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人民日報》“今日談”欄目刊文《走心,才能暖心》。文中舉出:前不久,南京理工大學301位同學的飯卡“莫名”多出錢來。原來,學校根據“大數據”統計,對每月食堂吃飯超過60頓、消費不足420元的學生,暗暗進行了補貼。作者就此展開議論,聯系到當下的扶貧工作,說“多站在需要幫助的一方想一想,多一點精細管理、現代手段,把工作做深、做細、做實,而不是抱著敷衍塞責的‘完成’心態,何愁找不到深受歡迎的‘暖心’辦法呢?”
讀罷此文,感慨良多。以往學校里的困難補助對象,一般都是由家長或學生本人申請,還要從村社(社區)到鄉鎮層層批示,學校審核,工作繁瑣不說,很多時候還“精準”不起來。因為困難與否,看的不是學生的生活狀況,而是層層加蓋公章的申請資料。當然,在這些資料中,多數還是實事求是的,但也不乏那些“假困難”的存在。同理,在我們的“精準扶貧”中,哪怕上級再三強調摸排要“精準”,但從各地的報道來看,借“扶貧”之名玩弄權術、真貧得不到扶持的現象也多少存在。
怎樣做到“精準”?南京理工大學可謂煞費苦心!俗話說:“事實勝于雄辯。”困難不困難,平日里的生活、消費情況就是最“精準”的。南京理工大學將“每月食堂吃飯超過60頓、消費不足420元的學生”確定為補助對象,并進行“暗暗”補貼,就做到了“精準”。作為領導而言,確實“走心”了,但這個“心”走得值,讓那些真正困難的學生從心底里感受到了濃濃的暖意。
由此推而廣之,也給我們的精準扶貧工作提了個醒。當然,由于城鎮鄉村都不等同于學校,況且任何經驗都不能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如果也像學校那樣來個“暗暗補貼”,恐會衍生出諸多的事端來。但是,其精細的管理和現代手段在“精準”中的運作思路是值得借鑒的。這就要求我們的基層干部們,要深入底層,深入百姓的生活,多渠道跟蹤了解調查對象的生活狀況,才找得到真正的“貧困戶”。
之前有位文盲朋友談及申報“貧困戶”一事時很感不安,他說村社發了幾張表,要求自己找人填寫,找到幾個識字的人,又不知道怎么填,里面的每月收入、人均收入等等項目頗多,讓人一頭霧水。鑒于此,有的還說干脆放棄算了。其實,這樣的現象就屬于典型的官僚主義作風、敷衍塞責態度!本來應該屬于具有專業水平的領導干部去實地調查填寫的資料,卻交給“貧困戶”自己去找人填寫。試問,這樣“填”出來的“貧困戶”“精準”度從何談起?
每家每戶的收入情況、消費情況,以及家庭建設情況等都不能“神仙湊數”。要摸清第一手資料,必須入戶調查,若一味將任務轉嫁,那“扶貧”就成了運動、形式,國家花費了巨大的財力物力,卻被某些人玩弄于鼓掌。這樣,“有惠人之名而無救患之實”,罪莫大焉!
習近平總書記再三強調,“要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廣大貧困人口的實事。”若如前面所言,就連“盆景”都算不上。怎樣找真貧?怎樣真扶貧?南京理工大學的工作思路很不錯!我們的領導干部一定要隨時具有“走心”的理念和“走心”的行動,自然會有百姓感受到“暖心”的結果。脫貧攻堅,任重道遠,真到了該多多“走心”的時候!(文/何竹梅)
作者單位:四川省合江縣自懷鎮關口實驗學校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