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態文明各項制度中,目標評價考核制度是‘牛鼻子’、‘指揮棒’。”江西省生態文明辦副主任劉兵14日在江西南昌如是強調該省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制度的重要性。(中國新聞網6月15日)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藍天白云、綠水青山更是民生之基、民心所向。但,沒有考核就沒有管理。對生態文明建設而言,是否納入對領導干部的考核體系已然是地方管理的風向標。誠然,把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實行黨政同責,市、縣(市、區)黨委和政府領導成員生態文明建設一崗雙責,按照客觀公正、科學規范、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獎懲并舉的原則進行。并分為三類,實施差別化分類考核。無疑,一個凸顯公眾獲得感的評價考核體系,讓領導干部只能通過切實提升生態環境質量來獲得認可、贏得成績,從而讓生態文明建設不偏離正確的軌道,突出綠色發展“指揮棒”作用。可贊!
客觀地說,就目前多地的生態環境質量而言,可謂不盡如人意。環境污染、生態退化的問題十分嚴峻,甚至已成了各級政府和群眾的心頭大患,成了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一塊短板。在一些地方對領導干部進行政績評估考核時,圍繞著GDP增速、投資規模和財政稅收等偏重反映經濟數量和增長速度的數據為準。更有甚者,在地方領導干部的任用考核時,GDP數據卻成了最有效的“發言權”,光鮮的GDP往往成了快速提拔籌碼,導致部分領導干部在急功近利心理驅使下,一味地追求短期政績效應,罔顧生態環境的保護。有鑒于此,以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結果,作為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干部獎懲任免的重要依據,是踐行人與自然、經濟與生態和諧發展的必行道路。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實施。它不是為了印在紙上、掛在墻上給人看,而是要切實成為領導干部銘記于心的行為規范。回溯以往一些地方生態環境方面的考核,大多是以數據考量工作。數據有說服力,無可厚非,但也有其局限性。更不排除目標評價考核辦法,在一定情況下可能淪為報賬對數的游戲。因為一直以來,“重經濟增長、輕生態建設”傾向不乏存在。什么“打擦邊球”,“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把政績考核中的資源、環境、生態等看作可有可無、可大可小;什么認為生態文明建設投入多、見效慢、效果不如經濟發展來得“實在”,從而把生態文明建設置于腦后等等如是。所以,要讓生態目標建設考核種好那棵“樹”,得加強監督與落實,從根本上抑制領導干部片面追求GDP的沖動。
思想是行動先導。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生態環境建設同樣如此。再次回到種樹上。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或許,一棵樹種下去不能立馬見長,如生態環境一樣,有可能下定決心、加大投入、埋頭苦干,但短的時間見不到效果,這就會大大刺激“種樹的人”的心,就會得不到滿意度的考核價值,就會刺激一些干部追求短期的治理效果,做表面文章。有鑒于此,對于目標評價考核還得預防評價錯位。不妨把地方生態文明建設評價考核的內容,讓地方群眾廣泛參與,把群眾滿意度作為評價考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當評價考核結果與群眾切身感受的一致,那么這樣的評價考核制度也就真正落到實處。總之一點,生態目標建設考核雖好,得看發展與保護,得看顯績與潛績,得看民生改善與進步。
樹高千丈也離不了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人民福祉。相信在目標的指引下,在考核的落實中,只要各級政府部門有足夠的決心、誠心、耐心和動真格,定能守住環境保護的底線,守土有責。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