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民生之本,為全面掌握和分析當前就業創業形勢,推進紫陽就業創業工作,按照縣政府《關于做好2016年重點課題調研工作的通知》要求,縣人社局從就業、行政、宣傳等股室抽調專人組成調研組對全縣就業創業情況進行專題調研,結合今年5月開展的對紫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調查報告等相關資料進行綜合分析,現報告如下:
就業創業現狀及前景展望
一,就業創業的基本現狀
近三年來,全縣創辦各類經濟實體6606個,其中:個體工商戶5910個,私營企業696個,增加就業崗位12650個。全民創業帶動了就業再就業工作,為有力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及縣域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促進作用。“十二五”期間,就業結構得到改善,就業壓力有所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穩定在90%左右,城鎮新增就業937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9%以內,累計開發公益性崗位1452個,安置就業困難人員就業1826人。截止目前,累計發放小額擔保貸款4億億元,扶持企業5800余戶。開展修腳足療、特色烹飪、電子商務、民歌茶藝、家政服務等技能培訓10640人,創業培訓2351人,培訓后創業就業率在70%以上,探索“培訓+企業+創業”的職業技能培訓模式取得新成效。農村勞動力年均轉移就業8.2萬人次,年創經濟收入在10億元以上,勞務經濟支撐起農村經濟的半壁江山,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
二,就業創業的前景展望
從“鳳還巢”到“創業潮”.近幾年來,紫陽縣一大批外出務工人員從“候鳥”變成了“歸雁”,已有3000多人返鄉創業,創辦各類經濟實體3000多家,帶動1萬多人實現就地就近就業。涌現出發展農村主導產業的“茶王”孫洪軍、“全國優秀農民企業家” 康俊欽、返鄉創業固守本土發展養殖業的“雞司令”龍倫增、“安康山野豬養殖大王”全國“創業之星”覃沛亮等創業明星以及王思蘭、張霞、王自維等500多名巾幗婦女創業帶頭人。日前,該縣被國家發改委等10部委批準為全國首批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縣。這是繼紫陽獲全國首批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示范縣后該縣引領城鄉勞動力由“打工潮”向“創業潮”、從有序有效流動轉移到返鄉創業創新的重大歷史性轉折。
“手腳”并用組牢就業“經緯線”.近三年來,針對大學生和農村勞動力兩大群體文化、年齡等結構特點,將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有機地緊密結合起來,通過發展電子商務、修腳技能培訓“手腳”并用組牢就業“經緯線”。
一是通過建立縣城電子商務創業孵化基地等對高校畢業生一對一地幫扶,縣上每年安排財政資金1000萬元和小額貸款500萬元分別用于大學生發展電子商務和扶持創業;日前,紫陽正式被確定為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并獲得1500萬元項目扶持資金。縣電商服務(孵化)中心自去年9月成立至今共有21家電商企業入駐,創造銷售額8000余萬元,整合物流中心6家,解決2500余人就業,使農村5000余人脫貧。
二是針對勞動力資源結構特點和市場用工需求,按照“龍頭企業+政府推動+脫貧群眾”的工作機制,實行包吃包住包安置、免學費免日用品費、補助交通費、穩就業穩收入“三包兩免一補兩穩”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及全程零費用“保姆式”培訓就業精準扶貧的探索創新“紫陽模式”。累計投入1000萬多元共舉辦修腳技能培訓90期,結業學員7518人,有5000余名“紫陽修腳師”走上就業崗位,月工資穩定在4000元以上,年收入達5萬元。紫陽在全國各地開修腳店2000多家,從事修腳行業的從業人員達1.2萬人,年創經濟收入6億元,超過全縣年勞務收入11.3億元的50%,支撐起勞務經濟的半壁江山,“紫陽修腳”成為悄然興起的新興產業和引領脫貧攻堅的當家產業以及該縣創業經濟、農村經濟、縣域經濟的一大亮點。
工廠辦在家門口、解決就業“三留守”.近年來,紫陽緊扣“產業強縣”發展戰略,結合豐富的人力資源優勢,鼓勵在外創業成功人士回鄉創業,加大對入駐紫陽紅椿移民安置社區的鉅源鞋業、蒿坪硒谷工業園的美姿服飾等企業勞動用工跟綜服務和政策扶持并對企業員工進行勞動政策法規、職業規范、權益保障方面的全面培訓。將總投資額1.2億元,年產成品鞋面120萬雙,開工即安置300多搬遷移民就業的紅椿鉅源鞋業列為骨干企業給予重點扶持,對該企業800名員工給予每人平均800元的培訓和穩定就業以及困難補貼。不但就近安置本地勞動力就業帶動其他產業全面發展而且解決了外出就業人員“三留守”問題的后顧之憂。該廠質量總監趙華艷對筆者說:我以前在廣州皮鞋廠干了15年,月工資8千到萬元,但最令我牽掛的就是家里兩個娃娃和四個老人。現在不用為此發愁了,在自己家門口干老本行,雖然工資比在廣州少了一半但上班能掙錢,下班有個家,既照顧了老人和娃娃又感受到回家時其樂融融的親情溫暖。
