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浙江各地積極推行“互聯(lián)網+政務”,電視電話會議逐漸成為開會的新方式。原本是為了削減會議成本、提升會議效率,但這一新形式,卻也有些變了味。督導調研組在某縣調研時,就有街道干部反映,為了擴大傳達范圍,有的地方部門視頻會議經常擴大參會人員范圍,參加相同內容不同級別部門組織的視頻會議是常事。“對基層而言,要參加的會議實際并沒有減少。”該干部坦言。
眾所周知,會議多如“牛毛”、深似“海洋”,最大的危害在于“捆綁”了基層干部,使他們要么在會場,要么在通向會場的路上,大量工作時間和精力被“霸占”,聯(lián)系服務群眾就難免經常“缺崗”。推行工作視頻會,將會場搬到網上,讓干部坐在單位就能參會,來回奔波的時間省下來,就能夠多干些實事,算得上好事一樁。可是,有的地方在落實過程中卻“走了樣”,盲目給參會人數(shù)做“加法”,變相抵消視頻會的省時優(yōu)勢,令基層干部感覺“負擔更重了”,“會海”之痛絲毫未減。
為基層減負的美好初衷,落實起來卻異常艱難“骨感”,甚至事與愿違,主要還是“官念”弊病作祟。一方面,有的會議主辦方刻意“拔高”工作重要性,自上而下層層召開視頻會,導致基層干部重復參加,參會總量有增無減;另一方面,有的基層面子思想濃厚,為了不讓參會畫面“冷清”,把不用參會的普通干部叫來“捧場”,甚至把村居干部也喊來“陪坐”,讓視頻會擠占了更多人時間。或許,1次50人參加的現(xiàn)場會議,變換成視頻會卻要開3次,組織近100人,參會負擔實際上“明減暗增”。
在“互聯(lián)網+政務”的基調下,傳統(tǒng)會議逐漸式微,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但問題在于,這不是簡單地讓視頻會議“上馬”,督促傳統(tǒng)會議“離開”,在開會的形式上玩“替代”,換湯不換藥,而是要讓基層干部從“會海”中解放出來,不該開的會不開,不該參會的人不來,壓縮冗余“陪會”人員,同時為傳統(tǒng)會議“瘦身”,切實讓視頻會能開出減負的“果實”,惠及廣大基層干部。
當然,召開工作視頻會本身無可厚非,要校正已經走偏的“方向”,必須首先轉變觀念,把牢會議改革的“中軸線”,瞄準問題的“靶心”精準施策。傳統(tǒng)會議也好,視頻會議也罷,只有朝著壓縮數(shù)量、提高質量、削減人員的改革目標前行,推行工作視頻會才不會在表面上做文章,真正在“病根”上用藥用勁。基層是聯(lián)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主要是抓落實,處理具體事務,只有擺脫了會場,干部才能走進“戰(zhàn)場”,把工作干在實處,干出群眾滿意的成效。為此,在由傳統(tǒng)會議向視頻會過渡階段,地方政府不妨多想想“怎么改”“如何改”之類問題,切實改出會議成效,改出基層干部的滿意度。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