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句“聽不見雞叫,還是農村嗎?”在社交平臺上激起了層層漣漪,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熱烈討論。這句話如同一把鋒利的刀,精準地切開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隱藏的問題——在環境日益改善的同時,那份獨特的鄉土氣息卻在悄然流失。同時隨著暑期鄉村深度游的持續火爆,不少游客發現,原本因為特色慕名而來的鄉村,吃住行卻毫無新意,看到的景色也都千篇一律。
一、“千村一面”的現象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中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農村人居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然而,這些變化在提升村莊整體面貌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千村一面”的現象。“千村一面”指的是不同村莊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喪失了各自的獨特性,呈現出高度的同質化。這一現象具體表現為:傳統的村落被統一規劃的現代建筑取代,原本錯落有致、依山傍水的村莊景觀被標準化的街道和房屋所替代;富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活動被模式化的旅游表演覆蓋,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內涵;村莊中的生產生活方式趨于城市化,農村居民的生活節奏和模式與城市越來越相似,鄉土氣息逐漸消失。這種同質化的趨勢不僅使農村失去了原有的鄉土韻味,也讓鄉村振興的戰略失去了其應有的內涵和深度。鄉村的個性與靈魂在標準化的改造中逐漸模糊,留下的只是外表光鮮而內涵空洞的軀殼。這樣的變化,無疑是對農村文化傳承和可持續發展的嚴峻挑戰。
二、出現“千村一面”現象的原因
“千村一面”的現象非偶然,它是農村發展中的盲目跟風、政策導向和市場機制等多重因素交織的產物。這一現象揭示了農村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需綜合施策,促進鄉村特色發展和文化傳承。
(一)急于求成與城市化傾向
在部分地區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相關部門顯現出急于求成的態度,缺乏深入思考和精心規劃,以致整治成效未能達到預期。這種草率的做法忽視了農村的地理特征、文化傳承以及發展現狀,使得整治行動喪失了應有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追求表面整潔美觀的過程中,一些地方不假思索地采用城市化的改造標準,對農村進行重塑。此舉不僅漠視了農村的自然生態和傳統文化底蘊,更使得鄉村失去了其獨有的風貌和魅力。例如,將具有地方特色的泥瓦房統一改造為毫無特色的水泥房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住條件,卻也讓農村流失了寶貴的鄉土風情。
此外,某些地區的環境整治似乎僅僅是為了應對上級的檢查,缺乏長遠的規劃和可持續性考量。這種短視的行為,雖然可能帶來一時的表面光鮮,卻難以實現農村人居環境的根本改善。長遠來看,這種做法不僅無法持久,反而可能加劇農村環境的退化,使得鄉村的獨特價值進一步消解。因此,我們必須從根本上轉變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以及過度城市化的整治傾向,以確保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能夠真正惠及農民,保護和振興鄉村的生機與活力。
(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主體錯位
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基層政府和農民之間存在著顯著的認知差異,這種差異導致了整治過程中的主體錯位現象。一方面,農民作為農村生活的主體,他們對于人居環境整治的理解往往基于實用主義的原則。農民們更加關注的是日常生活設施的便捷性和經濟性,他們希望整治工作能夠切實解決實際問題,如改善供水供電、優化垃圾處理、提升居住舒適度等。對于農民來說,人居環境整治不是一場形式上的美化運動,而是關乎生活質量的實質性改善。他們往往不太關心村莊的外觀是否統一、街道是否筆直,而是更看重這些改變是否能夠真正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
另一方面,基層政府在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時,往往更加注重整體的規劃性和美觀性。他們傾向于按照統一的標準和設計來打造街道和村莊,追求環境的美觀、整潔與有序。在這種思路指導下,基層政府可能會采取一系列措施,如統一房屋外觀、拓寬硬化道路、規整綠化帶等,以期達到視覺上的和諧統一。然而,這種做法有時會忽視農民的實際需求,甚至可能因為過于追求形式上的統一而犧牲了農民的生活便利。
