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中醫院黨支部書記張國良,在任拱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期間,批準單位職工違規公款用餐,多報領下鄉補貼17480元,并對單位其他人員多報領下鄉補貼行為負有主要領導責任;拱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原副主任陳開敏、黃春娥,衛生防疫股股長陳鴻榮,分別多報領下鄉補貼9405元、15480元、6120元……
本應該是下了幾次鄉,補貼了報幾次,實實在在享受這份辛苦補貼。可現實卻不盡如此,有的干部下鄉邁不開腿,一年也不下鄉幾次,可在補貼報銷方面,卻非常積極,虛增次數,同樣能將補貼撈到手。張國良只下鄉2天,卻多報銷數千元,由此可見,這已成為某些干部套取公款的“漏洞”,讓一些人屢試不爽,必須盡快堵上。
總的來說,隨著管黨治吏向基層延伸,“四風”行為人人喊打,尤其是各單位的財務報銷行為得到了規范,隨意報銷行為得到有效控制。但有的干部還是不死心,覺得“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撈點公款在自己中袋,就不甘心不罷休。下鄉補貼發放程序上的不規范,自然造成一些干部把騙補的心思花在這上面。
通常情況下,只要寫清楚下鄉事由,天數自己定,單位的主要領導簽字,就可按月進行報銷,少了必要的發票,也不需相關接待之函,在操作上比報銷公務接待方便隨意多了。為此,只要隨便想個理由,不管真正下去與否,領導同意過后,都可隨意報銷費用,這等“好事”自然就造就了無數套取之人,而莆田市荔城區中醫院的套取行為,或許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
誠然,制度上“漏洞”形成了天然的可乘之機,但干部個人的違紀僥幸、謀私行為,依然是主要原因。有的干部自認為聰明過人,想出的辦法高明,作出的行為隱蔽,神不知、鬼不覺就能將錢騙到自己口袋,但事實充分印證,如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只有守住廉政的底線,心里不存僥幸,保持一顆自始至終為民的初心,把黨的紀律看得高于一切,當老實人,做老實事,才是保持好公款應補上的最大“漏洞”。
(作者地址:江油市三合鎮雙龍街)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