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小農經濟、農業科技和信息化水平不高、金融與管理能力弱、農業資源過度開發、農業污染嚴重等。為此需要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和農村電商,推進市場化改革,加強農業品牌建設,推廣應用農業機器人,發展智慧農業。大力推進智慧農業試點示范,著力提升農業機械設備裝備,突出農業互聯網信息技術應用,打造貫穿一、二、三產業的產業鏈。
國民經濟體系由三次產業共同構成,工業發展離不開農業,農業發展也離不開工業。2015年10月,李克強總理在河南調研時提出,改變傳統思路,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倡導改變“就農業論農業”的傳統思路。2016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如何在農業領域實踐工業化的發展思路,“讓土地里產出黃金”,促進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目標的重大課題。
工業化發展思路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基本思路
借鑒工業化理念,扭轉農業小規模經營局面。目前,我國農業還處在家庭承包責任制以農戶為單位的小規模經營階段,經營土地平均只有7畝/戶。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分散化、小規模經營已經不再適應社會化大生產和現代經營管理的要求,分散化農業也不方便利用、共享工業化帶來的科技進步及現代金融服務。從技術層面看,小規模經營對運用農業機械設備、現代生物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的制約越來越明顯;從發展趨勢看,城鎮化持續推進使得現在農村已有2.6億人轉移到城鎮,未來在合理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的前提下,農業規模化經營必將成為趨勢。
工業化理念,客觀上要求生產規模化。用工業思維發展農業,可以有效地推動傳統農業小規模經營向適度的現代農業規模化經營轉變。運用現代工業經營管理理念,建立農業生產基地、農場、合作社等集約化經營組織,不僅可以實現農業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促進土地、人力、資金、技術、設備的整合,還將推動農業領域效益型經營機制的完善,加快訂單農業、家庭農場、企業加農戶等經營模式的創新,提升農業價值鏈效益。
采用工業化成果,提升農業現代化科技水平。有專家提出,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目前農業現代化水平相差20年左右,主要體現在農業現代化的科技與信息水平、金融與管理能力等方面。農業科技和信息化水平不高是制約我國農業向現代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的主要障礙。
工業化成果,可以提升現代農業的科技和信息化水平。按照工業化思路,大規模推廣農業機械、農業機器人等技術工具,可以大幅提高農業機械化生產水平和規模經營效率。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客觀上也要求農業發展與應用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新一輪科技創新浪潮已經到來,國外農業領域已經開始“智能工廠”“互聯網+”的先行先試,我們必須抓住歷史時機,推動自動化機械、傳感遙感、物聯網等工業技術成果引入現代農業,實現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跨越。
利用工業化方式,解決農業資源和環境問題。為了解決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長期以來我國格外追求農業產量。但是,溫飽問題解決的同時,也造成了我國農業資源過度開發、生態嚴重透支等問題。一方面,耕地資源少伴隨著耕地質量的下降,加之耕地資源利用率不高,使得農業資源約束日益趨緊;另一方面,粗放的農業生產方式使得農藥、化肥等消耗過多,農業環境污染問題十分嚴峻。有研究表明,在威脅健康和環境的眾多污染源中,最大的不是工業污染,而是農業污染。工業化方式,要求培養人們生產的標準和質量意識。通過在農資采購、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流通領域全面建立質量標準和認證機制,引入工業生產分工協作方式,優化生產要素配置,可以實現資源的良性循環利用,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可以將農業生產視為一個“車間”,借鑒工業污染治理經驗,從農業源頭開始,減少農藥、化肥等污染源的使用,發展無公害綠色產品,同時做好信息發布和監督執法體系的建設工作,努力實現農業生產的外部經濟。
工業化思路下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
農業生產領域,推廣應用農業機器人,發展智慧農業,向高端化、產業化方向發展。農業機器人作為新一代農業生產工具,將大幅提升農業勞動力水平,引發農業生產一場深刻變革。農業機器人已經由機械、電器、自動化設備轉向帶有人工智能和機器視覺等新技術的自動化設備,未來農業機器人主要向行走系列和機械手系列兩大作業類機器人的方向發展。在大型自動化機械的配合下,農業機器人集合計算機程序和高精尖自動化技術,將會實現農業種植、施肥、除草、耕作、采摘的全面機械化和智能化。借鑒工業領域智能化系統、物聯網等技術成果,推動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轉變。通過傳統種植、養殖技術與互聯網、云計算和物聯網技術的融合,憑借農業場景中部署的環境監測、溫濕度測量、土壤監測、圖像成像等傳感器件,實現對農業生產狀態的智能感知、農業環境的智能預警、農業數據的智能分析、農業生產的智能決策,進而實現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和智能化決策。