對創業就業所采取的措施
紫陽把創業就業作為民生工程主抓,通過免費技能培訓,搭建創業平臺、優惠政策扶持、勞動保障維權等措施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服務和創業創新。
一是強化職業技能培訓,近三年來,紫陽連續以縣政府文件將以修腳足療、電子商務、家政月嫂等五大技能免費培訓任務下發到鄉鎮和相關部門并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按照“三包兩免一補兩穩”等一系列優惠政策,采取訂單式、定向培訓方法,累計投入1500萬元共開設150多個班次,培訓10800余名學員。根據后期跟蹤回訪統計,培訓學員就業率穩定在70%以上。
二是搭建基層創業平臺,通過建立基層創業就業服務平臺聯合打造縣城電子商務服務創業孵化和蒿坪鎮雙星社區農貿市場創業孵化“兩個基地”,創建了向陽、蒿平、紅春三個鎮級創業就業服務站和城關等8個創業就業服務中心并啟動創業型城市創建工作。
三是提供優惠政策服務,按照重點扶持500戶個體工商創業示范戶、1000戶林下種植養殖業大戶、100戶小微企業、10戶勞動密集型企業和“1對1”幫扶(就業扶持“五個一“)的扶持創業工作模式,累計發放4億元小額擔保貸款圓了6500人的創業夢。通過技能培訓、政策扶持、創業指導、社會保障、勞動維權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企業5800余戶使5.45多萬城鄉勞動力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催生強大的內生動力。
四是加強勞動保障維權,以貫徹《勞動法》為契機,針對勞動合同簽訂率低、社會保險參保率低,建筑領域拖欠農民工工資“兩低一拖欠”的重點企業采取職工花名冊、勞動合同書、規章制度、工資支付、社會保險繳費記錄“五對照”的辦法,從源頭上消除用工單位違法違規行為。五年來,共開展勞動保障執法檢查26次,檢查用人單位524戶,涉及從業人員近1.2萬人;累計對280戶用人單位進開展了勞動用工年檢;為近5700名農民工挽回5000余萬元的經濟損失;在政府投資項目的建筑施工領域推行農民工工資保證金制度,累計征收農民工工資保證金4000多萬元。工資保證金已成為保障農民就業的“護身符”、“拖老板”的“緊箍咒”、勞動保障維權的“殺手锏”,使農民工勞動應得的血汗錢從“賴經理”手中完璧歸趙,從而創造了寬松和諧穩定的創業就業環境。
目前創業就業存在的問題
“特殊群體”的“雙碰頭”.經濟轉型、用工市場對勞動力綜合素質的特殊要求,導致大部分年齡偏大、文化較低、缺乏勞動技能的“特殊勞動人群”返鄉。與此同時,在農村退耕還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城鎮化進程步伐不斷加快的大背景下,農村的剩余勞動力也紛紛進城與上述特殊勞動人群在縣城鄉鎮的“交匯點”形成“雙碰頭”并承擔著縣鎮兩級公路基礎設施建設、棚戶區改建、扶貧移民搬遷集中安置點等重點項目建設。由于上述工程發包層次多、工作面廣、用工量大、施工分散等實際情況導致臨時性和零散性就業增加、勞動用工管理不規范、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難以保障。
“兩高”行業的高收入與“兩低”現象的低工資并存.據今年5月開展的農村勞動力就業調查顯示:在采礦、建筑領域的高危行業從業人員有2.4萬人,占轉移就業人員總數的33%,這些企業的老板年收入在20萬元至50萬元約0.2萬人,占轉移就業人員總數的3%;而外出就業人員仍然存在文化和技能偏低現象,經調查:專科以上學歷的不足1%,高中文化程度占19%,初中文化程度占36%,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4%。受過中高級技能培訓的約在3%左右,受過初級技能培訓的轉移就業人員約在19%左右,未受過任何技能培訓的轉移就業人員約在78%左右。這類普通就業群體其工資收入普遍偏低約4.3萬人,占轉移就業人員總數的60%。
“雙非”領域從業人員的維權“兩難”.集中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非公有經濟單位的數量、從業人員、參保情況不清、無法準確掌握,直接影響就業人員的合法權益,特別是偏遠鄉鎮更為突出,2015年5月,縣人社局通過執法檢查和漢王鎮社保所為120名農民工追欠工資500多萬元。二是非轄區管理的外地從業人員受地域、屬地管理、人員、資金等條件限制致使勞動保障維權“鞭長不及”,近兩年該縣人社、司法、信訪等部門會同相關鄉鎮先后20多次前往“蘇淮”、“兩河”、“兩山”等地為500多人開展法律援助和勞動保障維權,涉及資金780余萬元。
新常態下的就業創業“硬件”“力”不從“新”.具體表現在:一是基層創業就業服務力量薄弱,縣局就業服務工作人員僅8人,其中臨聘人員5人;創業就業服務工作人員缺乏專業性,全縣17個鎮社會保障服務站定編188名,真正從事本職崗位工作的人員僅43人,不足25%,加之業務工作人員頻繁調整直接影響就業服務工作的正常開展。二是曾經創下紫陽勞動就業培訓輝煌的全省優秀就業培訓中心的“紫陽縣職業技術培訓中心”幾經演變已沒了“中心”;三是從前引領紫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的市場體系幾經更替已不見“市場”。以上三種情況,不同程度地影響和制約著紫陽勞動就業及創業創新的長遠發展!
