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近代江南工商業者不但有著辦學、辦醫院、辦各種慈善機構的傳統,而且為了使鄉村農副產品適合現代工業的原料需要,對棉花、蠶繭、小麥、煙草等進行了改良,推動了鄉村教育、交通、醫療、社會救助等事業的發展,以及工業化、市場化和社會化的進程。江南工商業者的實際作為,與鄉村建設派的設想并無二致,他們是有實無名的鄉村建設者。
關鍵詞 :工商業者 鄉村建設 有實無名
中國近代一些地區的鄉村建設運動,由于鄉建派多為知識分子,沒有強大的經濟資源,鄉建運動往往流于形式,顯得有名無實。另一方面,中國有些知識分子早已在實踐中完成了后來鄉建派所追求的全部目標。由于他們沒有標榜自己為鄉村建設運動,這些工作一直沒有獲得應有的重視。如張春,以區區個人之力,把南通建設為模范縣,更把整個通海地區帶入到以紡織為龍頭的商品經濟社會,尤為可貴的是,他參與創辦的數十家蘇北鹽墾公司,改變了整個蘇北地區的農業環境、經濟面貌,乃至教育水平。他僅在通海地區創立的各類學校即達數十所之多,另外,還參與了三江師范學堂、南洋公學、河海工程學校等的籌辦。至于訂立新鄉約、建立自衛組織、舉辦各類合作事業、推廣農業技術改良等,相比張謇的其他成就,幾不足道。
當然,僅就江蘇而言,通海與蘇北的鄉村建設,并非獨領風騷。與之相比,江南的成就更為突出。晚清及民國時代,以工商業者為主體的社會力量在多方面對江南進行了有實無名的鄉村建設。
鄉村建設的實質性內容之一是改良農業技術。直到20世紀初,由于長期缺乏科學育種工作,中國的棉花、蠶繭、小麥、煙草等,均無法滿足工業的需要。
除張謇外,對棉花品種改良著手較早、致力較多的有聶云臺、穆藕初、榮宗敬、榮德生等棉紡業巨擘,江南地區所有較大的紗廠都參與其事。早在清末,張謇大量引進美國棉種,分給棉農種植。1914年,穆藕初創辦植棉試驗場于上海;1917年,聶云臺、穆藕初等組織中華植棉改良社,進行棉種改良試驗。華商紗廠聯合會成立后,在聶云臺等人主持下,“年撥巨資,分向直、魯、鄂等省設立植棉試驗場”。[1]20世紀20年代,該會日常事務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向各紗廠分發美國棉種,散給鄉民種植。
繅絲業廠商對蠶繭的改良不遺余力。20世紀30年代初,“絲業大王”薛壽萱在無錫組織蠶桑模范區、合作社、蠶種場;在各鄉鎮廣設指導所,僅無錫一縣即設立指導員100多名。薛家所屬的永泰、華新等絲廠,以低于市價向農民發放改良繭種,農民可以在繭子出賣以后償還繭種款。每村均有指導員負責指導,蠶戶養得好蠶會有額外的獎賞。經過工商業者的改良,江南的繭質大為提高,使蠶繭的商品生產更加鞏固。據統計,一般土種,需300斤鮮繭烘成100斤干繭,500斤干繭制成1擔絲。改良種只需250斤鮮繭烘成100斤干繭,380斤干繭制成1擔絲,且絲質好,售價高。[2]
對煙草品種的改良,外國工業家著手較早。至1913年,英美煙公司在中國建立了許多煙草生產區,引進美國煙種,指導農民種植。江南華商煙草企業紛紛仿效英美煙公司的做法,“例如發放種子,貸借肥料、預約買收以及其他種種,無不效而行之”。[3]
對農村原料作物的改良,推動了農業技術的發展,提高了農作物品質,為機器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適宜的原料,更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科技水平。
在經營方式上,工商業者促動傳統農業向資本主義農業轉化。
