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因大規模過剩勞動力呈現“內卷化”特征,沒能產生對勞動節約型技術和農業資本化的需求。只有物質資本增加進而提高勞動生產率,才可能實現農業在現代意義上的發展。Yoshio Niho 1974年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發表的文章證明:農業資本的引入是經濟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
古典增長理論與新古典增長理論
李嘉圖和馬爾薩斯作為古典增長理論的代表人物,認識到了人口增長帶來的勞動邊際報酬遞減這一主要的經濟問題。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消極地認為,勞動邊際報酬遞減將使得人口增長(也就是勞動供給)僅限于最低生存工資額上的均衡水平。相反地,新古典增長理論則以樂觀態度看待經濟體實現平衡增長的能力,將人口增長和勞動報酬遞減僅僅視為討論經濟問題的一個附加條件。古典和新古典增長理論的這一差別源于對生產函數的基本假設。古典理論中生產函數包括土地要素,土地的固定供給決定了生產函數規模報酬遞減;而新古典理論的穩定平衡增長(stable balanced growth)是基于勞動和資本參與的規模報酬不變的生產過程,土地并未作為生產要素限制產出水平。新古典增長理論多適用于兩種情況:第一,土地是免費商品,即土地的供給可以根據其他要素投入成比例零成本增加,美國在19世紀早期便呈現出這樣的情況;第二,經濟體已經實現高度工業化、農業高度現代化,且農業份額很小。然而,對于傳統農業仍在國家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欠發達國家,古典理論比新古典理論更具有借鑒意義。
以Arthur Lewis、Dale Jorgenson、Ryuzo Sato等為代表的傳統發展理論表明,在古典理論假設的規模報酬遞減的農業生產條件下,發展問題歸根結底是兩種力量的博弈,分別為:技術進步帶來的農業生產率增長和人口增長更帶來的勞動報酬遞減。因此,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是:存在不斷增長的農業剩余(agricultural surplus),或人口最大可持續增長率(maximum sustainable rate of population growth)超過實際人口增長率。這二者事實上是等價的,即最大持續增長率和自然增長率的差距就代表農業剩余的增長率。
農業資本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本文作者指出,傳統的增長理論僅僅解釋了其同時代發展中國家的傳統農業部門增長,勞動投入被假定為唯一決定農業產出的要素,資本并未作為投入要素包含在農業生產函數中。傳統觀點所提倡的在勞動力富裕的情況下采用勞動密集型技術,對于發展而言并無效果,因為這樣的要素替代雖然在新古典增長理論中是一種促進穩定的因素,但在發展的情境下,卻是導致發展停滯的因素(stagnating factor)。
本文作者認為,傳統發展理論暗含了農業資本投資的重要性,資本投入將提高農業剩余的增長率,或等價地,提高人口最大可持續增長率。同時,資本密集型技術的采用將提高勞動的生產率,勞動力得以從農業部門流向工業部門,進而農業部門也可提供更高工資。此外,資本的引入也可能向傳統部門注入現代知識和精神(modern knowledge and spirit),從而刺激勞動力質量的提升。德國、日本和美國發展中的大量歷史證據表明,農業部門中資本投入的使用(化肥、農藥和農業機械等)是現代經濟體成功發展的重要因素。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這一階段,三個國家的資本密度都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德國的資本密度從1850年的2.95增加到1913年的5.41;日本從1874年的155到1936年的232;美國從1889年的0.644增加到1936年的0.926。
本文作者在傳統發展模型的基礎上引入資本要素,以檢驗農業資本對于經濟發展的作用。模型結果顯示,資本的引入顯著提高了人口最大可持續增長率(本文模型中,人口最大可持續增長率決定于農業技術進步率、以農業資本生產彈性為權重的哈羅德中性工業技術進步率和農業生產中土地的產出彈性)。假定工業技術進步率是2%,農業資本和土地生產彈性都為0.2,則人口最大可持續增長率會提高2%,意味著在人口增長率提高2%時,經濟仍然可以實現穩定發展。農業資本彈性更大,或土地彈性更小時,工業技術進步的貢獻會更大。因此,資本引入農業生產顯著地提高了社會的人口最大可持續增長率, 進而為經濟穩定發展創造了更大的可能性。
作者進一步討論了模型的兩個特殊情形:經濟的停滯(stagnation)和穩定發展(steady development)。作者認為,只要人口的真實增長率有可能超過人口最大可持續增長率,經濟發展的停滯點就存在。處于停滯點時,人均收入不再增長,勞動力停止向工業部門轉移,在給定的消費水平下,農業產出的增加僅能剛好養活新增人口,儲蓄率的增長對于經濟發展脫離停滯陷阱沒有任何作用。當人口的真實增長率沒有可能超過人口最大可持續增長率時,停滯點不存在,此時經濟是穩定發展的,人均收入持續增長,工業勞動力占比持續增加。經濟在長期發展中會達到新古典增長理論所描述的均衡點,即農業和工業部門的平衡發展,人均收入以某一固定比例增長。
結論與政策啟示
本文證明了經濟發展中農業部門資本化的重要性。資本引入農業生產顯著地提高了人口最大可持續增長率,極大地促進經濟穩定發展。同時,資本在農業生產中的引入可能將現代知識和精神注入傳統部門,進而促進勞動力質量的提升。如果新資本的投入能帶來技術進步,或通過干中學效應使得勞動力效率因更高的資本密度而增加,資本將在農業部門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農業資本的引入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效的脫離停滯陷阱的政策措施,在給定生產條件下有三種實現穩定發展的策略選擇,分別為:嘗試控制人口增長,提高農業技術進步增長率和加快工業部門勞動效率的增長率。
原文信息:
Niho, Yoshio. "Population growth, agricultural capita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4): 1077-1085.
翻譯整理/李寒凝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現代農業與農業投資研究所(微信公眾平臺)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