎
鄉村振興是一項事關農村長遠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一個長期工程,不能搞大躍進式的運動。尤其在面對宏觀經濟下行、財政壓力不斷增大的挑戰下,江永要堅持村民自管自治的原則,以示范屋場、示范村民小組為單元整體推動鄉村振興,實現由量變到質變。
改觀念,從“要我建”到“我要建”。要廣泛調動農民群眾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充分凝聚鄉賢、村民等內生力量,助力示范屋場、示范村民小組建設。鄉村振興不應該是整齊劃一,而是姹紫嫣紅、百花齊放。各屋場、各村民小組要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因為問題的解決,往往不是等上級政策設計出來的,更多是來自基層實踐探索,要善于總結基層的實踐智慧。
抓重點,從“屋場村民小組”到“整村整鎮推進”。一個個示范屋場、示范村民小組就是一面面旗幟,比如通過打造一個示范屋場、美化亮化一個村民小組,樹立榜樣,發揮示范作用,可以帶動全村的環境整治工作。只有集中力量把示范屋場、示范村民小組打造好,才能以點帶面,縱深推進,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參考文獻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
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2月26日02版。
中共中央、國務院:《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人民出版社,2018。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 人民日報 》2021年2月22日01版。
張慶偉:《在中國共產黨湖南省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湘評論》2021年第23期。.
張慶偉:《以實干實績推動“三農”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湘評論》2022年第5期
毛偉明:《政府工作報告》,《湖南日報》2022年01月29日第1版。
唐德榮:《彈好“五根琴弦” 奏響鄉村振興強音》,《農民日報》2022年1月20日第3版。
陳文勝: 《論中國鄉村變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
陳文勝:《大國村莊的進路》,湖南師大出版社,2020年。
陳文勝:《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求是》2018年第6期。
陳文勝:《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短板》,《人民日報》2019年9月10日。
陳文勝:《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民日報》2018年3月12日。
陸福興:《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新湘評論》2021年第2期
陸福興:《加大地方品種保護 打造農產品湘字號品牌》,《湖南日報》2020年12月31日第23版。
(作者簡介:李珺,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鄉村文化。陳文勝,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農村經濟、城鄉關系、鄉村治理;來源:《鄉村振興藍皮書:湖南鄉村振興報告(2022)》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2年8月出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