他們在江南地區創辦了許多農場。穆藕初于上海郊區創辦穆氏棉種場,杭州鼎新紗廠經理高丞懿在浙江創辦善源公司植棉場,等等。1924年,華商紗廠聯合會資助東南大學設立楊思鄉棉作試驗場,專事改良美棉。楊思鄉的蔬菜種植場,由穆湘瑤、葛敬中創辦,租地180余畝,并準備擴充至余畝?!昂衔魅烁牧贾ǎ瑢懋a品當可全售滬上?!盵4]1930年前,無錫楊翰西、榮氏兄弟、薛壽萱、程炳若、華繹之等十來名工商業者創立的新式農場約30家。其他各地均有類似農場。
許多工廠的職員利用工業資本家的支持,創辦新式農場。1926年,永泰絲廠技術員陸子容,利用薛壽萱資助的3000元,創立三五館蠶種場,并約定在3年內由永泰絲廠每年包銷蠶種3000張。到1930年,年產蠶種10萬張。在杭州建有300余畝的蠶種分場,在無錫旺莊設有養雞分場,在南京建立了100余畝的農業分場。[5]
至1950年,蘇南尚有制種場家,其中82家為私營(連同分場共101家),計無錫27家、吳縣20家、吳江4家、鎮江8家、宜興9家、武進8家、江陰4家、昆山1家、常熟1家。[6]—般蠶種場都有顯微鏡、解剖器、乳缽、噴霧器、消毒器、溫濕計、接物鏡、接目鏡、冷鏡、冷庫、低溫室等,另有蠶室、貯桑室等新式設備。場中工作人員的素質也相對較高,大部分為蠶桑??坡殬I學校畢業生或蠶種業專修班的學生。
上述以經營工業原料及生活消費品為主的新式農場,絕大部分使用雇傭勞動,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性質十分明顯,已有別于傳統的地主制經營和小農作業。農場多設立學校(如吳江龐山湖農場、崇明縣立地方農事試驗場)、醫院(如句容中華三育研究社農場的醫院,內有醫護人員5人,“醫藥及設備較全,有X光、電療及太陽燈等”)等,從而把生活在農村土地上的農民群體部分地納入現代文明的門檻,使再生產及其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多樣化與發展成為可能。
工商業的發展,提高了農村的商品化程度,遠較合作社的作用為大。
農民通過農作物生產專業化來提高土地的生產率,把生產糧食改為種植棉花、蠶桑等經濟作物,刺激了絲、棉等農村手工業的發展。
江南主要產棉縣,在縣外銷售的棉花已占大部分比重,如松江、青浦、昆山、嘉定、川沙縣運銷縣外棉花分別占總產量的86%、90%、85%、85%、80%。
煙草原料方面,煙草公司收購煙葉時大多付給現金,對于農民是巨大的刺激,煙草種植面積逐步擴大。
在工商業的促動下,整個江南農業生產力的水平高于全國其他地區?!霸陂L江下游地區,以商業為基礎的火油引擎水泵卻被成功地引進?!盵7]20世紀30年代,江蘇擁有新式抽水機具的縣達15個。1933年,無錫76%的農田灌溉由新式機器完成。[8]據1956年的調查,蘇南農村有3308臺戽水機,而無錫、武進、江陰、常熟和吳縣等縣最多,占全區戽水機的82%。電力灌溉主要分布在無錫、武進、吳江、丹陽等縣,灌慨面積已達226260畝。[9]使用電力灌慨等技術,提高了農業產量,節約了大量農村勞動力,使更多的農業人口轉移到工商業中,又反過來促進了江南工商業的發展。
在農村中使用戽水機,也可以消除農村許多迷信習俗。據1926年中國國民黨江蘇省黨部的調查,“近年江南方面,因為戽水機器之盛行,(農民)覺得天不下雨,人可想法的,于是對于天命之錯誤觀念,漸漸地可以打破”。[10]