擴大創業就業的對策建議
完善一個體系:增加縣局就業服務工作的人員編制,穩定基礎就業服務工作隊伍,完善以縣就業服務為中心、鎮社會保障為主體、社區(村組)勞動保障協管員為基礎、社會中介力量為補充的創業就業服務體系。抓住紫陽被國家發改委等10部委批準為全國首批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縣的重大機遇,重點加強基層社區就業服務平臺建設,根據經濟轉型時期新生代創業就業人員的家庭背景、文化技能、年齡結構、擇業愿望創業能力等實際情況,積極引導城鄉勞動力從盲目流動的“打工潮”到有序轉移的“鳳還巢”再向積極返鄉的“創業潮”的歷史性轉變。激發紫陽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引領大眾創業、促進萬眾創新。
實現兩個結合:充分發揮紫陽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優勢,積極探索勞動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技能培訓與就業安置的“兩個緊密結合”,特別是大力發展已成規模的紫陽修腳產業既破解職業技能培訓招生和就業的兩大難題又充分帶動城鄉勞動力安全轉移就業、職業教育培訓、創業創新,引領農民脫貧致富、解決尋醫難看病貴、發展養生文化和旅游休閑三產服務等多種行業全面覆蓋、延伸產業鏈滾動發展低風險低、少投入、短平快的新興產業和朝陽產業。目前既有渴望脫貧的群眾基礎、又有政府主管部門全力推動、更有國家誠信知名品牌企業的就業市場、特別有社會的廣泛參與認可及中省市各大主流媒體的正能量宣傳,可以說是萬事俱備,只需縣委、縣政府出臺《關于大力發展修腳產業、擴大就業創業引脫貧攻堅的決定》這個定心丸!
發揮三大優勢:一是充分發揮紫陽的富硒資源優勢,以茶葉加工龍頭企業、蒿坪硒谷工業園、紫陽開源實業等為依托、加大對以茶葉為主的系列富硒產品開發,通過種養、加工、銷售(“1+2+3=6”)的產業模式延伸產業鏈擴大就業容量吸引勞動力就業。二是國內唯一由政府主導的免費修腳技能培訓基地的公益效益和全國誠信企業家鄭遠元修腳的市場品牌優勢,充分發揮“脫貧群眾+政府培訓+企業安置”三位一體的引領培訓就業脫貧并影響安康全市、名振三秦的“紫陽經驗”的社會效應。三是影響全國“勞務輸出”的紫陽優勢,紫陽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從上世紀的:八十年代早起步、九十年代快上路、世紀之交邁大步、新世紀輕車熟路。歷經30年的變遷和兩代人的更替;從“中國秦巴山區扶貧世行勞務項目”、“推進西部開發就業”、“小額擔保貸款扶持返鄉創業”三大項目的實施到全國首批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示范縣”及“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縣”積累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成功經驗、造就了一大批有市場經濟頭腦、有一點積累資本、有自身創業能力的成功人士,已成為紫陽創業就業的一大寶貴財富。通過各項政策措施,積極動員鼓勵一批成功人士返鄉創業、帶回一筆資金、引進一批技術、扶持一批勞動和技術密集型企業、帶動一批產業、吸引一大批城鄉勞動力就業、造就一方百姓安身立業,從而惠及成千上萬既無勞動技能又無就業崗位并且還在貧困圈徘徊不定的勞動大軍走上就業脫貧致富的道路。
整合四大培訓:以縣職教中心免費技能培訓基地為依托,通過縣人社部門對城鄉新增勞動力的就業培訓;扶貧局的“雨露計劃”對貧困家庭勞動力的重點培訓;農業上的“陽光工程”對農村勞動力的實用技術和專業技能培訓;教育系統的“人人計劃”對未能什學的初高中畢業的職業培訓。積極爭取相關項目上級主管部門的大力扶持,整合四大培訓資源、捆綁項目培訓資金,盡量減少不必要的人為的資源浪費,把好鋼用在刀刃上,真正使每位需要就業的人員都能學到一技之長。形成以縣職教中心免費技能培訓為主體、相關部門四大培訓項目為骨干、鎮村專業技能和實用技術培訓為基礎、社會力量辦學為補充的職業技術教育培訓體系,不斷提高就業質量和從業人員的含金量,從而實現就業數量型向就業質量的根本轉變。
作者單位:紫陽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