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江蘇省調研數據的經驗分析
摘要:基于江蘇省淮安、揚州和徐州三地農戶調查數據,從投入產出和平均成本角度實證檢驗土地細碎化和地塊規模對農業產量和成本的影響。研究發現,農業生產存在規模報酬遞增特征,土地細碎化通過改變要素的邊際產出彈性而作用于整個農業生產系統,從而降低農作物產量。農業勞動機會成本越高的地區,負面影響更明顯,辛普森指數每增加1個單位帶來平均成本增加39%,地塊規模適度擴大有利于平均成本下降,地塊規模每增加1個單位帶來平均成本下降8%。積極穩妥推進土地流轉,適度擴大地塊規模,有利于發揮潛在的地塊規模經濟效應。
關鍵詞:土地細碎化; 地塊規模; 平均成本
基金項目:國家自科基金重點項目“新時期我國農業支持政策體系研究”(71333008);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項目(20130097110033);江蘇省優勢學科建設工程(PAPD);南京農業大學“中國糧食安全研究中心”;江蘇省2015年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項目(KYZZ1500167)
一、引言
土地細碎化普遍存在于人多地少的東亞地區,在我國表現尤為明顯。家庭聯產承包釋放了制度紅利,為我國農業快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和縮小城鄉差距做出了積極貢獻,同時也引發了質疑和討論。當時根據土地質量和位置遠近等按家庭人口均分土地,忽略了農戶在農業生產上存在的異質性,使得每個農戶擁有許多空間分割、大小不等的地塊。因繼承或家庭人口變動進行的土地調整更是加深了細碎化程度。趙岡認為無論是唐宋時期的定期收回后的重新分配還是近代土地的私有化和市場化,中國不僅始終存在土地細碎化現象,而且有不斷加劇的趨勢。2010年我國戶均土地經營規模為8.94畝,戶均擁有地塊為5.52塊,平均每塊面積為1.62畝。張云華2013年認為我國戶均土地經營規模僅相當于歐盟的1/40,美國的1/400,不到日本和韓國的一半。Adamopoulos和Restuccia(2014)利用世界農業普查的可比性數據計算出在最貧窮的20%國家的平均農場規模為1.6公頃(24畝),最富有的20%國家的平均農場規模為54.1公頃(811.5畝),在最貧窮的國家中,小于2公頃的農場占了70%,幾乎不存在超過20公頃的農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也指出,我國人均耕地僅0.1公頃,戶均土地經營規模約為0.6公頃,遠遠達不到農業規模經營的門檻。
二、文獻綜述
三、理論分析及模型設計
(一)理論分析
(二)模型設計
四、數據與描述性統計
(一)數據來源
(二)變量說明與描述性統計分析
五、實證結果分析
六、結論與啟示
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處。土地細碎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和不同品種之間存在差異,地塊的適度規模在不同品種之間也會存在差異。在劉易斯拐點和經濟發展程度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土地細碎化的負面作用可能會被不斷放大。本研究受數據質量限制,采用橫截面數據,無法觀察到這種動態的細致變化,也無法細分不同作物品種,使得研究結論及啟示意義受到一定限制,未來的深入研究應該細分不同品種,從長時間序列角度予以實證檢驗,使結論更具針對性和啟發性。
作者簡介:盧華,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農業及關聯產業;胡浩,農學博士,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耿獻輝,管理學博士,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農業及關聯產業。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6年第4期,第81-90頁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