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4年浙江首次提出特色小鎮后,各項相關政策相繼落地。相關部委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特色小鎮。而根據目前的統計顯示,31個省市規劃體量已經達2000個左右。根據現有的特色小鎮投資情況可以看出,大部分特色小鎮的投資額在50億元左右。以此來推算,未來將帶動5萬億元左右的投資額,對中國經濟起到極大的刺激作用。
從第一批特色小鎮的類型結構分析可看出,有一半左右的特色小鎮定位于“旅游發展型”。而特色小鎮需要的是更多的人留在當地,那就要求更多的貼近當地資源的產業發展起來,通過推動產業的發展,吸引更多的人才來到特色小鎮,長期定居。
第二批特色小鎮公布在即,在體量上和要求上都遠超第一批。第二批篩選標準更加嚴格。
特色小鎮與傳統的產業園區和工業園區有本質區別,是以產業為核心,項目為載體的特定生產、生活、生態區。其強調“一鎮一業”追求精益求精,所選擇的產業與當地的經濟資源聯系更為緊密。不論是資源富足地區的存量改造,還是資源匱乏地區的增量創新都與供給側改革提出的“用改革的方法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及中高端供給”一脈相承,是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下的必經之路。
特色小鎮的商業模式主要分四類,分別是土地一級開發、二級房地產開發、項目運營、城鎮建設開發。總體來看,建設投資成本高,投資期限長,面對這種現象,單純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難保證長期的運營效率,單純依靠企業的力量又很難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因此,唯有政府和企業相互合作,發揮好政府在政策和資金上的推動作用和企業在經營效率上的優勢,將兩者的利益捆綁在一塊,才能實現特色小鎮的可持續發展。特色小鎮的開發雖然目前仍由政府主導,但在未來,PPP模式或成為體育小鎮的主流經營方式。第一批127個特色小鎮中就有很多小鎮采用了PPP模式,可以預期未來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設施建設中會有更多的PPP模式的應用。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特色小鎮已經成為城市化的一種模式,特色小鎮需要解決的不僅是一個鎮的問題,而是一個系統性的包括大量的產業、人口、乃至公共的福利資源向小鎮轉移的趨勢。雄安特區的建立,將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意味著京津冀環首都城市群將在結構調整后布局和空間更加優化,這與特色小鎮的本質有著共通之處,在雄安新區發展特色小鎮,一是有助于為特色小鎮提供廣闊的試驗田;二是留住當地的潛在外流人群,并且吸引一部分已外出的人群返鄉工作;三是調整雄安新區內部的產業結構,剝離原有的重污染產業,將重心轉移到文化旅游以及一些輕工業上來,實現可持續發展;四是為緩解中國“大城市”病的現象提供解決方案,一旦成功即可復制到上海、廣州、深圳等地。
在河北省公布的首批特色小鎮創建和培育類名單中,在雄安新區范圍內(雄縣、容城、安新3縣)以及周邊的特色小鎮有十多個,這些特色小鎮無疑將伴隨著雄安新區的崛起而快速發展。河北將投資2000億元建設100個特色小鎮。
具體來看,可以從四條投資主線把握特色小鎮商業模式中重要參與企業的投資機會。投資主線一:土地一級開發、二級房地產開發以及投資“特色體育小鎮”等。重點把握擁有較多存量土地的上市公司以及地產開發商。投資主線二:項目運營開發商。旅游產業目前仍是項目運營開發商的主戰場,涉及“人工、人文”主題性的景點。投資主線三:PPP模式。特色小鎮的未來發展將伴隨著PPP模式不斷優化,在政府和社會主體間尋找到平衡點。投資主線四:后續有望積極參與河北以及雄安新區特色小鎮建設的上市公司。
作者:國金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證券市場周刊 2017-06-09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