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不僅能醫治人類的疾病、保障人類的健康,而且其原理和方法對所有動物乃至所有植物都有醫治病蟲害、促進健康生長的作用。盡管我國古代對中醫的研究為世界醫學做出了杰出的貢獻,而且中醫原理和方法在農業上的應用也很早,但很長一段時期由于我們過度依賴化學農業,基本上忽略了中醫原理和方法在農業上的作用。目前,植物性藥品在農業上應用最多的是歐美一些發達國家,而不是我們。因此,我們必須迎頭趕上,加大中醫原理和方法在農業上的應用步伐。
中醫是以中國古代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為哲學基礎,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以生理和病理為核心,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的獨特的科學體系。中醫以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去認識自然、認識生命,借以闡明人與自然、生命本質、健康與疾病等。中醫雖然來自長期的經驗積累,但并沒有像其他經驗科學而被科學實驗方法所淘汰,其根本原因在于中醫充滿了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學淵源。
農業是與動物、植物以及諸多其他生物打交道的生態產業。所謂“中醫農業”,就是將中醫原理和方法應用于農業領域,達到實施病蟲害綠色防控、促進動植物健康生長、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引導功能性健康農產品開發的目的。
早在1909年,被稱為美國土壤物理學之父的美國農業部土壤局局長、威斯康星大學的農業物理學教授富蘭克林?H?金,用了9個月的時間對亞洲農業進行了考察,并于1911年出版了“四千年的農夫”(Farmers of Forty Centuries),詳細介紹了中日韓農民天人合一、順應自然、培肥土壤、輪作間種等方面的經驗。這本書可以被認為是西方最早系統描述“中醫農業”的著作,書中對以中國為代表的與自然和諧的亞洲傳統農業給予了高度評價。
當時,美國的農業還處于廣種薄收型發展階段,正當美國等西方國家在“四千年的農夫”啟發下準備學習“中醫農業”的時候,化肥農藥在西方農業中逐步得到推廣。由于化肥農藥見效快,“四千年的農夫”這本書又慢慢地退出了人們的視線。同樣,在中國本土,隨著化學物品在農業上的廣泛應用,中國也慢慢偏離了“中醫農業”的軌道,農業問題越來越多,農業越來越不健康。
“中醫農業”可以在農用藥物、飼料和肥料三個領域廣泛應用,即利用中醫原理和方法將動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元素和天然礦物元素制成農藥及獸藥、飼料和肥料或者相關的天然調理劑和添加劑,目前典型的應用案例有中草藥農獸藥、中草藥飼料添加劑、中草藥生物肥素和生長調節劑等。
“中醫農業”的運作機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1、利用動植物、微生物等生物體或提取物實現農業的綠色防控。
“中醫農業”采用的中醫藥農藥來自于天然生物體,這些生物體經過千萬年逐漸演化形成了自身防御系統,因此中醫藥農藥成份復雜、作用方式多樣,不容易產生抗藥性。而且,中醫藥農藥還有殺蟲譜廣、持效時間長的特點。此外,由于中醫藥農藥均為自然產物,在環境中會自然代謝,參與能量和物質循環,不會發生農藥富集,對環境、人畜、天敵安全;中醫藥農藥由于自身來源于生物體,含有大量微量元素和天然生長調節劑,有助于提高動植物的抗病能力,促進動植物生長,增加病蟲害預防作用。
目前在很多地方,化學藥劑的使用給農業生態系統造成了很大破壞,這也給中醫藥農藥在農業上的應用創造了難得的機遇。例如,由于連作大棚蔬菜面積的不斷擴大,蔬菜生產集約化程度越來越高,危害蔬菜生產的蟲害、病害也越來越嚴重,病蟲害的抗藥性越來越強,再加上不合理的使用化學農藥甚至是高毒農藥,不但破壞了作物的根系,也破壞了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存環境,打破了土壤平衡,造成惡性循環,致使病蟲害防治越來越難。在這些地方,就迫切需要施用中醫藥農藥進行綠色防控。
2、利用生物元素和其他天然元素的組合搭配達到農業動植物的生長調理效果。