這種主體錯位的現象,導致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效果與農民的期待之間存在差距。基層政府在推進整治工作時,如果未能充分聽取和尊重農民的意見,可能會導致資源的浪費和整治措施的失效。農民對于不符合他們實際需求的整治措施可能會產生抵觸情緒,從而影響到整治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文化商業化與同質化
在當前市場機制的引導下,農村地區普遍追求短期經濟效益。村莊往往選擇那些能夠快速帶來收益的產業,卻忽視了長期發展和產業多樣性的重要性。與此同時,成功案例的示范效應也在農村中形成了一種盲目效仿的趨勢。當某個村莊通過特定產業取得成功后,其他村莊不加考慮自身的資源稟賦和文化傳統,紛紛跟風發展相同的產業。“一窩蜂”式的發展模式的另一大弊端在于它加劇了市場的飽和。當多個村莊在同一時期內進入相同的產業領域時,市場上迅速出現了供過于求的現象,導致產品價格下跌、利潤空間壓縮。村莊之間的惡性競爭不僅削弱了產業的整體競爭力,還導致了資源的低效配置和浪費。
三、解決“千村一面”問題的研究路徑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了避免農村在發展過程中失去其獨特的風貌和活力,我們需要從多個維度出發,制定和實施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實操性的策略。這些策略應當兼顧農村的經濟發展、生態保護、文化傳承和生活質量的提升,確保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既能滿足現代生活的需求,又能保留和弘揚鄉村的傳統特色。
(一)順應自然,打造契合農村實際的整治路徑
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應當遵循鄉村自身的發展節奏和規律,深入考慮農村的地理特色、文化傳承以及發展步伐。那幅六畜興旺、雞犬相聞的鄉村畫卷,不僅承載著中華文明的記憶,更是歷史的見證。因此,在人居環境整治的過程中,我們應當在尊重和保留傳統的基礎上,推動農村的現代化轉型。我們要避免盲目模仿城市標準,而是要深入調研,精心規劃,確保整治措施與農村的地理形態和文化底蘊深度融合。例如,我們可以保留傳統的農耕方式、手工藝以及節慶活動,讓農村居民和游客都能深深感受到那份醇厚的鄉土風情。
(二)充分聽取民意,發揮村民主體作用
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征程中,至關重要的是要充分汲取民智,讓村民的聲音成為決策的基石。我們必須確保村民在決策、執行、監督等關鍵環節中扮演主角,以保障整治工作與村民的期望相契合,從而顯著提升他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在策劃整治方案的過程中,應當召集村民座談會,細心聆聽他們的每一項意見和建議,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整,確保方案既切實又可行。在整治措施的實施階段,應大力鼓勵和支持村民投身于具體的施工與管理之中,讓他們在實際行動中展現出主動精神和創新活力。這樣的做法不僅能夠激發村民的參與熱情和責任感,還能加深他們對整治工作的認同與支持,為整治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取得顯著成效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三)注重品牌建設與差異化競爭
為應對文化商業化與同質化問題,農村地區應積極推進品牌建設與差異化競爭,助力可持續發展。首先,村莊應深入挖掘自身的自然資源、文化傳統和歷史背景,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通過精準的品牌定位和獨特的品牌故事,村莊能夠提升產品的市場認知度和附加值,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無論是傳統手工藝、特色農產品,還是獨特的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為品牌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增強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
其次,產品質量的提升與創新是實現差異化競爭的關鍵。村莊應通過引入先進的生產技術、優化生產流程、以及開發新產品,確保產品在市場上具有競爭優勢。此外,結合現代消費趨勢,村莊應不斷創新產品形式和包裝,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這種創新不僅僅體現在產品本身,也應體現在服務和體驗方面,通過獨特的設計和體驗,進一步強化品牌的吸引力。
最后,品牌建設與差異化競爭的成功離不開本地人才的培養與社區的廣泛參與。通過開展培訓和教育,提高當地居民的品牌意識和服務能力,村莊可以激勵居民積極參與到品牌建設和產品開發中來。這不僅能夠提升品牌的文化內涵和社會認同感,還能夠使品牌成為地方文化和社區價值的象征。通過整合資源,廣泛動員社區力量,村莊能夠打造出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品牌,實現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碩士研究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