企業中的工人,多是農村招來,對提高農村人口的素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另外,工業化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婦女的地位。有些企業還特意設在農村,以推動農村的發展。如無錫玉祁制絲所,“實施救濟農村,竭力設法減低成本,使工業成為農業之副業,所址設立于農村,即雇傭該地附近農民作為女工,借使農民經濟寬裕,生活安定”。一些研究顯示,離開家庭到外面工作的新機遇,使年輕婦女可以掙錢來置辦嫁妝,增加了她們在家庭中的經濟地位,甚至使她們在某種程度上獨立于家庭權威。[11]這些經過工業文明熏陶的農村婦女,再也不是過去那種不出三門四戶、在夫權下茍活的舊式女性了。據費孝通的調查,20世紀30年代在吳江縣開弦弓村,進工廠工作的婦女,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有個在村中工廠工作的女工因為下雨時丈夫忘記給她送傘,竟在大庭廣眾之下公開責罵其夫。甚至令那些沒有成年婦女的人家開始后悔。該村有位已婚的婦女到無錫工廠工作,與同廠的一位男工有了婚外戀,后被工廠開除回家,其公婆原準備讓其改嫁,以獲得一筆補償,但因該女可以在該村的絲廠賺錢,她的公婆便改變了主意,待她與從前一樣。20世紀30年代,婦女在家中掌握經濟權力的現象非常普遍,并且“中國婦女不再被限制在家庭范圍中。她們以引人注目的形式出現在公共生活中。在教育、商務、政府、醫藥等部門,中國婦女很快地確立了自己的地位”。[12]
鄉建派在從事農村工作時,由于沒有較好的約束手段,許多措施很難被落實。在江南,由于工商業者擁有經濟資源,他們通常運用經濟手段來促使農民養成良好習慣。武進縣長溝村,由農村改良會創辦的織布廠中,只有該會會員的家屬方可進廠做工?!霸摯迦四臣子续f片癖,照章不得入會。其女見村人之為會員者,其婦女均得入廠工作,每人每月得七八元之工資,大為欣羨不已,則以父染煙癖,不得人會……故輒埋怨其父。某甲受其女之刺激,矢志戒煙入會,而其女竟遂入廠工作之志?!盵13]
工商業者建設農村的初衷是非常明確的。錢穆曾談榮德生投資工業的動機:“某一年,德生與其兄宗敬及同鄉數友游杭州西湖,在樓外樓晚餐,席散下樓,群丐環侍爭賞,一時不勝感喟。謂群丐皆壯年失業,即無錫城外諸酒家亦有此現象,遂群議回滬設廠,廣招勞工,庶于消弭失業有補。無錫鄉人之在滬設廠,其動機始于此。”[14]設廠濟貧的思維實際上是對江南地區社會精英傳統作為的繼承。
如果不考慮其救助范圍,江南地區廣泛建立的義莊(包括義學、義塾等),其功能人部分與鄉建派的奮斗標重疊。
清末以后,江南義莊的創辦人已不盡是官僚,一些地主轉向工商業后,將土地獻出,單獨或聯合成立義莊(如太湖東山區的周、金、葉、翁等義莊);有的工商業者獲利后買田成立義莊(如無錫縣劉倉鄉衛姓義莊,由衛姓三弟兄合股經商獲利買田成立)。義莊土地的增加,一種是靠族內捐贈,一種是靠經營工商業賺利添購(如無錫蕩口區的華襄義莊)。在無錫創辦第一家絲廠的周舜卿、慶豐紗廠唐保謙家族、業勤紗廠楊宗濂家族,均建立較大規模的義莊。20世紀20年代,義莊土地約占無錫土地面積的10%。
按慣例,義莊依靠出租土地收取地租,用于救濟族內貧苦、鰥、寡、孤、獨等類家庭,舉辦義學及補助本族貧苦子弟的學費,修理廟宇祠堂、祭祀祖宗等。實際上,義莊的救濟范圍多巳擴展到非本族人口,蕩口華襄義莊建立后,其救濟功能很快就延伸到遠支親屬,并最終推廣到非華姓人口。無疑,義莊對于消除農村貧困現象,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江南工業資本家也著手對農村進行城鎮化建設。在無錫最早創辦機器繅絲廠的周舜卿,“雖身居滬瀆繁華之地,而寸衷拳拳不忘故鄉農桑之業,所居東浲一小村落,距鎮三數里,居民咸苦不便,府君(指周舜卿,引者注)拓地百畝為之辟街衢、立警察、建橋梁、筑廛舍,而又汲汲于地方教養。開學校、建工廠、設質肆、編鄉團,崇墉櫛比蔚為市場。[15]
