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多種原因,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總體上滯后于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僅如此,甚至在一些年代、一些地方,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的破壞,帶來了嚴重的惡果。建國后的第一個30年,不少縣域“以糧為綱,毀林開荒”,導致生態環境的毀滅性破壞。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年均經濟增長率幾乎是同期世界發達國家的3倍,但由于我們實行粗放式的增長方式,靠的是高消耗、高投入,是以付出巨大環境資源代價換取的高增長。因此,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30多年里集中出現,呈現結構型、復合型、壓縮型的“時空壓縮”的特點。這期間,我國面臨日益嚴峻的資源瓶頸和環境污染,生態惡化還開始引發社會某些不穩定問題。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釋過自然力是勞動生產力的自然基礎,因此人類的實踐活動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條鐵的定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伴隨科學發展觀的樹立和踐行,生態建設提上了黨和國家的重要議事日程。2010年,國務院正式印發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把國土空間統一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大類主體功能區; 其中,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分為水源涵養型、水土保持型、防風固沙型、生物多樣性維護型等4種類型,包括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等25個地區,涉及436個縣級行政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不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中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明確要求,而且將其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道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這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發展規律和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性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2016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同意新增部分縣(市、區、旗)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批復》,新增了240個縣級行政區,此舉將有利于進一步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和國家生態安全保障水平。
“十二五”期間生態功能區建設步伐加快,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據有關資料介紹,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有下降。據前四年數據累計,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10.10%、9.80%、12.90%和8.60%。2015年上半年,四項污染物排放量繼續較大幅度下降,已提前半年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經過“十二五”的努力,酸雨面積已經恢復到上世紀90年代水平,這是個了不起的進步。
二是主要江河水環境質量逐步好轉。COD排放量下降推動了主要江河水環境質量逐步好轉,重要的標志是劣Ⅴ類斷面比例大幅減少,由2001年的44%下降到2014年的9%,降幅達80%。2014年,全國五種重點重金屬污染物(鉛、汞、鎘、鉻和類金屬砷)排放總量比2007年下降1/5,且重金屬污染事件由2010年~2011年的每年10余起下降到2012年~2014年的平均每年3起。
三是PM2.5治理方面取得積極進展。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治理PM2.5的發展中國家。在PM2.5治理上,2014年首批實施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74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11.10%。2015年前8個月,京津冀地區PM2.5平均濃度與2013年同期相比下降29%;北京達標天數增加23天,重污染天數減少22天。
四是為解決國際環境問題作出重大貢獻。我國不僅在解決國內的環境問題,也在為解決國際環境問題作出重大貢獻,如臭氧層保護。30年來,全球淘汰98%的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生產和使用,結果是全球的臭氧空洞已經開始縮小。在這個過程中,我國是作出重大貢獻的。我國頒布實施《中國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國家方案》,制訂25個行業的淘汰行動計劃,關閉相關淘汰物質生產線100多條,在上千家企業開展消耗臭氧層物質替代轉換,累計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25萬噸,這個數占到發展中國家淘汰總量的一半以上。
作者: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四川省扶貧外資中心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縣域經濟報 2016-11-1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