農業流通領域,發展“互聯網+”農業和農村電商,向訂單化、流程化方式轉變。將有效解決農業市場信息不對稱、商業模式單一、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問題。首先,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應用,農業市場的時空地理限制將被打破,農資采購、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流通等數據將會得到實時監測和傳遞,農業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將得到有效解決。其次,互聯網對農業領域的滲透,使得諸如農產品電商、土地流轉平臺、農業大數據、農業物聯網等農業市場創新商業模式會持續涌現。再次,互聯網和農業的融合,農業土地、勞動、資本等資源將得到有效組織和配置。“互聯網+”農業將使得傳統封閉的農業產業鏈逐步成為一個開放的產業生態鏈,大大提速農業現代化進程。目前,農村電子商務市場還是一片藍海,隨著農村寬帶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各大電商平臺紛紛開始在農村布局,農村電商將迎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通過農村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將農資采購、農業生產、供銷等環節都集合在平臺之上,實現農業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的“三流合一”。未來,農村和農業市場會呈現出以電商平臺為中心,多元化農產品信息及時共享、農業投資發展資金及時流轉、農畜產品及時送達的景象。
農業經營領域,推進市場化改革,加強農業品牌建設,向市場化、品牌化路徑邁進。工業化思路要求產業發展必須面向市場,加強市場組織體系建設,提高市場運作效率和市場競爭力。特別是在農業生產、銷售逐漸變為買方市場的條件下,農業市場的開拓、農產品流通的疏通更需要市場化改革來推進。目前,我國農產品價格和補貼政策已經遇到“天花板”,運用工業思維、商業思維進行農業的市場化改革,提高我國農產品價格市場反應靈敏度,深化農產品供給側改革,加強農業生產者和組織者的農業市場主體地位,有力促進農村市場的創業創新。未來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平臺的使用,農產品品牌傳播效率將大幅提升,農業品牌建設模式將由傳統的只注重廣告宣傳,向注重產品質量、客戶體驗相結合轉變。借鑒工業質量品牌建設思路,發揮已有農業品牌引領作用,完善品牌建設標準體系,加強品牌培育、品牌管理和品牌評價工作,創建新的知名品牌。農業市場自主運營和政府推動相結合,打造地方特色農產品的地理標識品牌,是農業品牌化建設的重要途徑。
政策建議
大力推進智慧農業試點示范。智慧農業是農業領域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空間地理技術和生物技術的產物,是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的深度融合。加快物聯網單項技術、組合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探索適合各地區農業發展的物聯網應用模式。在總結借鑒農業物聯網應用模式的先進經驗基礎上,推動物聯網技術、無線通訊、傳感技術等在農業園區的鋪設和應用。在完善信息化技術的支撐層和農業信息感知層基礎上,通過數據資源挖掘和分析,展示農業各要素互聯互通和智能控制效果。
著力提升農業機械設備裝備。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大力發展農業相關的工業領域是關鍵,特別是農業機械設備裝備。要著力推進農業機械設備的研發與創新。在考慮農作物品種特點、耕作制度改革和規模經營的基礎上,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把握現代農業規模化、智能化趨勢,開展以智能化機械、農業機器人為代表的先進農機設備的研發與關鍵技術的突破創新。加大以農機購置補貼為主的財政扶持力度。完善農機購置補貼制度,加大對農機研發機構、生產企業和經銷商的資金支持力度,創新農機購買信貸扶持模式,切實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
突出農業互聯網信息技術應用。深度而廣泛地應用信息技術,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基礎和保障。要繼續完善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加大互聯網信息技術應用宣傳,加快移動通信、寬帶等信息化基礎設施普及。推動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鼓勵電子商務龍頭企業下鄉,鋪設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完善農村整體電商環境、物流設施,使電子商務在拉動農產品流通消費、促進農產品品牌建設方面,發揮更廣泛更積極的作用。
打造貫穿一、二、三產業的產業鏈。產業鏈思維是典型的工業思維,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打造和延長產業鏈。發揮龍頭企業在產業鏈中的引領作用。鼓勵龍頭企業利用規模優勢貫穿農業生產和銷售各個環節,發揮龍頭企業創新引領作用促進產品升級,通過深加工和精細管理實現價值鏈提升,并帶動小企業配套,延長產業鏈。發揮互聯網對農業產業鏈的重構作用。通過信息流打通農資采購、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農產品流通的各個環節,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農業生產、流通、經營和物資、資金、信息融合的生態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學習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