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故鄉——2015愛故鄉年度人物故事集》序
這本書是用無數人的鮮活生命鑄就的,而不只是用筆寫成的。愛故鄉項目團隊為了尋找到他們,遍訪了全國十余省份的37位人物故事。要知道愛故鄉項目的來龍去脈,需從社會上流行的“鄉愁”談起。
(《愛在故鄉——2015愛故鄉年度人物故事集》)
我們說鄉愁襲來,鄉愁從何襲來?答曰:鄉愁,緣于近現代工業化所導致的“鄉衰”。
今日鄉愁之濃郁深切,緣于“每一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鄉村,作為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共存相處的感觸,已經不再只是傳統農業社會里唐詩宋詞所表達的意境了,而是作為現代性問題出現的、以都市文明或者工業文明去關照農業文明而滋生的復雜情感。它意味著人們向往田園生活的自然心性對城市化和工業化中物欲橫流的反動,也是在發展潮流裹挾下對自身生存道德的渴望和追求!鄉愁是客觀的也是主觀的,是個人的也是民族的,作為一種隱隱約約的恐懼感,它在今日每個人的心性里蔓延,也在這個國家的當代民族心性里蔓延。的生態、生活和生產場域,在歷經了百年現代化制度的激進變遷之后,其與生態文明時代所呼應的多樣性、循環性和共生性等特質,仿佛日漸消逝了。人們對鄉村“秋風秋雨愁煞人”。
其實,知識分子從上世紀初開始凝結的百年“鄉愁”,就理性認知的層面而言,緣于百年來中國現代化制度變遷過程中所出現的“鄉衰”,本質上反映了近現代以來對國家工業化內在規定性造成“鄉衰”事實的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工業化的強制性天命與中國既有資源稟賦之間的張力所造成的現代化悖論,是中華民族發出“鄉愁”情緒的社會歷史背景。可以說,只要有激進的現代化變遷,就會有嚴重的三農問題,就會有“故鄉的淪陷”,以及從個體、群體到整個民族不同層面上的“鄉愁”!
我們說愛在故鄉,愛在故鄉何處?答曰:愛在大鄉建,即以鄉土文化為根基的共同情感及行動,存在于社會各階層群體之中。
因為愛在故鄉,所以對鄉村生產方式、建筑樣式、人文風采、生態景象、生活特色,等等,想念不忘、愛慕不舍;因為愛在故鄉,所以行走鄉土復興大道,不只是落花憐惜之憂怨懷舊,更是真性自覺的“戀愛”或“孝親”般的高級情感!那是綠葉對根的感恩心、回報心,是對故鄉生存家園和精神家園的“想念不忘”與“愛慕不舍”。在中國傳統社會,城市只是官僚和商人客居的地方,“衣錦還鄉”和“光宗耀祖”才是自我認同的鄉村方式。自明清以來,城市中來自于同一地緣有著傳統根基的同鄉人聯合體,他們對城市認同和階級認同均是很晚以后的事情;而他們對家鄉的責任和介入,均源于回饋家鄉的情感以及對自身揚名立命的追求使然。從中國鄉村走出來的謀生者,無論古代還是近現代,就是當代外出打工創業的絕大多數人們,其心靈深處,都潛伏著深厚的戀土和戀家之“鄉土情結”。
愛在大鄉建,就要從中國文化的精神的實踐中去找。落實到一代代活生生的具有整體有機品格的人身上,體現為中國人以“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內圣外王”的修養功夫達到大智慧、高美德、有擔當的境界。在當前各行各業的現實中,一批批新鄉賢涌現了出來,他們不分男女老少,無論名、權、利之高下,他們的共性是在普通的日常工作生活中,積多年、十余年、幾十年甚至一輩子的心力,有理想有思想,有道德有抓手,有成就更有價值。
愛在大鄉建,其主體,就是仁者愛人、中正變通的干部;就是為富也仁、義利兼得的企業家;就是崇尚深度自由、厚道科學的知識分子;就是推己及人,化成天下的你、我、他……就是從各階層中涌現出來的當代新鄉賢群體。
時代呼喚新鄉賢!擺在眼前的這本冊子,記錄的就是這樣的新鄉賢。
從創辦蔭城鐵器館、留住黑鐵文化根脈的原建國,到創辦中國漢江航運博物館、留住千年漢水文化的劉貴棠;從打造郫縣民俗博物館、再現川西農耕文化的吳國先,到奔走呼吁、致力文保十年的涂月超;從甘當文化義工十余載、守望故鄉民間文化的拾穗者團隊,到三十年如一日癡心編撰《上堡鄉志》、守望客家鄉土文化的李宗漢……他們在用行動試圖留住農業文明時代的文化遺存。也許,當現代人在遭遇現代化困境時,還能籍此追憶、反思一下,我們老祖宗能在一個地方生活數百年、上千年,其經驗何在?