1906年,朱日宣在上海浦東開辦塘工局,“筑塘辟路,漸臻繁盛……今日浦東能為工商發達地者,當日塘工局與有力焉”[16]
在武進長溝村,“今有一人焉,于五十家之小小窮鄉耗其私財,盡其心力,孳孳于教育之普及,公園之建設,水利之改良,副業之提倡,農村經濟之發展,農民道德之改進,孜孜矻矻六年于茲。人其鄉,有學校、有公園、有布廠,無盜賊、無游民,無嗜煙賭博之人。男耕女織,各盡其能,各樂其業。蒞斯鄉也,幾疑為人間樂土,世外之桃源”。[17]
20世紀20年代被譽為“最有希望的農村”的上海楊思鄉的發展,是工業資本家建設農村的典范?!翱紬钏监l之所以有今日之狀況者,固因地理優勝,亦人事有以致之。該鄉鄉董穆抒齋氏,為實業界巨擘,對于桑梓頗思盡力。陳子馨氏之協助,當仁不讓,而楊思鄉之進步,大有一日千里之慨矣。”穆抒齋、穆藕初等人在楊思鄉設立恒大紗廠、恒源軋花廠、農事試驗場、農工銀行等各類企業,還修筑一條70公里的汽車路,橫亙楊思鄉而達南匯縣。[18]
市鎮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鄉村民眾的生活品質,使其有更多的機會從事工商業,并接觸現代文化。江南工業資本家非常注重興辦農村教育。據錢穆所述:“凡屬無錫人,在上海設廠,經營獲利,必在其本鄉設立一私立學校,以助地方教育之發展。”僅1937—1949年,工業資本家在無錫縣鄉鎮以下地區設立的中學或中等技術學校就達10余家。若加上小學,數量顯然更大。還有的學校是由當時的社會名流(多為工商業者)“你捐10擔米,我捐10包花”創辦起來的,捐贈者“越有名望,捐的越多”。[19]據年統計,蘇南發達地區“差不多每個行政村都有1所小學”。[20]
這些創辦在農村的學校,以傳播文化知識和先進科學技術為己任。正如費孝通所說,在中國,一所技術學校就是一個傳播現代工業技術的中心。據在南匯縣農村創辦過中學和小學的盛幼萱的后人敘述,盛辦學不是為了營利,“因為辦學堂不賺鈔票,只有自己貼鈔票……通過他們出鈔票辦學,來啟蒙當地的老百姓”。[21]像創辦于蘇州滸墅關的蠶桑學校,同樣并不以營利為目的,其負責人認為:“機器應該被用于增加人們的幸福。不幸的是,它們被用著了相反的目的。但我仍然相信,去尋找一條正確使用機器的途徑,是這些把它們引進到中國的改革家的職責。就我個人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人不應成為機器的奴隸……我的目的是本著合作的原則,通過引進科學的生產方法和新的工業組織來復興農村經濟?!盵22]據民國初年對寶山縣的調查,“近來學校林立,人民均以向學為重,婦女習尚天足,此皆灌輸之效力也”。[23]
江南工業資本家還熱心其他文化教育事業,如1916年榮德生在無錫開原鄉榮巷創辦了大公圖書館,藏書56613冊;1922年薛明劍在無錫惠山創辦了蠶業圖書館,藏書5400冊。江南工業資本家在農村創辦學校等文化教育設施,推動了農村文化教育的發展。
綜上所述,江南工商業者從事的是有實無名的鄉建運動。不同于20世紀30年代以鄉建相號召的知識分子,工商業家鄉建者擁有更強大的經濟資源,往往秉承中國傳統的修齊治平倫理,集其資財,造福一方。他們注重改良農村產業結構、發展農村教育,并運用經濟手段保證各項措施的落實。他們從事鄉建活動的廣度,甚至遠遠超過知識分子鄉建派的設想。應該說,他們是中國近代鄉建活動的另一支主力軍。
參考文獻: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政與鄉建工作坊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