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4日,國務院正式下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互聯網+”的11個重點領域,現代農業位列第三。在落實中央“互聯網+”的行動計劃中,江蘇省宿遷市在全國率先推出了“一村一品一店”的電商模式,在推進互聯網與農業產業發展深度融合上搶占了先機。為進一步探究互聯網與農業“連接”的深層邏輯和引發農業“裂變”的“觸點”,課題組先后赴江蘇省宿遷市的宿豫區來龍鎮光明村、曹集鎮天庵村,宿城區耿車鎮大眾村,沭陽縣新河鎮周圈村、顏集鎮堰下村等地進行了實地調研,據此提出推進江蘇互聯網與農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宿遷“互聯網+農業”發展的幾種模式
圍繞“生態、高效、特色、現代”的農業發展思路,近兩年來宿遷市積極探索“互聯網+農業”發展路徑,采取政府引導、市場主導與農民自主行動相結合,初步形成了五種發展模式。
一是沭陽產業鏈模式的“互聯網+農業”。以傳統花木產業優勢為根基,利用互聯網暢通產業鏈的市場信息渠道與流通渠道。經過多年的培育與發展,沭陽花木產業成功實現O2O營銷。
二是宿豫電商引領模式的“互聯網+農業”。以縣區為單位制定發展戰略,依托知名電商為平臺,創成京東農村電商全國首個示范(縣)區。目前,全區設立了184個京東鄉村合作點,實現了村居電商全覆蓋。
三是宿城轉型升級模式的“互聯網+農業”。運用工業發展理念整合農業發展要素,利用云端、大數據平臺等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特色高效的資源型“互聯網+農業”初步形成。
四是泗洪生態資源型的“互聯網+農業”。憑借洪澤湖天然的生態資源及特色農產品,與淘寶平臺合作,發掘農業在“互聯網+”下的新業態,實現農業的創新發展。
五是泗陽扶貧眾籌型的“互聯網+農業”。以造富農民為目標,探索互聯網技術與現代農業的結合路徑,與電商巨頭蘇寧易購合作,共同分享互聯網思維、技術、平臺資源,構建了扶貧眾籌型的“互聯網+農業”。
二、當前“互聯網+農業”發展進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1.市場瓶頸性:低端經營現狀尚未改變。宿遷線上產品經過一段時間的生產與經營,產品品牌雖已形成,但是多數產品依然處于產業鏈低端,市場后發力量薄弱,低端經營現狀難以改變。例如耿車的板式家具,目前銷售的基本上是市場低端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只能靠量取勝。
2.“公地悲劇性”:同質化帶來的惡性競爭。宿遷淘寶村的經營產品同質化程度較高,例如耿車的板式家具加工、沭陽的花木產業,同一地經營品種的差異性不大。在技術含量不高的情況下,導致了模仿與復制,甚至出現假冒偽劣產品等惡性競爭行為,破壞了地方品牌,造成網購認知誤區。
3.產業鏈的狹窄性:互聯網與農業融合不夠充分。目前,宿遷“互聯網+農業”的發展處于互聯網營銷運用的電商模式階段,而在利用互聯網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生產、經營與管理等方面還比較薄弱。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現代“種養加”生態農業模式雛形雖然顯現,但是互聯網與農業深度融合的產業鏈模式尚未形成。另外,從調研結果看,網店數量與上線產品數量不斷增加,但非農產品占有相對較高的比例。
4.人才的短缺性:網絡創業人才培訓流于形式。盡管政府出臺了鼓勵農村電商發展的相關政策,但是既懂傳統農業、又懂互聯網專業的人才缺乏,愿意到農村服務的更是少之又少。相關電商技術培訓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不少都流于形式,滿足于完成人頭指標,農村電商發展的人才短板遠未補齊。
5.服務與保障性:農村網絡基礎設施支撐乏力。調研結果顯示,互聯網為農民提供政策、市場、科技、金融等生產生活信息的服務能力不強,且網速過慢等技術性問題還在制約著互聯網農業發展。農村網絡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很難支撐農業發展。農業信息監測體系尚未普及,沒能為農業提供有效的科學決策服務。農產品標準化程度比較低,利用物聯網、二維碼、無線射頻識別的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尚待完善。
三、促進江蘇“互聯網+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抓緊謀劃“互聯網+農業”發展戰略