例如,在山西省新絳縣,在種植有機蔬菜方面,克服了有機農業不能抵御病蟲害、不能高產的瓶頸,被研究者冠以“新絳模式”。該模式主要特色有四個方面:一是增加富含各種中微量元素的礦物質,促進作物次生代謝以產生化感物質增加植物抗逆性、抗病性和產品的營養水平及口感。二是充分發揮有機碳對作物高產的重要作用,注重來自于農業有機剩余物的大量碳素有機肥投入;三是投放微生物復合菌群,既通過微生物分解土壤中的有機氮為作物提供氮素,又可以通過其中的固氮菌有效保證作物對氮的大量需求;四是注重調理土壤物理性能,形成良好的土壤結構;在新絳,通過上述特殊的有機栽培方式,不僅沒有發生重茬病等設施農業容易出現的病蟲害,而且實現了穩定的高產出。例如在西紅柿大棚里,茄科作物非常普遍的早疫病、晚疫病、枯萎病、薊馬也沒有發現,而且能夠剪枝再生。
3、利用動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群落之間的相生相克機理促進農業動植物的健康生長。
例如,在安徽黃山巨農多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茶園里,采用喬灌草立體種植,利用動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群落驅蟲、殺蟲、引蟲、吃蟲;茶園種植的草本植物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能夠抑制雜草生長,無需使用除草劑;利用茶葉的吸附性和喜歡適度遮陰特點,種植花香、草香、果香植物為茶葉增香,又可以為茶樹適度遮陰,為茶樹創造一個適宜的健康的生態環境。
“中醫農業”具有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系統性,即著重農業生態系統以及生物體各部分的內在聯系,這是農業內部保持各組成部分之間相對穩定和諧的本質要求;二是綜合性,即形成多方面、多層次的復合效應,也就是通過綜合的手段,達到綜合的效果;三是整體性,即作用范圍是整個的、全部的,強調覆蓋所有生產單元和種養循環鏈。
“中醫農業”的核心是生態循環。人的循環系統如血液和經絡循環系統如果出現了阻塞,人就不會健康。同樣,農業中的物質循環系統就像人的循環系統一樣,如果不能暢通,農業也不可能健康可持續發展。所有地方都在有鼻子有眼地做農業,但這個像人一樣有鼻子有眼的農業是否健康,不能看外表有多現代化和高大上,更要看它的液循環系統,也就是要看它的物質循環系統是否有問題,例如,秸稈是否循環利用了,畜禽糞便是否循環利用了。如果做好了生態循環農業的文章,農業的循環系統健全了,農業就會健康發展。特別要強調的是,就像人體的根本部位不能有毛病一樣,農業的根本部位也不能有毛病。早在三個多世紀前,英國經濟學家配第就說過“土地是財富之母”,農業的根本部位就是土地。搞好了生態循環農業,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就會不斷提高,土壤的理化性狀也會越來越好,被化肥農藥破壞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就會逐漸恢復,作物根部的養分循環就會暢通,耕地的質量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在這樣好的土地上,農業必然會可持續發展。
搞好“中醫農業”,還必須樹立三個理念:一是“三型”農業理念,即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生態保育型農業,這是2015年5月農業部等八個部委共同發布《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中提出的。二是“三生”共贏理念,即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生態互相促進共同提升。三是“三個”自然理念,即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也是“十八大”提出的生態文明理念。
“中醫農業”是一個既古老又嶄新的領域,需要我們在傳承傳統科學精髓的基礎上,融入現代高新科技,進行傳統科技與現代科技的集成創新和跨界融合。目前,發達國家在這個領域已領先我們一步,盡管他們不叫“中醫農業”,但來源于我們老祖宗創立的中醫原理和方法。我們一定要趕超發達國家,加快步伐發展“中醫農業”,逐步擺脫化學農業的困境,大幅度提高病蟲害綠色防控水平,有效促進動植物健康生長,全面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讓人們真正得到放心的食物供給。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價值中國網 2016-11-29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