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機制一變,效果可能大不一樣。
日前,中國銀監會發布消息稱,同意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設立三農金融事業部。此次設立三農金融事業部,是將“三農”業務獨立出來,配備專門的機構、專門的資源和專門的人員,進行獨立的考核,是商業性金融服務“三農”可持續模式的探索。比如對于部分風險較高的涉農貸款業務可以進行獨立核算,設置較高的風險容忍度以及相應的考核激勵辦法,有利于機構更好支持“三農”發展。
架勢擺在了這,方向也已經指明。結果到底會怎么樣?
筆者以為,說穿了,依然是走傳統銀行的老路,依然達不到彼岸;如果把握不好,可能會南轅北轍。
郵儲銀行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郵儲銀行擁有營業網點超過4萬個,個人客戶數量超過5億戶,資產規模超過7.7萬億元。
可以說,諸多網店在物理網點取勝的時代,郵儲銀行如果經營得當,可能會蒸蒸日上;但是,在互聯網金融時代,網店越多也有可能成為包袱。網店越多,經營人員越多,人力成本因此也居高不下,這樣就會吞噬原有利潤,從而造成整體經營效果不佳。
其實,三農金融事業部最早是農業銀行在2008年開始試點。2015年7月,農業銀行在前期基礎上全面推開試點,將山西等17家一級分行的所有縣域機構納入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范圍,事業部改革擴大到全部縣域支行。在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中,農行施行“六個單獨”運行機制,即單獨的資本管理、單獨的信貸管理、單獨的會計核算、單獨的風險撥備與核銷、單獨的資金平衡與運營、單獨的考核激勵約束。
而按照中國銀監會今年2月26日印發的 《關于做好2016年農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明確了郵儲銀行建立的三農金融事業部應該加強農村金融服務創新,拓展農村小額貸款業務,打造專業化為農服務體系。
但是,作為銀行業的后來者,郵儲銀行無論是在一般的金融服務,還是在農村金融服務創新方面,此前一直飽受病詬。人員機構老化、服務創新能力弱,更不用說面對整個金融界都難啃的農村金融市場了。
中國的農村金融市場一直供給短缺。據翼龍貸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日前聯合發布的《中國“三農”互聯網金融發展報告(2016)》指出,2014年“三農”領域的貸款投入需求約8.45萬億元,減去實際農戶貸款余額5.4萬億元,“三農”金融的缺口達3.05萬億元,“三農”金融有效供給嚴重不足。與此同時,當前我國農村金融發展有三大矛盾:一是現有金融體系不足以充分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矛盾,比如農業規模化、產業化與涉農融資的小額、短期、分散化的矛盾。二是現代農業的綜合化金融需求與傳統金融業務的矛盾。三是現代農業和農村居民的信息化、網絡化與金融基礎設施服務的矛盾。
面對如此龐大的金融缺口和如此復雜的金融需求,在金融基礎本來比較薄弱的農村市場,如果還是按照原有傳統銀行鋪網店的思維,這恐怕不是銀監會的用意。據筆者推測,在“互聯網+”來勢如虹的氣勢下,郵儲銀行應當借助互聯網的力量,走互聯網金融之路,才能使自己脫胎換骨。
原因在于,網絡借貸、股權眾籌融資等互聯網金融手段,憑借技術優勢,可以消除金融的地域歧視,積極吸引城市富余資金回流農村;同時,可以有效甄別具備潛在償還能力的借款農民,將信用進行資本化,通過對缺乏信用記錄和抵押品的農戶進行授信和小額貸款支持,建立農戶信用記錄,為其獲得傳統金融服務打下基礎。而移動互聯網的加速發展,通過快速降低金融的營運成本,也為金融普及到貧困地區提供了更多的解決方案。
對于郵儲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來講,互聯網金融的基本優勢是成本低,輕營業部、輕網點,非現金業務可以通過手機完成,既降低了金融機構的成本,也提高了老百姓手機的功能附加,用戶和金融服務商的成本雙雙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差別化的產業結構要求金融服務提供商發展差別化的金融服務、線上服務,很難用一種農村金融模式覆蓋全中國。發達縣域提供的互聯網金融服務不一定適合傳統農業地區,“不是干一單就適用全國的概念”,要發揮金融產品的創新性。
值得慶幸的是,去年年末,郵儲銀行向10家戰略投資者出售了股份,融資規模451億元。這10家企業中就包括兩家互聯網企業:螞蟻金服、騰訊。在此之前,螞蟻金服與郵儲銀行已經開展了包括快捷支付、用戶服務、小微企業貸款、大數據分析、金融云計算等在內的多個業務領域的合作,未來將進一步與郵儲銀行展開合作。
顯然,郵儲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的未來到底怎么樣?的確值得期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2016-08-3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