要統籌推進,在“十三五”期間出臺江蘇“互聯網+農業”發展專項行動計劃。一是進一步明確各地發展特色、發展任務、發展路線圖等,加大規劃執行力,要審慎考慮工商資本的利用方式,充分考慮糧食安全保障,力避貪大求快的業績考核,時刻保護農業經營主體的利益。二是利用第三方評估機構或專家,摸排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積極解決,調整發展導向,堅持實效主導。三是廣泛開展何為“互聯網+農業”、為何發展“互聯網+農業”、怎樣發展“互聯網+農業”的大討論,統一思想,形成共識。
(二)努力創新“互聯網+農業”運行模式
“互聯網+農業”絕不是簡單的加法,而是通過產業的融合和創新,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來改造農業的短板,甚至于再造全新的產業模式。
1.利用信息技術創新現代農業生產方式。依靠互聯網技術整合農業信息資源,構建輻射市、縣(區)、鎮、村的農業信息大數據平臺;大力推進農村基層農業信息服務站點建設,將農業信息服務、智能水利灌溉、氣象綜合信息、農機耕作指揮調度、市場化種植經營等功能有機融合;加快推進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裝備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再造農業生產方式,開展精準監測監控、智能化養殖、農產品質量追溯等技術創新。
2.利用互聯網創新農業經營管理體制。加強涉農信息資源的統籌規劃,利用互聯網技術健全信息采集、加工分析、共享整合與應用服務機制;構建涵蓋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科技、價格行情、農資生產與流通等要素的專業信息庫;切實加強農業市場信息分析,創新農業生產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經營管理方式,加強監控與監督,提升農業服務水平。
3.利用互聯網創新農產品銷售渠道。充分發揮電子商務優勢,創新本土化O2O模式,打造好農產品銷售電子商務平臺;建議各地成立農產品產業聯盟,結合農產品生產基地與供銷合作社系統各類經營服務網點等,探索線上訂貨線下配送模式;協調好政府、農業經營主體與知名電商企業的關系,積極推進體驗消費、眾籌等營銷模式,實現農產品銷售區域內、區域外兩條路徑發展。
4.利用互聯網創新農產品物流技術。基于農產品品質規格、運輸條件等方面的特殊性,創新農產品電子商務配套標準體系、物流配送體系和法規體系。有選擇地扶持和引導企業健康發展,增加各類優惠措施,如信息支持、初創期優惠等,推動農產品物流技術創新。從資金上支持和扶持農產品電商企業,政府可大力吸納通信運營商、壟斷企業以及有意投資農業的科技企業的資金支持合作,鼓勵企業參與到智慧農業的發展中。
5.利用大數據平臺創新農產品質量追溯機制。創新政府服務模式,對產品選種、栽培、施肥、噴藥等信息進行全面監控和管理,利用二維碼、射頻技術等建立農產品質量管理的電子追溯平臺,不定期監測,定期發布農產品的全方位信息。推進訂單農業規范化生產,為消費者提供完善的采購和售后服務,增強消費的趣味性和體驗性,通過市場訂單倒逼生產環節質量追溯手段的執行,以在線化監控安全信息打造舌尖上的安全。
6.利用互聯網創新互聯網農業人才模式。組建“互聯網+農業”發展協會,在電商、職業農民、企業之間進行有效對接,開展實效型農產品電商培訓班,取代財政直補的網絡創業人才培訓。大力推廣“政校企”合作模式,創建“互聯網+農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為農產品企業、農產品供應商、大學生村官以及農戶開展“互聯網+”培訓、網店運營及管理等提供服務。
(三)構建農村互聯網金融體系
從全國范圍看,互聯網金融在農村還是一片空白。農村互聯網金融符合國家金融改革與金融創新的政策方向,且作為普惠金融的一種形式,對于解決農村資金融通效率低下問題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1.營造寬松的農村互聯網金融的運營環境。在不踩監管紅線和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建議出臺激勵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相關政策,尤其是加強對小型互聯網金融合作組織的扶持,激活社會上大量的冗余資本,最大限度緩解阻礙農業發展的金融困局。
2.健全農村普惠制金融服務體系。大力鼓勵金融機構運用網絡銀行、手機銀行等新型支付工具和手段,向農民群眾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優質的現代金融服務。政府、金融機構協同人民銀行構建適合農戶、小企業特點的信用征集和評級體系,營造良好的互聯網金融生態環境。完善農戶、家庭農場等農村經營主體的信用信息采集與應用機制,健全農戶、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的信用評價和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出臺以信用為基礎的相關政策措施,發現和增進農戶、家庭農場等農村經濟主體的信用價值,提高其融資可獲得性和便利性。
