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陳文勝著作《中國農業何以強》
黨的二十大報告作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重大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對“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了全面深刻的闡述,要求“把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擺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位置”。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上的新的重大戰略,農業強國建設到底建什么、如何建、著力點在哪里等,是需要不斷探索的重大問題。在此背景下,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陳文勝教授所著《中國農業何以強》應運而生,該書圍繞“中國之問、時代之問、現實之問、改革之問”四個維度,探討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高質量發展等重要主題,就建設農業強國的若干關鍵問題作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觀點與主張。
農業問題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重大問題,如何看待大變局時代中國農業發展的興衰成敗是該書重點分析的問題之一。該書通過對中國農業與美國等世界其他國家農業的對比,提出不能單純用經濟產值大小來評價中國農業,而更應當從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準確研判中國農業的發展現狀,形成大國小農關于農業發展的社會共識。認為當前中國農業困境的根源是相關管理水平和思想觀念沒有與時俱進,無法匹配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新時代。這是立足大國小農視角對中國農業現實的精準剖析,對于正確把控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農業強國建設的戰略方向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作為農業政策改革與完善的方向,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農業轉型發展的主線,這是該書探討的另一個重點問題。該書梳理了中國農村改革四個階段的歷史邏輯和農業生產須以市場為導向的現實邏輯,提出中國農業發展已經進入結構轉型的歷史拐點這一判斷。認為當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為緊迫的任務是實現結構優化、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加快農業體制機制創新、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為鄉村振興提供內在動力,并指出了破解農業供需結構性矛盾的突破口與具體路徑,從而構建起了一個較為完整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研究框架,為中國農業改革實踐提供了有價值的理論參考。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必然要求,該書對農業高質量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認為中國農業進入了一個亟待加快轉型、實現歷史跨越的窗口期,迫切需要準確認識和研判農業高質量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從而關注南方農業、耕地拋荒、農民增收、農產品加工聯農帶農等關鍵問題作了詳細梳理,并提出了解決具體難點問題的思路,為解決中國農業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境、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
總之,《中國農業何以強》源自作者多年來對“三農”問題的深入思考,是一本“讓外行人看得懂,讓內行人有共鳴”的應時應勢之作,該書內容豐富、思路清晰、觀點獨到,清晰地揭示了富有中國特色的大國小農的發展特點與未來之路,對于深入了解中國農業發展的歷史和現狀,把握中國農業發展的規律和趨勢,探究建設農業強國的方向與路徑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對于理論工作者、決策者和實踐者均能提供重要的啟示。
(作者系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院長(副主任)、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毛澤東研究》2023年第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