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陳文勝新著《中國鄉村何以興》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戰略部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歷史任務,也是一項具有全局性、長遠性、挑戰性的系統工程,必須科學把握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規律,立足中國國情農情扎實推進,需要理論與實踐工作者不斷深入探索。陳文勝教授所著新書《中國鄉村何以興》,站在全局高度,堅持歷史視野與問題導向,深入研究鄉村振興的方向、路徑與制度,為中國鄉村“振興什么”與“如何振興”提供了有益啟迪,是鄉村振興前沿研究的重要成果。
在歷史視野中把握鄉村現代化趨向。中國現代化百年進程中,一直致力于推動傳統的農耕社會轉向工商社會,傳統的農業文明轉為工業文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自主探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加快推進了中國式現代化進程。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內容。該書把對鄉村振興的分析融入到中國式現代化這個偉大的進程中,以歷史視野、全局思維分析鄉村振興的趨勢,科學把握了鄉村振興作為國家戰略的方向。
在城鄉結構中分析鄉村振興進路。城鄉二元結構是個歷史問題,中國的鄉村問題從根源上都和城鄉二元結構有關。中國的“三農”問題不是鄉村本身的問題,更不是農民的問題,而是城鄉結構互動拉扯中的問題。鄉村振興的根本前提是要減少農民,大量的90后、00后新生代農民工要進入城市并深度融入城市,這是歷史大潮。但在當前的城鄉二元結構下,大量農民工又可能融不進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就是,城市大門要向農村打開,農村大門要向城市打開,城市的要素可以自由流動到鄉村,有意愿、有能力的農民能深度融入城市,從而由城鄉二元分治走向城鄉一體。該書把鄉村振興置于城鄉關系發展的大趨勢中分析,提出要留給農民退路,不能以犧牲鄉村為代價來獲得城市的孤獨繁榮,從根本上把握住了鄉村振興的現實特征與未來進路。
以農民為中心探討鄉村振興制度安排。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堅守黨的性質宗旨、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充分體現。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來說就是要堅持以農民為中心。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廣大農民為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作出了巨大的犧牲,為中國的糧食安全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所以我們一定要感恩農民。該書始終把堅持農民主體地位、發揮農民主體作用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核心要求,提出要站在農民立場來考慮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在分析相關制度時突出強調保障農民權益、尊重農民意愿,這不僅充分體現了作者的“三農”情懷,也抓住了“誰來振興”鄉村問題的關鍵。
把多元共治作為鄉村治理基本要求。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在基層治理中,很多地方有自己的創新,如深圳提出“一核多元”治理模式,“一核”就是黨組織建設,“多元”是企事業單位、各類自治組織及居民群眾。成都提出“一核三治” 基層治理模式,“一核”是黨的領導核心,“三治”是自治、法治、德治。這些都是基層治理的有益探索。推進鄉村組織振興,加強鄉村治理,核心是做到黨政統合、多方參與、協同治理。黨中央提出建構黨委決策、政府負責、社會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民主協商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形成協同治理機制。該書分析了鄉村治理“內卷化”的問題,提出把堅持農民主體地位作為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根本要求,探討了推動治理重心和資源向鄉村下沉,構建鄉村多元治理體系的路徑,為推進鄉村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重要參考。
把鄉村精神作為鄉村共同體建設根基。鄉村精神和傳統文化緊密關聯,傳統的禮治秩序與守望相助、患難相扶的鄉風民風是鄉村共同體的魂。傳統的那一套自治、民治體系,是低成本的治理,對今天的鄉村治理仍具有參考價值。中國的傳統文化在鄉村,鄉村文化是中國文化之根、之魂。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與力量,把傳統文化和鄉村振興、現代化結合起來,推動鄉村精神和現代化的精神結合,推動鄉村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該書探討了推進鄉土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機對接的鄉村文化興盛之路,提出要對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懷敬畏之心,找到了鄉村共同體建設的根本支撐,為傳承與發揚鄉村精神,不斷增強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探索了有效途徑。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所“國家治理研究”項目首席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中國鄉村發現轉自: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07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