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產業扶貧在一些地方被大力推進,扶貧項目產業化已成為不少扶貧干部的共識。但由于未摸清市場規律,沒有突出地域性、特色性,導致一些地方扶貧產業趨同嚴重,一些農產品、畜產品價格出現波浪式變化,有的甚至嚴重滯銷、爛在地里,貧困戶損失慘重。(新華網5月4日訊)
扶貧工作已經成為當前的一號工作,引起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也制定了許許多多的政策來支持扶貧工作,帶領貧困群眾及早脫貧,達到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扶貧政策的時候沒有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導致貧困老百姓沒能實現脫貧的目標,甚至更加貧困。
近些年,扶貧工作年年講、天天抓、處處做,有些地方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如何才能抓住根本,扶貧扶到根上,抓到點上,我認為需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一個地方長期不能擺脫貧困,有很多原因。或者資源匱乏,或者自然生存條件惡劣,或者交通不便,或者地質災害頻發等等,與當地的各種客觀條件息息相關;而每一個家庭的貧困,也是很多原因,有因病的,因殘的,因無勞動力的等等多方面的原因,所以扶貧工作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切不可搞一刀切,一概而論。
扶貧謹防產業趨同,切忌瞎指揮,扶貧工作者一定要深入一線,全面調查弄清楚當地的具體情況,弄清楚每一戶貧困戶致貧的具體原因,發展的潛力和優勢條件等等情況,然后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制定具體的政策和扶貧方案,使貧困者真正的脫離貧困,讓有效的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效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