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的核心仍是農,而不是旅游。農是核心,旅游是推手。
對于鄉村旅游來說,旅游只能算是渠道、通道、手段、技巧,而三農的融合發展才是根本。如果背離這個初衷,鄉村旅游項目只能落個花架子,最終消失在鄉間。
是,又不是。
鄉村旅游是個多業融合產業,鄉村旅游讓許許多多仍以自然自給為主的鄉村,變為興旺活躍的市場。鄉村旅游完全把農村自然資源轉變為市場優勢,真正實現讓農村轉變為景區,讓農業轉變為商業,讓農民轉變為老板。這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無疑是農村、農業、農民三者經歷的一次偉大變革。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要積極探索解決“三農”問題的新途徑,特別是通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方式,促進農業多業態發展,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發展鄉村生態休閑、旅游觀光等新興產業,來“激活農村要素資源,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足見,鄉村旅游對農村帶來的多業態改變,政府充滿期待。
目前為止,鄉村旅游逐步發展到涵蓋農家樂、農耕體驗、鄉村酒店、鄉村度假區、鄉村旅游景區、鄉村古鎮、農業觀光、采摘品果、運動拓展、特色民俗文化、現代農業體驗等的旅游產業。鄉村旅游集觀光和體驗于一身,不僅是廣大市民周末休閑娛樂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成為各地游客感受不同地域民俗文化的體驗之旅。
由此可知,鄉村旅游的核心仍是農,而不是旅游。農是核心,旅游是推手。
木堯認為,發展鄉村旅游,不但要傳承傳統建筑、保護自然資源、保護歷史文化遺跡、發展農業生產、改變農村風貌,還要傳承傳統農耕文化、傳統飲食文化、傳統鄉土文化、傳統手工技藝,讓我們的民族有根,讓我們的國家有文化自信,讓我們的子孫有前進的依托。
那么,當前的鄉村旅游是否實現了這個頂層設計呢?當前的鄉村旅游是否落實了這個美好的愿景呢?當我們實地調研一個又一個鄉村旅游項目后,不但對他們的發展模式產生質疑,而且又增加了另一個疑問:鄉村旅游到底誰在受益?到底符不符合國家制定政策的初衷?
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鄉村旅游收入達到3000億元。但其中一個重要問題是,這些旅游收入是如何分配的?
支持發展鄉村旅游休閑業,初衷自然是增加農民收入、改變農村環境、提升轉變農業結構。但關鍵是,當前中國已經過剩的城市資本有極大動力利用這個商機介入進來,讓農民無法實質獲益。
統計顯示的鄉村旅游收入,絕大部分是由下鄉資本經營的旅游設施獲得。那么多鄉村旅游項目,真正由一般農戶經營的有多少?農民從鄉村旅游中得到的除了工資、部分低價農產品,其它比例還有多少?
我們觀察到,一方面,資本借農業或農民名義獲得大量惠農政策支持,套取本該屬于農民的扶持資金;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在使用自上而下的支農資源時,熱衷于打造亮點工程、面子工程,這些華而不實的項目不但沒有起到示范作用,反而傷害了農民的感情。
如果說當前的鄉村旅游沒有好好融合發展三農,那么單一的旅游是否搞的很好呢?
通過大量調研,木堯還發現,當前的鄉村旅游多是在造觀光點,多是在打造主題公園、娛樂場。木堯忍不住想質疑:這不就是把公園般到鄉間嗎?或者說僅是位于鄉間的一個游樂場?
木堯在某地看到過一例造山的,生生的在莊園里要造一座土山,問他們要干嘛,回答要搞滑草項目。
還有一個地方,為了配合燒烤,建了一個浪漫的“曲水流觴”,模仿古人林間石泉漂流飲酒。人家介紹說邊吃羊肉串,邊在溪溝里取過漂流而來的啤酒一飲而盡,豈不快意?
為了所謂的特色,很多鄉村旅游項目可謂出盡奇招、妙招、玄招!在木堯看來,要么一味求怪、求奇,要么一味求大、求全。不是不可以出奇,問題是,是不是有點喧賓奪主?背離初衷?
對于鄉村旅游來說,旅游只能算是渠道、通道、手段、技巧,而三農的融合發展才是根本。如果背離這個初衷,鄉村旅游項目只能落個花架子,最終消失在鄉間。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公眾號 參見莊主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