從用自然筆記譜寫農民心靈史、為自己代言的秦秀英老人身上,從一生專心剪紙藝術、鏤剪故鄉人文之美的王蓬草老人身上,從治沙狀元到致富能手的殷玉珍身上,我們能否明白這樣的一個道理:作為與大自然、宇宙存在心智同構特點的人類,當然不只是向大自然和周圍世界索取資源和財富并將之破壞殆盡的,而是會像明亮的鏡子一樣反映他們,像燦爛的陽光一樣照耀他們,像知心朋友一樣與他們交換心靈的;從科學證實人體經絡存在、推廣312經絡鍛煉法的祝總驤夫婦那兒,從活化傳統、創建魅力西昆的孔慶平身上,我們會發問:難道中華文化傳統的歷史遺跡(包括有形的、無形的),只意味著過去輝煌的殘余嗎?當然不是!弘揚中華文化,既不是復古擬古,也不是形式主義,而是為了實事求是地應對當前中國現代化各種困境的智慧。此外,從潛心開展婦女掃盲、開拓回族女童教育的馬新蘭,從推動大平安村新農村建設、探索知青互助養老模式的張承永,推動新疆公益環保、發展生態科技產業的吐地·艾力,進行十年新村實驗、打造生態幸福家園的張浩良身上,我們看到了來自人民群眾之中的推己及人、知行合一的巨大力量,看到了美麗鄉村建設的希望。還有很多,很多……
15位的突出事跡,37位的感人事跡,更多的未被發現的當代新鄉賢群體力量,他們從地方歷史傳統文化和生活家園的滋養中獲得了地火般的大能量,具有推己及人地從事鄉村建設的原動力!他們傾其一生、一家人或幾代人的心力,堅守著鄉村的地方性文化和傳統性智慧,堅守著鄉村乃至整個民族、整個中華文化的生命之根。正是通過他們,我們才能從鄉村、從歷史去發掘整個社會、民族和國家的道德、倫理之源泉;也正是他們,使我們有信心從基層和歷史的根底上,系統地去激活鄉土社會支撐體系的積極因素,發掘出中華民族的深度智慧和生命力出來!他們保存祖先智慧、滋潤社會根本的的初心,需要像對待珍珠一樣地被發現、被保護,他們所從事的事業需要在生態文明的時代被重新闡發。因為,就歷史變遷來看,去掉了“根”的鄉村建設無所處之源由;就現實空間來看,與城市趨同的鄉村發展絕無存在之憑依。我們只有在對傳統和基層尊重、撿拾祖先智慧的前提下,站在安身立命的根基上,再參照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可行經驗,或許才能走出現代化制度變遷的重重困境?而我們在大街上所看到的“大千氣象,華夏正道復興”、“道義為質,德耀中華”的標語,也才有可能不只是掛在墻上的口號,而是真的成為收拾人心、凝聚民力的軟實力。
鄉愁需要大鄉建,時代呼喚新鄉賢。若在當下各領域能涌現出大量的新鄉賢群體,那么,我們才能可能形成這樣的社會主體性力量,他們的做法及其匯成的實踐趨勢,必會避免物質福祉同時所出現的人性解放、物欲放縱所帶來的生態、社會和文化缺失的巨大風險。從而,中國鄉土復興的理想,必會在鄉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層面有真滲透、真落實;從而,中國道路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必會實現,中國夢、鄉建夢,必會實現。
注:中國愛故鄉文化發展促進會,成立于2014年7月,由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等多家機構發起,前身是2012年由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與福建正榮公益基金會聯合發起的“愛故鄉計劃”項目,是以“保育鄉土文化、建設美麗中國”為宗旨的民間公益組織。致力于發現故鄉之美,重估鄉村價值,活化傳承民間鄉土文化,發揚鄉村文明;以“故鄉情懷”整合本土資源,建立公眾(新鄉賢)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平臺,重塑鄉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動中國城鄉社會可持續發展,實現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院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愛故鄉公益活動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