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江西多地出現“搶棺砸棺”的場景:執法隊進村入戶,強行將村民的棺材抬走,成百上千副棺木,密密麻麻地在空地上堆積如山,挖掘機一錘一錘搗毀,一口口的棺材瞬間化為碎木。(7月31日,今日頭條)
“人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也不能輸在終點線上。”順應人民群眾對日益增長美好生活的需要,推行綠色殯葬改革,契合時代語境。然而一些地方由于殯葬改革意識欠缺,相關政策尚未得到切實有效的落實,或是把握政策不準,一味強制推行,甚至出現了簡單粗暴“一刀切”現象。
“愿逝者安息”,中國傳統社會入土為安的喪葬理念已是根深蒂固。但在人口老齡化持續加深的今天,逝前修墳制棺、骨灰裝棺再葬以及喪失大操大辦,這些傳統程序無疑在加重群眾的喪葬負擔。讓貧困群眾不僅活得艱難,更是陷入了“不敢死”的窘境中。推行殯葬改革、革除喪葬陋習勢在必行、意義深遠。
移風易俗,初衷良好,但在具體的操作中不乏存在一些違背改革初衷的行為。帶著急功近利的官本位心態,試圖在短時間內讓群眾革新觀念。通過行政強制力方式,給此次“功在千秋,利在當代”的殯葬改革劃定硬性時間。正如江西多地執法隊強行將村民的棺木抬走搗碎,若有老人離世同樣不由分說將棺材挖出來,冷血霸道的將遺體送交火化。無獨有偶2012年河南周口轟動一時的平墳運動,同樣是以殯葬改革為開端,最終不得不在人民鄙視的眼神中黯然退場。
“人民利益無小事,群眾工作無小事。”殯葬改革攸關人心人性,切不可走“一刀切”、一蹴而就的捷徑。殯葬改革推進需要把握進度,需要對群眾多些耐心和充分的心理準備時間,在執法過程應展現人性化的一面。此外觀念的變革關鍵在于民心的轉變,當眾搗毀棺材的行為不僅侵犯了法律對公民財產的保護權,又讓當地政府以決裂的方式站在了人民的對立面上,最為關鍵的是部分地區推行火葬,對百姓來說不過是多出了喪葬費用,反而增加群眾的經濟負擔。
唯有秉承因勢利導接地氣,以民為本有底氣,真抓實干有正氣的理念,方能切實有效的推進殯葬改革。政府改變推進方式,理解尊重百姓習俗,加大宣傳給群眾以接受的時間,破除火葬經營壟斷模式減輕群眾負擔。同時借鑒全國殯葬改革的成功案例的經驗,諸如江西省大余縣培訓風水先生抓住了殯葬改革的“牛鼻子”,中國基層殯葬改革的“地方樣本”山東省沂水縣。從而讓惠民、綠色、低碳、文明的殯葬改革順利推進。
傾聽民意、尊重民意、敬畏民意,為民辦實事、辦好事。讓死者安然,生者安心。讓一抔文明殯葬的凈土告慰故魂,讓一場殯葬體制改革帶來陣陣文明清風,正是實現十九大提出的“逝有所安”目標的應有之義。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區大灣中學)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