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農產品供給?牛鼻子就是質量品質,我國的農業需要一場品質革命,才能真正地形成有效的農產品供給,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我國的農產品生產要從單純追求數量增產的溫飽型生產方式,過渡到對品質、安全、健康與生態環保等要求比較多的小康型農業生產方式,以滿足我國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要。這不僅僅需要在農業結構上進行調整,還需要生產方式的轉換,更需要從源頭到流通對整個產業鏈進行重塑。
前不久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如何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的改革,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農產品供給?筆者以為牛鼻子就是質量品質,我國的農業需要一種品質革命,才能真正地形成有效的農產品供給,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不僅僅我國的工業需要一場品質革命,提升制造業的品質,我國的農業其實更需要一場品質革命,通過從源頭到餐桌的革命,來滿足不斷增長的對品質質量方面的需求。
從總量來看,我國的農產品已基本滿足國民需要,但從質量來看,這個缺口還相當大。從未來視角來看,這個缺口還會愈拉愈大。我國一般的大米與日本的大米品質還是有相當的差距,網購的日本大米每斤一百多元還是有不少人熱衷購買。吃過日本大米的消費者可能會有印象,那就是日本大米的口感相當好。筆者在日本調研時發現,日本人居然把畝產600斤以上的大米用來喂食豬雞等動物,而市場出售供人吃的是畝產600斤以下的大米。日本人多年在育種上對品質有很大的要求,使日本的不少農產品在品質上與我國拉開距離。日本的水果蔬菜不少是按“個”賣的,而我國的是按“斤”賣,但價格差不多,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對品質的追求。我國近年來無論是育種還是栽培太過分追求產量,導致雖然產量上來了,但品質差、質量下滑,滿足不了我國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對品質的需求。
按美國的一家機構統計,中國已有3億多人進入小康,未來到2020年,我國還會有更多的人進入小康收入水平。這種階段的居民消費與溫飽階段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現在:對食物的品質、健康、安全與生態環境等更為關注,但多年來我國的農業生產一直是數量導向,每年的統計上報指標也基本上是糧食生產了多少斤,優質的農產品雖然已有,但數量極為有限,可能還不到1%。從育種角度,那些增產的品種比較容易得到批準與關注,而品質與產量往往是反向關系,高產的品種很難做到優質。從生產角度來看,我國的農民數量眾多,規模有限,在收購環節基本上沒有談判能力,中介也不會因為農民少用化肥農藥而提高收購價格。從銷售視角來看,目前我國的農產品基本上是做生產的不做銷售,做銷售的不做生產。生產者不知道自己生產的農產品賣給誰了,而消費者在購買農產品時也不知道這個農產品是誰生產的。這樣的產業鏈應該是半截子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互信建立不起來,產量品質質量難以提升。如果從溫飽階段來看尚能接受,但對于小康階段的消費者來看,就會覺得品質差很多。近年媒體經常報道不少農民家庭實行一家兩制,自己吃的與供市場出售的是兩個生產系統。這些現象說明我國的農產品生產亟需革新。
如何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品質,滿足愈來愈多的消費者需求?應該說單純靠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相當難,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的品質應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源頭乃至整個產業鏈進行重塑。
首先從育種環節,應該實行多樣化戰略,不能再單純地把增產多少列為育種的目標。而應該讓那些追求優質的品種能夠得到推廣應用。按一號土豬品質創始人陳生的觀點,現在市場上豬品種是劣幣驅逐良幣,市場上盛行的是那些生長周期短、增長速度快的品種,而傳統土豬品質口感相當好,但生長周期近10個月,是目前主流豬種生長周期的一倍,這樣優質的傳統土豬就被劣質的快速生長品種所替代,養殖戶單純地養殖這些生長周期快的豬可以賣到更多的錢,最終導致消費者面臨的選擇只能是生長周期短的差品質豬肉。其實不少農產品育種推廣方面都陷入了唯產量論的誤區,最后導致那些品質很好但產量不是太高的農產品被淘汰。這對生產者是有利可圖的,因為市場上沒有合適的品質質量發現信號,但對消費者來講,這個損失就太大了。農產品品質的好壞不如一般的工業品。從外觀上能夠看出來,有時可能會相反,那些品質好的,反倒是從面相上并不好看,而商家為了好看,故意用上各種化學品制造出色香味俱全的農產品。這些特點使農產品的品質提升更面臨諸多難題。包括目前市場上的認證魚目混珠,使消費者對于究竟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不安全的難以進行有效的判斷。
其次,從產業鏈來看,應該進行簡化重組,實行一體化的生產。目前從生產到消費者環節過多,許多公司生產是采取半截子化的公司+農戶,質量管控流于形式,產品品質質量難以保障。小農戶面臨大公司沒有任何談判力,只能靠數量取勝,大公司也不可能對每一個農戶的產品進行檢測,這樣往往出現公司與農戶的互相不信任,從而危及產品質量。未來的出路應該包括:一方面公司應該建立穩定的基地,與合作農戶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或者實行公司一體化生產;另外一方面農戶也可以聯合起來,組成合作社,建立自主品牌,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不再局限于過去的生產,而是把產業鏈延長,把整個終端都做起來,實行產銷直拉對接。這樣既可以使農民獲得更多的收益,消費者也可以對所購農產品進行追溯,買到放心的食品。
目前我國各地發展迅速的新型經營主體為一二三產業融合與品質的提升奠定了基礎,但還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過去幾年,隨著我國土地確權頒證工作的展開,我國農村土地產權關系得到進一步的明晰,全國土地流轉總面積已經超過了30%,各種新型經營主體,包括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發展迅速。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新型經營主體對資金周轉、抵押擔保等需求也會相應提高。需要國家惠農政策和財政金融支持政策。通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減少化肥農藥不合理使用、開展社會化服務等,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等農業供給的薄弱環節建設,以此來增加我國市場上緊缺的農產品的生產。
這次會議還提出要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其實某種程度上這種現象也與品質脫不了關系。我們生產了太多的低品質農產品,而不少過剩的產品卻需要進口,比如小麥,高面筋的小麥還十分緊缺。由于我國面包產業發展迅速,高品質的面筋小麥生產不夠,只能靠進口。加快消化過大的農產品庫存量,除了加快糧食加工轉化之外,還需要對種植結構進行調整,把那些單純追求產量的種植面積降下來,多擴大優質產品的種植。
未來我國的農業應該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戰略思路,通過多種方式,使我國農產品的質量品質得到大幅度改善提升。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證券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