3.以農產品金融化破解農業發展的金融瓶頸。政府職能部門應加大農業經營模式的創新研究,積極推進創意農業、文化農業、旅游農業、金融農業的發展,借助各種電商平臺、資本眾籌平臺,以發展工業、發展服務業的思維,對接各種產業資本,充分利用抵押、擔保、期貨、信托、證券等金融工具,促進對農產品的全息金融化,強力推進農業經營的集約化和現代化。
(四)打造更多的農業產業電商平臺
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只是“互聯網+農業”布局中最為基礎的起始環節,應發展多形式農產品交易電商平臺,打造電商平臺體系,補足農村電商發展的短板。
1.依托原有大型電商平臺提升江蘇農業影響力。在“互聯網+農業”大潮中,電子商務企業自然是排頭兵。數據顯示,2016年農村電商市場規模將達到4600億元。農村電商要進一步依托阿里巴巴、京東、一號店、蘇寧易購等大型綜合性互聯網電商平臺進行發展,爭取在網絡平臺上讓江蘇的農產品無所不在、無所不有,甚至無所不能。
2.將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轉型成電商平臺。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是農產品的集散地,對于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都有很大的影響。可以依托現有農產品批發市場,在鞏固“現金、現貨、現場”等傳統交易的同時,將農產品批發市場轉型成農產品電商平臺,線上與線下交易同時進行,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3.鼓勵有實力企業自主打造垂直農產品電商平臺。在當下綜合平臺電商白熱化的競爭態勢下,垂直農產品電商的未來發展環境可能更為優越。垂直電商平臺在人群定位上精準度高、專業化強,實行的是個性化、差異化以及細分化的精細化運營方式,可以通過細分市場來深度挖掘用戶。鼓勵有實力的農產品企業自主打造垂直農產品電商平臺,提升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五)以農業工業化推進農業現代化
要以投資工業的思維投資農業、以工業化的流程優化農業生產流程,像創新工業品那樣創新農業技術、像培養現代工人那樣培養現代農民,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和農產品競爭力。
1.以產業資本重構農業產業鏈。“互聯網+農業”需要的不僅僅是農業生產的機械化,還要信息化和智能化。產業資本的進入將使農業由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型。農業產業鏈的互聯網化為產業資本進入農業提供了便利,可大力度招引一些涉農公司甚至一些上市公司進入農業領域,推動農業產業的發展。如:在農村的土地流轉過程中引入信托公司,把土地承包經營權委托給信托公司,農民通過獲取租金、土地增值分成等來取得收益。信托公司的介入使土地經營權的流轉更加具有資本屬性,可以實現有效的增值。并且信托公司作為金融機構,可以以更專業的市場視角來導入產業因素,塑造農產品的金融屬性。
2.以品牌建設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大力推行生產、加工、流通環節的標準化,實施網格化監管、全過程監督,確保農產品安全供給。通過開展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綠色食品認證、有機農產品認證、國家地理標志登記等,叫響農產品安全品牌,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加強特色農產品品牌創建,通過專家論壇、節慶活動、媒體宣傳和政府推介,叫響當地一批國內知名的高端農產品品牌,提升農業品牌的品質和檔次,提高農產品的認知度和附加值。
3.以產業聚集實現種養規模化。從經濟學理論上看,規模化生產是農業生產走向現代化的首要前提,只有規模化生產和經營,才能促使大型農業機器的有效使用,降低管理費用,最大限度地推廣農業生產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建議在原有農業生產的基礎上,通過優化規劃布局,集中力量建設一批技術領先、示范帶動力強、產業優勢和綜合效益明顯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不斷促進種養殖向規模化發展。
(課題組成員:張惠春 于學洪 楊殿闖 夏長寶 郭 森 房勇志)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